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叔華在南大時)
「有四五年我遠走南洋教書去,那些地方,那些中土青年,到底是中國人,生活思想一切都喚起我過去的一切。」──淩叔華1977年致巴金的信中,回憶了她二十年前在南洋大學的教書生涯。
自從我來到新加坡教書,對於南大的歷史和曾經在南大中文系授課過的前輩點點滴滴有了些許認識,並且驚喜地發現:幾位在台灣大學教導過我的老師、令人景仰的翹楚學者和作家,也都曾經任職於南大,淩叔華便是其中之一。
1956年5月,淩叔華應邀從英國到甫成立的南洋大學執教,擔任「新文學研究」和「新文學導讀」等課程。淩叔華受英國女作家Virginia Woolf鼓勵而寫作自傳性小說”Ancient Melodies”,傅光明先生翻譯為《古韻》,依據《古韻》而編著的《淩叔華的文與畫》一書中,有凌叔華與丈夫陳源(筆名「西瀅」)1956年在新加坡的合影,可知當時夫妻同行。
淩叔華不僅是南大中文系第一屆的老師,南大四年,也是她一生中為時最長,也最為正式的教職。早在1944年,淩叔華在四川樂山苦於貧病,曾經委託在美國的胡適代為覓職,信中表達了期待在大學任教的渴望。在此之前,她在燕京大學教過一年中國藝術史和中國繪畫。
從1947年離開中國,淩叔華較少以中文寫作,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都花在繪畫方面。淩叔華在南洋並未中斷畫筆,而她教學的雲南園和居住的裕廊山,這半華半洋的新加坡,則興發了她寫作的熱情,創作了第一本,也是唯一的散文專集《愛山廬夢影》。
《愛山廬夢影》共收散文十一篇,由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於1960年出版,淩叔華在書的扉頁寫道:「獻給星馬鼓勵我的朋友」。並且在自序裡說:「這本薄薄小書是我來南洋後收集的一件紀念品。這裡面描寫了我近三四年的生活與思想──當然也充溢著我對雲南園流戀的情緒。」
《愛山廬夢影》自序寫於1960年二月,即淩叔華離開新加坡的一個多月之前。書中的文章除了〈我們怎樣看中國畫〉曾經發表於1934年10月的天津《大公報》,全部是在南洋的新作。
李冰人為《愛山廬夢影》作的序文中,提及淩叔華給他的信,淩叔華說:「戰後我去了歐洲,那裡也沒法投中文的稿,同時國內變化太多,也寫不了文章,那時我只好寫英文的文章了。」因此,新加坡的寫作環境彌足可貴。李冰人指出《愛山廬夢影》一書中的幾篇文章都在南洋的報刊雜誌上發表,例如首篇的〈愛山廬夢影〉,便登載於《南洋商報》的「商餘」。
我也讀到南洋大學創作社1959年出版的《現階段的馬華文化運動》,書中便有〈記我所知道的檳城〉,文中敘述她的英語啟蒙老師辜鴻銘告訴她,自己「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這句話耳熟能詳,竟不知原來是對淩叔華說的。淩叔華抱著憧憬遊覽檳城,可惜找不到和辜鴻銘相關的蛛絲馬跡,倒是書法家崔大地的筆跡隨處可見,形成市街招牌的高尚景觀。
《愛山廬夢影》裡的淩叔華和她以往的小說家筆調不同,較具有教師的口吻,在〈重遊日本記〉的後記裡,應學生要求,說明旅遊日本的重要景點和注意事項。〈近代戲劇雜講〉是上課的講稿;〈「時間的河流」序〉則是為學生黃應良的詩集寫的評介。
Sasha Su-Ling Welland的”A Thousand Miles of Dreams: The Journeys of Two Chinese Sisters”,追索了她的外祖母,醫學家淩叔浩,以及淩叔浩的姐姐叔華的生命歷程。書中引用了淩叔華寫給Virginia Woolf丈夫Leonard Woolf的信,淩叔華告訴Leonard Woolf,她在南洋的生活有如隱者,她在黃昏時點燃蚊香驅蟲,香味引領她神遊,勾起一些新鮮的思想,她想寫在下一部作品,她正在構思的小說中。
可惜意識到自己正處於創作瓶頸的淩叔華,終究沒有寫出新的整部小說,冒名為淩叔華的小說,則風行於南洋和香港。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於1960年出版《愛山廬夢影》,也編選了淩叔華的小說舊作,連士升在《凌叔華選集》裡讚美她的風雅;南大中文系學生對她的印象是:「為人誠懇、樸實、坦白,一副光風霽月,有名家風範,令人敬佩。」
我在作家駱明(南大中文系第一屆畢業生)總編輯,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管理局、新加坡文藝協會聯合出版的《南來作家研究資料》裡看到了淩叔華在南大的照片,她一襲旗袍,端莊秀逸,那眼神看盡了繁華,仍帶著夕陽人生的餘溫。
