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8

帽子

1984年楊牧接受台大中文系班刊《風簷》專訪(劉慧華提供)

詩人站起來
走出了一段搖晃的絕句
穿過泥濘的南方之港
在雨收雲散之際
戴上了他的帽子

被砍下頭顱的瑪麗皇后們
赤身跪於
水光中
再也看不見自己的影子

那麼
就讓鷺鷥的青眼
凌空盤旋
回望欄杆曲折處
戴上帽子的詩人

那年,楊牧老師從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榮退,久未寫詩的我,班門弄斧寫了這首我稱為"雜句"的〈帽子〉送別。他經常戴著一頂卡其色的漁夫帽,乘坐同事的車,遺忘在車裡。聚餐結束,我們陪他在一樓大廳聊天,師母幫他去地下停車場取帽子,他不喜歡電梯和地下室之類的密閉感。
他向來寬宏,對年輕的寫作者多所鼓勵提攜,但那年的我,已經不是文藝少女;我們在學術機構工作,他是我的主管,得到他回覆說:"妳應該多寫,很好啊!"我壓抑創作的心,瞬間崩潰。知道有人,而且是你敬仰的人,把你的寫作當一回事。
從楊牧先生、王(靖獻)所長,到楊牧老師,和他認識的三個階段,三十多年,不變的是對文學的堅持。
第一次見面的日期和內容清楚記載在我主編的台大中文系班刊《風簷》─1984321日,我和來自馬來西亞的慧華、來自香港的俊強一起去楊牧先生的研究室採訪。剛過完半年新鮮人生活,我們對文學創作的憧憬被他點明:詩人下筆要冷靜清醒,才能有好的結構,表達出複雜的情感。"只求在創作過程中有一點啟發性的成績讓別人也撿起來共同努力。"他這樣期許文學的樂土。
2004年,我榮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王所長主持我的研究成果發表會。他的開場白直指我的講題意趣─"瀟湘八景之畫意與詩情""詩情畫意"是一個俗套的詞,把"詩情""畫意"前後對調,"畫意""詩情"就有了靈性。結束時,他呼應了我談的山水與禪意,世間萬象空幻,藝術家卻要極力描摹,讓我們相信那是真的,他笑說:"所以詩人都是騙子!"
對文字的敏銳是詩人的天性,在學術寫作上一以貫之,他的演講"武宿夜前後"讓我見識到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的抗衡及和解。他研究敘述武王伐紂的偽古文《尚書》〈武成〉,既然已經知道〈武成〉是後人編織的欺騙東西,再殫精竭慮去考證文獻,豈不荒謬?他用反英雄的〈武宿夜組曲〉詩作,逆取英雄題材,思量著準備上戰場的士兵們的心理狀態。我想,詩人和史家沒有哪一方能否認騙子的角色,故事可能虛構,戰爭的"血流漂杵"可能誇張,好大喜功、貪生怕死卻是真實的人性。
我到南洋理工大學任教時,便曉得楊牧老師是中文系的國際顧問。2014年,我主持"台灣文化光點計畫",介紹余光中、鄭愁予等詩人,想邀請楊牧老師來新加坡。
他說:"新加坡我只認識妳啊!"沒去過新加坡,就在馬來西亞新山遠遠望過。他把電話轉給師母,師母說好,勸勸他,又說妳知道老師不愛動。過了幾天,我再詢問,老師說:"以後吧。"
隔年,我還是舉辦了楊牧詩歌欣賞會,放映他的紀錄片"朝向一首詩的完成"。我說這次沒請到楊牧老師來,下次我再試試。
下次?下次是什麼時候呢?楊牧老師乘著他的詩〈雲舟〉,在師母的朗讀聲中遊走了。詩人,還戴著那頂帽子嗎?雨收,雲散。

楊牧〈雲舟〉 
 
凡虛與實都已經試探過,在群星
後面我們心中雪亮勢必前往的
地方,搭乘潔白的風帆或
那邊一逕等候著的大天使的翅膀
 
早年是有預言這樣說,透過
孤寒的文本:屆時都將在歌聲裏
被接走,傍晚的天色穩定的氣流
微微震動的雲舟上一隻喜悅的靈魂
  
楊牧〈武宿夜組曲〉

1
一月戊午,師渡于孟津
 
2
只聽到雪原的鐘鼓
不停地喧噪,而我們
已經受了傷
樹也受了傷,為征伐者取暖。惟有
征伐自身不惋惜待涉的河流
兵分七路

這正是新月遊落初雪天之際
我們傾聽赴陣的豐鎬戰士
那麼懦弱地哭泣
遺言分別繡在衣領上,終究還是
沒有名姓的死者――
孀寡棄婦蓺麻如之何?當春天
看到領兵者在宗廟裡祝祭
宣言一朝代在血泊裡
顫巍巍地不好意思地立起

