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8

帽子

1984年楊牧接受台大中文系班刊《風簷》專訪(劉慧華提供)

詩人站起來
走出了一段搖晃的絕句
穿過泥濘的南方之港
在雨收雲散之際
戴上了他的帽子

被砍下頭顱的瑪麗皇后們
赤身跪於
水光中
再也看不見自己的影子

那麼
就讓鷺鷥的青眼
凌空盤旋
回望欄杆曲折處
戴上帽子的詩人

那年,楊牧老師從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榮退,久未寫詩的我,班門弄斧寫了這首我稱為"雜句"的〈帽子〉送別。他經常戴著一頂卡其色的漁夫帽,乘坐同事的車,遺忘在車裡。聚餐結束,我們陪他在一樓大廳聊天,師母幫他去地下停車場取帽子,他不喜歡電梯和地下室之類的密閉感。
他向來寬宏,對年輕的寫作者多所鼓勵提攜,但那年的我,已經不是文藝少女;我們在學術機構工作,他是我的主管,得到他回覆說:"妳應該多寫,很好啊!"我壓抑創作的心,瞬間崩潰。知道有人,而且是你敬仰的人,把你的寫作當一回事。
從楊牧先生、王(靖獻)所長,到楊牧老師,和他認識的三個階段,三十多年,不變的是對文學的堅持。
第一次見面的日期和內容清楚記載在我主編的台大中文系班刊《風簷》─1984321日,我和來自馬來西亞的慧華、來自香港的俊強一起去楊牧先生的研究室採訪。剛過完半年新鮮人生活,我們對文學創作的憧憬被他點明:詩人下筆要冷靜清醒,才能有好的結構,表達出複雜的情感。"只求在創作過程中有一點啟發性的成績讓別人也撿起來共同努力。"他這樣期許文學的樂土。
2004年,我榮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王所長主持我的研究成果發表會。他的開場白直指我的講題意趣─"瀟湘八景之畫意與詩情""詩情畫意"是一個俗套的詞,把"詩情""畫意"前後對調,"畫意""詩情"就有了靈性。結束時,他呼應了我談的山水與禪意,世間萬象空幻,藝術家卻要極力描摹,讓我們相信那是真的,他笑說:"所以詩人都是騙子!"
對文字的敏銳是詩人的天性,在學術寫作上一以貫之,他的演講"武宿夜前後"讓我見識到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的抗衡及和解。他研究敘述武王伐紂的偽古文《尚書》〈武成〉,既然已經知道〈武成〉是後人編織的欺騙東西,再殫精竭慮去考證文獻,豈不荒謬?他用反英雄的〈武宿夜組曲〉詩作,逆取英雄題材,思量著準備上戰場的士兵們的心理狀態。我想,詩人和史家沒有哪一方能否認騙子的角色,故事可能虛構,戰爭的"血流漂杵"可能誇張,好大喜功、貪生怕死卻是真實的人性。
我到南洋理工大學任教時,便曉得楊牧老師是中文系的國際顧問。2014年,我主持"台灣文化光點計畫",介紹余光中、鄭愁予等詩人,想邀請楊牧老師來新加坡。
他說:"新加坡我只認識妳啊!"沒去過新加坡,就在馬來西亞新山遠遠望過。他把電話轉給師母,師母說好,勸勸他,又說妳知道老師不愛動。過了幾天,我再詢問,老師說:"以後吧。"
隔年,我還是舉辦了楊牧詩歌欣賞會,放映他的紀錄片"朝向一首詩的完成"。我說這次沒請到楊牧老師來,下次我再試試。
下次?下次是什麼時候呢?楊牧老師乘著他的詩〈雲舟〉,在師母的朗讀聲中遊走了。詩人,還戴著那頂帽子嗎?雨收,雲散。

楊牧〈雲舟〉 
 
凡虛與實都已經試探過,在群星
後面我們心中雪亮勢必前往的
地方,搭乘潔白的風帆或
那邊一逕等候著的大天使的翅膀
 
早年是有預言這樣說,透過
孤寒的文本:屆時都將在歌聲裏
被接走,傍晚的天色穩定的氣流
微微震動的雲舟上一隻喜悅的靈魂
  
楊牧〈武宿夜組曲〉

1
一月戊午,師渡于孟津
 
2
只聽到雪原的鐘鼓
不停地喧噪,而我們
已經受了傷
樹也受了傷,為征伐者取暖。惟有
征伐自身不惋惜待涉的河流
兵分七路

這正是新月遊落初雪天之際
我們傾聽赴陣的豐鎬戰士
那麼懦弱地哭泣
遺言分別繡在衣領上,終究還是
沒有名姓的死者――
孀寡棄婦蓺麻如之何?當春天
看到領兵者在宗廟裡祝祭
宣言一朝代在血泊裡
顫巍巍地不好意思地立起

3
莫為雄辯的睡意感到慚愧
慚愧疲勞在渡頭等你
等你沉默地上船蒼白地落水
落水為西土定義一名全新孀婦
孀婦
  莫為凱歸的隊伍釀酒織布


部分內容刊2020年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