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4

人家小一讀《論語》與我何干

改建中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衣若芬攝)

如果這篇文章的題目讓你覺得無關,可以不用繼續看下去。如果讀到一半覺得胸悶氣喘,請量力而為。讀完本文,如果結論是"與我何干",恭喜你!你已經從世界的賽道上退出,準備閒雲野鶴,笑看我這紅塵中碌碌之人。
今年9月開始,大陸的中小學教材全面換新,各地逐步調整為只用教育部頒布的課本。顯著改變的例子,比如語文科,小學一年級就要學《論語》,課程內容增加大量的古典詩文,一年級到六年級學習古詩詞128篇,較從前增加87%。初中學習古詩詞量增加51%2020年大學人學高考要求學生背誦的古詩詞由60篇增加到70篇。
乍看到這一則新聞,我當下的反應是"恐怖"
知道有一股勢力正朝我湧奔過來,而我,還沒有準備好求生。
我把消息轉發到社群媒體,Facebook的友人反應冷淡,有的提及台灣的語文教科書,古典文言文和現代白話文的比重問題,前些年還引發激烈的爭議,呼籲搶救者和駁斥守舊者都不乏支持。有的說要考慮是否合適時代及當地環境,用怎樣的態度?怎麼讀?微信朋友圈裡許多文史專業的老師,大都慶幸自己所學受到重視,傳統文化經典代代繼承,不能消亡。
我知道這是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的結果,我的社群媒體裡大多是同溫層,像個蠶繭包攏如防護罩,沒有直接受到教材改革影響。於是我把這則新聞告訴我這學期教的兩個班,一百多位大學中文系的學生。同學們起初很木然─我們不在中國受教育;我們不是中小學生了。
我為學生簡單算了一筆帳,16年後,你退休了嗎?這些從小把《論語》吃進肚子,養在腦子的孩子,有多少呢?中國教育部2018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全國普通小學招生1867.30萬人,即使今年數量有3%左右的增減,也至少有1800萬人,這些人16年後大學畢業,有沒有可能生活在你的周圍?有沒有可能是你職場的同事?
再往近一點算,三年後,NTU會有多少優秀的中國高中畢業生來報讀?他們讀過整部《紅樓夢》、《唐吉訶德》、費孝通的《鄉土中國》,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的〈宇宙的未来〉如果他的學校條件允許,他還可能選修過英語之外的日語、俄語、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做為第二外語─你呼吸困難了嗎?馬斯克(Elon Musk)實驗的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把芯片植入人腦的技術,和這些被塑造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00後新人類"相比,哪一種更"指日可待"
所以你知道,這不僅僅是"國學熱""復古風"、重建儒家倫理而已。小一學的《論語》,哪怕就幾則,放在九年的義務教育體系裡,如果那是個規畫完善嚴整的體系,我們拿《論語》當話題,是對一套思維框架的見微知著;那已經把古今中外的世界寶藏挖出來,準備好好享用的財富清單,有沒有你可以瓜分的?
說到這裡,我隨口唸出《論語》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個段落:"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全場大部分的眼神茫然,沒學過嗎?學過忘記了嗎?有的點頭,有的搖頭。我轉身板書,把""旁邊加""字,這兩個字古代相通。再加上"論語學而",畫條箭頭線指向"學而時習之"
"孔子姓什麼?"我問。
這開學第一堂課大概太震撼了,沒有人回答。
"孔子姓什麼?請大家上網查。總之,孔子不姓孔;他也不叫子。"
一位學生答說:"'學而時習之'的意思是要把學過的東西經常復習。"
"是的,說得很好!"我點點頭,再問:"學過的經常復習,那沒學過的呢?"
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解釋的角度不一,至少有四、五種看法:
1.學過的東西要經常復習。
2.依照"",不同人生階段學不同的知識技能。
3.強調"",學過的內容要懂得踐行、演習,派上用場。
4.認為""""的意思,人的學習就是知覺、開發自我認知的過程。
這些解釋都有道理。我把這句話用現代的語境來推衍闡述,把""做為"習慣",時時學習,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孔子的弟子子夏說:"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就是每天學新的,每個月都不忘學過的內容,"好學""喜歡學習""懂得學習""培養學習的慣性"
人家小一學什麼也許與我無干,但我曉得,學如逆水行舟,沒有好奇心的漁人,到不了桃花源。

部分內容刊2019年8月24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