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2

刘抗的南洋风格 Liu Kang’s Nanyang Style

 

刘抗《文化尖兵》(衣若芬摄)

虽然钟泗滨在1980年就主张要建立起南洋画派,直到1996,刘抗在接受吴启基访问时,仍然认为南洋风格并未成为一个画派,即使很多人都在创作类似的作品。

那么,又回到对“南洋画派”的质疑了吗?

我想,像钟泗滨说的:“新加坡要形成自己的南洋风格,就是你做一步我研究,我做一步你研究,互相配合,互相观摩,要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成功。”画家只管创作,没有研究者关注和诠释,尽管作品有市场价格,还是欠缺传播艺术意义的价值。

1980年代,几场标榜“南洋风格”或“新加坡风格”的画展加深了观众对南洋风格的语词熟悉,但是也引发困惑:画传统中国梅兰竹菊四君子,也可以在南洋风格的画展呈现吗?蕉风椰雨、亚答小屋和乡村甘榜之类的风景,随着国家城市化发展,已经逐渐消失,后继的画家如何维持南洋风格?为此,1988年吴新慧访问了第二代画家陈世集,他表示:画家已开始尝试以新角度看新加坡的高楼大厦,希望也能画出具有情感的新南洋风格作品。只要作品能反映新加坡和亚细安地区的实际风貌与民俗,那就是南洋风格。

钟泗滨在1983年去世。陈宗瑞在1984年去世。陈文希在1992年去世。到了1993年,4位先驱画家唯有刘抗硕果仅存,成为定义南洋风格的焦点。媒体采访、美术座谈会等场合,刘抗多次谈到南洋风格的特色:

1.      热带的题材

2.      鲜明的色彩

3.      原始或半开化的趣味

4.      简单朴素的表现手法

其中第3点正是陈世集所说,转向“新南洋风格”的起点。除了旁观异族部落,想象岁月静好,日常生活里,触动艺术家心弦的现实事件,同样能够留在画面中,谱写南洋历史的篇章。

支撑起南洋画派品牌的,必然是视觉语言,语言因区域和时代变迁,风格随之影响。时至今日,我以为南洋风格无分新旧,但凭人间关怀和深造技艺。1988年刘抗为《新明日报》创刊21周年彩墨画《文化尖兵》就是很好的例子。

这幅画右边自上而下铺排着南洋的特色水果,垂枝带叶的红毛丹、果后山竹、果王榴莲,占满五分之四的画面,仅留左侧上方题写画题和落款。全篇构图方式直达海上画派的吴昌硕。红、绿、橙鲜艳的设色接近刘抗在上海美专的老师刘海粟。和刘海粟的快笔写意不同的是,刘抗较为细致地处理了物象:红毛丹叶子的向背,果实由半生到熟透的渐层,果刺突出的角度都恰如其真。山竹果蒂的立体感,饱满果身反映的光彩,以及剖开榴莲,挖出的厚实果肉,像是西洋的静物写生,可是没有盛放这些水果的平面,形成抽象的空间感。

画题《文化尖兵》既直指新闻业者作为探查公众事务的前锋,又表扬报社的引导地位。“尖”字含有拔尖、尖端的领先意味,还包括目光尖锐、文笔尖利。报社是为读者服务的兵,为社会安定与平等和谐,协助政府打击不法,宣导政令。这些工作,都在巩固文化,传承思想。

三种南洋水果有类似的性质,果肉都在硬壳里,红毛丹和榴莲的外壳带有尖刺,象征不畏棘手,去除艰困,让真相大白天下。《文化尖兵》的文字多重意涵结合图像隐喻,吸引观者如食香气馥郁的南洋水果,回味无穷。

我最喜欢的,还有画面右下角那枚闲章,刻着“丹青不老”。和画家的签名下方朱文印“刘”、白文印“抗”遥相呼应。绘画(丹青)将水果保持生动新鲜,沉浸在艺术心流里的画家不知老之将至,美术相伴,日新又新。

 

2023812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善若水”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