「有四五年我遠走南洋教書去,那些地方,那些中土青年,到底是中國人,生活思想一切都喚起我過去的一切。」──淩叔華1977年致巴金的信中,回憶了她二十年前在南洋大學的教書生涯。
自從我來到新加坡教書,對於南大的歷史和曾經在南大中文系授課過的前輩點點滴滴有了些許認識,並且驚喜地發現:幾位在台灣大學教導過我的老師、令人景仰的翹楚學者和作家,也都曾經任職於南大,淩叔華便是其中之一。
1956年5月,淩叔華應邀從英國到甫成立的南洋大學執教,擔任「新文學研究」和「新文學導讀」等課程。淩叔華受英國女作家Virginia Woolf鼓勵而寫作自傳性小說”Ancient Melodies”,傅光明先生翻譯為《古韻》,依據《古韻》而編著的《淩叔華的文與畫》一書中,有凌叔華與丈夫陳源(筆名「西瀅」)1956年在新加坡的合影,可知當時夫妻同行。
淩叔華不僅是南大中文系第一屆的老師,南大四年,也是她一生中為時最長,也最為正式的教職。早在1944年,淩叔華在四川樂山苦於貧病,曾經委託在美國的胡適代為覓職,信中表達了期待在大學任教的渴望。在此之前,她在燕京大學教過一年中國藝術史和中國繪畫。
從1947年離開中國,淩叔華較少以中文寫作,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都花在繪畫方面。淩叔華在南洋並未中斷畫筆,而她教學的雲南園和居住的裕廊山,這半華半洋的新加坡,則興發了她寫作的熱情,創作了第一本,也是唯一的散文專集《愛山廬夢影》。
《愛山廬夢影》共收散文十一篇,由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於1960年出版,淩叔華在書的扉頁寫道:「獻給星馬鼓勵我的朋友」。並且在自序裡說:「這本薄薄小書是我來南洋後收集的一件紀念品。這裡面描寫了我近三四年的生活與思想──當然也充溢著我對雲南園流戀的情緒。」
《愛山廬夢影》自序寫於1960年二月,即淩叔華離開新加坡的一個多月之前。書中的文章除了〈我們怎樣看中國畫〉曾經發表於1934年10月的天津《大公報》,全部是在南洋的新作。
李冰人為《愛山廬夢影》作的序文中,提及淩叔華給他的信,淩叔華說:「戰後我去了歐洲,那裡也沒法投中文的稿,同時國內變化太多,也寫不了文章,那時我只好寫英文的文章了。」因此,新加坡的寫作環境彌足可貴。李冰人指出《愛山廬夢影》一書中的幾篇文章都在南洋的報刊雜誌上發表,例如首篇的〈愛山廬夢影〉,便登載於《南洋商報》的「商餘」。
我也讀到南洋大學創作社1959年出版的《現階段的馬華文化運動》,書中便有〈記我所知道的檳城〉,文中敘述她的英語啟蒙老師辜鴻銘告訴她,自己「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這句話耳熟能詳,竟不知原來是對淩叔華說的。淩叔華抱著憧憬遊覽檳城,可惜找不到和辜鴻銘相關的蛛絲馬跡,倒是書法家崔大地的筆跡隨處可見,形成市街招牌的高尚景觀。
《愛山廬夢影》裡的淩叔華和她以往的小說家筆調不同,較具有教師的口吻,在〈重遊日本記〉的後記裡,應學生要求,說明旅遊日本的重要景點和注意事項。〈近代戲劇雜講〉是上課的講稿;〈「時間的河流」序〉則是為學生黃應良的詩集寫的評介。
Sasha Su-Ling Welland的”A Thousand Miles of Dreams: The Journeys of Two Chinese Sisters”,追索了她的外祖母,醫學家淩叔浩,以及淩叔浩的姐姐叔華的生命歷程。書中引用了淩叔華寫給Virginia Woolf丈夫Leonard Woolf的信,淩叔華告訴Leonard Woolf,她在南洋的生活有如隱者,她在黃昏時點燃蚊香驅蟲,香味引領她神遊,勾起一些新鮮的思想,她想寫在下一部作品,她正在構思的小說中。
可惜意識到自己正處於創作瓶頸的淩叔華,終究沒有寫出新的整部小說,冒名為淩叔華的小說,則風行於南洋和香港。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於1960年出版《愛山廬夢影》,也編選了淩叔華的小說舊作,連士升在《凌叔華選集》裡讚美她的風雅;南大中文系學生對她的印象是:「為人誠懇、樸實、坦白,一副光風霽月,有名家風範,令人敬佩。」
我在作家駱明(南大中文系第一屆畢業生)總編輯,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管理局、新加坡文藝協會聯合出版的《南來作家研究資料》裡看到了淩叔華在南大的照片,她一襲旗袍,端莊秀逸,那眼神看盡了繁華,仍帶著夕陽人生的餘溫。
新加坡《聯合早報》2008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