3
莫為雄辯的睡意感到慚愧
慚愧疲勞在渡頭等你
等你沉默地上船蒼白地落水
落水為西土定義一名全新孀婦
孀婦
  莫為凱歸的隊伍釀酒織布


部分內容刊2020年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



2020/03/14

蘇洵求子

四川眉山蟆頤觀蘇洵求子處(衣若芬攝)

【聽聽看】



四川眉山東邊,渡過岷江有座蟆頤山,山上的蟆頤觀又叫重瞳觀,據說始建於唐代,目前見到的是明清修建的格局。我在殿宇附近看到"蘇洵求子處""蘇洵手植樹"的丹書石碑,覺得挺訝異,不知道是什麼故事?
關於蘇東坡出生的傳說,比較著名的是南宋張端義《貴耳集》裡記載的:
蜀有彭老山,東坡生則童,東坡死復青。
還有南宋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記載:
蘇洵生蘇軾、轍,以文章名,其後二子繼之,故時人謠曰:「眉山生三蘇,草木盡皆枯。」
這兩條資料都為突顯東坡的靈氣特秀,說他吸取了天地的精華而生。東坡生於農曆12月,那時天寒地凍;去世於農曆7月,那時盛夏蒼莽,彭老山的草木隨季節枯榮,好像也合理─這當然是和古人抬槓的話。不世出的人才,需要有非凡的事蹟來幫襯他的偉大奇俊,看來和大自然抗衡最能增加他的英傑功力。
人的生死影響家鄉草木的枯榮,那畢竟還是帶著原始樸素的"天人感應"色彩。東坡是肉身實骨,父母所生,程夫人懷孕時,曾經夢見一位高個子一隻眼睛失明的僧人來家裡,這牽引東坡前身是五祖戒禪師的故事,暫且不細談。和蟆頤觀產生聯繫的是蘇洵膜拜張仙求子。
蘇洵有一篇文章〈題張僊()畫像〉:
洵嘗於天聖庚午重九日至玉局觀无礙子卦肆中見一畫像,筆法清奇,乃云:「張仙也。有感必應。」因解玉環易之。洵尚無子嗣,每旦必露香以告,逮數年,既得軾,又得轍,性皆嗜書。乃知真人急於接物,而无礙子之言不妄矣。故識其本末,使異時祈嗣者於此加敬云。
"天聖庚午"是仁宗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蘇洵22歲,和程夫人結婚3年,生有一女,不久夭折。玉局觀在成都,蘇洵用玉環換了一幅卦算館的張仙畫像,每天早晨虔誠燒香膜拜,終於有了兩個愛讀書的兒子。
我們不知道這靈驗的張仙是何許人,蘇洵的文字也沒有形容張仙的形貌長相。從他的敘述可知,他是先被畫像的"筆法清奇"所吸引,才從店主人无礙子那裡知曉這像主是張仙,"有感必應"。可以向張仙祈求的不一定是生子,而生子恰是蘇洵那時的願望,他求子得子,題寫畫像記事。
"送子張仙"的來歷有幾種說法,一說是後蜀末代君王孟昶。花蕊夫人張掛亡夫孟昶的畫像,宋太祖問她所拜何人?她說是送子張仙。另一說是五代張遠霄。蟆頤觀殿前明代成化十三年(1477)的石刻碑記依稀可讀,內容說雙眼裡有四個瞳子的四目仙翁賣給張遠霄竹弓和鐵彈,讓他為人除疫避害,並認為蘇洵題寫的就是"張仙挾彈圖"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受古人生兒子"懸弧"的影響,弧就是弓。《禮記.內則》:「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女子設帨於門右。」生兒子便在門的左邊掛弓;生女兒就在門右邊掛佩巾,叫"懸帨"""""為姓氏"",挾彈的""和誕生的""同音,於是就有"張仙挾彈"的形象。
我覺得張仙保祐的是生兒子,他挾帶的""還有指涉睪丸的意味,你看韓國傳統習俗,家裡生了兒子的話,要在門上掛草編的禁繩,禁繩插著辣椒,不也象徵男性生殖器嗎?
東坡有個長他兩歲的哥哥,不幸5歲就夭折了,蘇洵在〈題張僊()畫像〉裡完全沒提這個名叫"景先"的長子,兩個優秀好學的兒子已經讓他心滿意足了。別以為蘇洵只愛兒子,東坡的姐姐八娘婚姻不幸福,死於青春年華,蘇洵憤怒哀傷,不惜與八娘的婆家決裂,盡管那是妻子的娘家。
一個27歲才甘願從體制外的遊歷山川、結交八方,轉向讀書科舉的男人,考運不如自己的兩個兒子,心中如何五味雜陳?蘇洵和兒子並稱"三蘇",在歷史的地位總是以身為兩個成材的兒子的父親被人認識。他拜的張仙賜給他兒子;他的兒子聲名使得張仙的神力廣大。張仙如果是張遠霄,他花三百千向四目仙翁買的竹弓和鐵彈,真是回報率很高的投資啊!

2020314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