2010/01/14

活成一則傳奇

鈴木正夫《蘇門答臘的郁達夫》是我讀過少數非常像偵探推理小說的學術論著。

考據的工作本來比較枯燥乏味,如果探討的問題又稍微冷門,感興趣的人不多,甚至會流於學者個人的癖好,讀者反而不以為然,或是根本不屑一顧。想來有點可憐吧,處心積慮,嘔心瀝血,願將真相大白於世,偏偏世人不領情。

人們難道都只喜歡看情愛私祕,陰謀險計嗎?人們可能也關心離奇命案吧?比如名人之死。《蘇門答臘的郁達夫》先天大概有此優勢,作者追蹤郁達夫的死因,日本、新加坡、印尼群島,鐵鞋踏破。問題是:郁達夫是誰殺害的,要緊的重點在哪裡?

一般認為,郁達夫被害有兩種可能,一是被相識的人出賣,暴露他的真實身份;一是被戰敗的日軍滅口,以杜絕他揭發戰爭期間的惡行。鈴木正夫本著日本學者孜孜不倦的執著研究精神,展示了歷史的真相。歷史的真相結果並不出乎中國人意料,精彩的是訪問調查的過程,宛若上窮碧落下黃泉,還原戰時的樣貌。作者幾乎沿著郁達夫出走的路線一一親身經歷,末尾若有神助的大白,一張憲兵Y受命的紙條,寫著「支那人趙」,讓下達扼殺郁達夫之令的上司D無所遁形(p 231),我們終於能夠正大光明推崇郁達夫為抗日烈士了。

然而,郁達夫的身份暴露的起因,還是要回溯到他在巴爺公務公共汽車上,協助翻譯日本士兵的問話。佯裝商人,化名「趙廉」,假使始終悶不吭聲,郁達夫的日語才能不會顯露,他是「仗義」而行嗎?還是骨子裡,有一種難以掩藏埋沒的自負?後來擔任日軍翻譯,郁達夫解救了一些華僑和印尼人的危機,頗令後人敬重。話說回來,明明是個酒商,卻嗜好博覽群籍,尤其是外文書,還會寫中日文詩,怎不讓人懷疑他的來歷?是他太輕信日本軍人,以為能苟且偷安嗎?

說到底,這是詩人的本性,一種願意外現才華的本性。郁達夫的作品直截公開個人的隱私,彷彿「事無不可對人言」,他的作品,就是他的人生寫照。他是以自己的生命歷程為素材,鋪寫成個人的文學之路。

從《沈淪》到《毀家詩記》,「私」的我可以坦然轉化為「公」的我,私人的情慾恩怨,可以公布到社會,到所有不相干的讀者眼前,滿足他們對作家的好奇。或許,讀者未必好奇,但是作品讓讀者參與作者的人生,作品要多姿多彩,作者的人生便要起伏跌宕。

失去了華麗光芒舞台的張愛玲,在海外再沒有驚世駭俗的愛恨情仇,便黯然失色,連她的筆也沈寂了。郁達夫也是一樣的,醇酒女人作為寫作的調劑和刺激,放言高論,不甘平凡,炎荒小島也疏離不了他的八斗高才。

先把自己活成一則傳奇,把生命寫成文學,再讓後人求索探尋。《蘇門答臘的郁達夫》,好看,因為郁達夫死後還有傳奇。

2010年3月14日,新加坡《聯合早報》
http://www.zaobao.com/yl/yl100314_007.s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