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5

東坡雞湯

網友翻拍中央電視台畫面

在青海西寧開會,很快就被認出來─「我看過您在電視上說蘇東坡!」
是媒體的傳播效應吧。即使我的鏡頭並不多,每次畫面也不長。
717日,大陸中央電視台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蘇東坡》在特輯預告過了近一年之後播放。前一天倉促得知節目即將推出時,還有些疑惑,以為應該更早會有消息。畢竟那氣勢撼人,排場宏大,陣容堅強的21分鐘預告片花太令人驚豔了!
攝製組不但訪談了數十位中外學者、書法家、收藏家、音樂家、作家,還遠赴美國、法國、日本拍攝,試圖穿梭古今國際,呈現蘇軾在世界的形象。
將紀錄片《蘇東坡》的片花轉發在我設置的「愛上蘇東坡」facebook網頁,便經常有網友垂詢何時正式播出?我一度也想直接詢問攝製組,後來念頭一轉,知道影片的後製作業和放映都牽涉許許多多公務環節,恐非易事。不過,我肯定地認為:今年2017年是蘇軾誕辰980周年,有因應天時的效果。
不大熟悉大陸紀錄片的一般長度和放映頻率,今年夏季一直在行旅中,沒能鎖定時間看電視。718日友人寄來我在電視上的螢幕截圖,哦!已經播四集了!每集三十分鐘,總共6集,主題分別是:《雪泥鴻爪》、《一蓑煙雨》、《大江東去》、《成竹在胸》、《千古遺愛》和《南渡北歸》。
從標題可以大致看出,《蘇東坡》影片是以蘇軾的事蹟為縱軸,政治文字獄「烏台詩案」為轉捩點,講述他的生平境遇。這部分凡是談蘇軾的傳記,比如林語堂、王水照和崔銘等人的大作中,都有精采的內容。影片裡,包括我敬陪末座的訪談,回答編導的提問,主旨也都不離「蘇東坡如何過完了一生」。
個人以為,最出彩的亮點,是受訪者的言語、表情、手勢讓觀眾感染的生動熱忱。尤其是葉嘉瑩、余光中幾位前輩的唱誦及引述,是把蘇東坡「吃透」,融進心魂的傳達;是媒體說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境界。
影片《蘇東坡》的第二大亮點,是「蘇東坡如何活了近一千年」。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我不要你死〉,開頭便說:「有的人肉體死亡,精神還一直活著;有的人活著,卻如行屍走肉。」教東坡詩詞,蘇東坡在我的講堂裡,活了一次,又死了一次。〈水調歌頭〉流行歌曲傳唱不衰;行書《寒食帖》從黃庭堅到內藤湖南隔世對話;宋代喬仲常的《後赤壁賦圖卷》繪畫出蘇軾在1082年農曆十月十五日夜遊黃州赤壁的景況和幻夢。人們各自以音樂、文字、圖像、戲劇的藝術媒介,延續蘇軾的生命,也讓自己的生命隨蘇軾生命的延續而找到依託。
再看第三大亮點,「蘇東坡如何被新世紀觀看」。全片巧妙運用科技,創製虛實相益的水墨動畫和人物演出,使得「說明」(telling)的敘事性加入了「展示」(showing)的視覺性。預告片花令人目不暇給,激發觀影期待的動力即在於此。舉凡受過基本語文教育的華人,包括漢字水平中等的外國人,都聽過「蘇東坡」的大名(雖然我遇過很少數的華人不知道「蘇東坡」和「蘇軾」是同一人),欣賞「蘇東坡」影片,焦點不全集中於「聽故事」,而是「看故事」。我們也能夠發現製作單位偏愛用全景的視角,讓觀眾彷彿站在超然的時空,俯瞰蘇東坡,當這巨人般的文化偶像轉身面向我們,我們便與他站在同一地平線上,為之同情共感。
我是在70%24歲以下用戶觀覽的”B看「蘇東坡」影片,有趣的彈幕流露了”90的心聲,時而「美哭」;時而”6666”;時而秀兩句詩詞,惡搞不多,拜神不少。更多的,是被老師要求觀看,得寫暑假報告,跪求分享觀影心得的學生。
十二世紀高麗時代,讀書人競相仿傚蘇軾的文筆,以致有科舉考試之後「今年又三十東坡出矣」的說法。那些信手拈來的彈幕,恐怕不能當作業交差,我很好奇學生們會寫出什麼感想?

「不曉得今年暑假過後,老師們會不會收到一碗碗一盆盆的『東坡雞湯』?」我對在西寧的友人說。

2017年8月5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