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7

演講及其他

在新加坡,深深體會什麼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從中學開始,聽過無數場自願或被迫參加的演講會,我沒有買過演講會的任何一場門票。印象中,也只有書店或是某些文化基金會會以課程組織的方式出售聽課入場券,但那是系列規畫過的內容,有一定的範圍和主題,每次看到宣傳文案,經常被深深吸引,心想可惜沒有時間,尤其是課程大多在晚上,讓人分身乏術。於是只好自我安慰說:等以後退休了,要多把握上各種課程和聽演講的機會。

在台灣,有好多「退休以後」想要做的事哪!

可惜在新加坡,不但在大學很少有演講會(無論是學術的或是非學術的),「民間」單位(後來曉得很多單位都不是純民間的)辦的演講也幾乎都要收取費用。打破了我以往認為公眾演講是「社會公益」活動的觀念。為公眾辦的演講,大多數是親子、兩性或保健的話題,親子或兩性話題的演講,講者有些是海外請來的學者專家,收取費用以支付他們的旅費我還可以理解,雖然我不認同一人至少收十新元(相當於新台幣兩百元)的門票價格。最令我不能苟同的是保健話題的演講,一聽主辦單位的名稱和講題,就曉得是在推銷藥品或「保健養生食材」,明明已經營利了,為何還要收取費用?即使廣告中說附贈「超值禮包」,那「禮包」不過是一些試用品而已。

這時我便非常想念台灣。在信義計畫區商圈閒逛,隨手就能得到口香糖、洗面乳,或是衛生棉的試用品,不全是由於貪小便宜,而是「試用品」本來就是讓消費者「試用」的。不像新加坡,明明是化妝品的試用品或是小贈品,還堂而皇之地擺在架上販售,難道新加坡的消費者不曉得那些商品的來歷嗎?聽說在新加坡,連在路上發送廣告傳單都要經過核准,是不是因此而讓商家覺得發送試用品還要申請核准很麻煩,故意不送了呢?在東京或大阪街頭拿到的廣告面紙也讓我愛不釋手,就算包裝上是色情電話、愛侶賓館等的廣告,帶回台北還是很好用,面紙的質地比7x4出售的商品還柔軟細緻哩!

今年五月應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之邀前往演講,我劈頭就問:「向不向聽眾收費?」如果是收費的演講,我就考慮不接受。我在新加坡沒有一點名氣,除了學生和同事沒幾個人認識我,無法吸引聽眾,一定場面冷清。再說,我還是抱著主辦單位支付演講費,聽眾享受「福利」的心態,想想在校園裡,一餐簡單的海南雞飯只要兩三新元,怎麼忍心向學生宣傳,要他們花三頓飯的價錢到城裡聽演講呢?(有些家境不好的學生,連進去市區的交通費都必須節省)。還好那次的演講不收門票,八十多位聽眾很多都是「自己人」,倒也「賓主盡歡」。可惜主辦單位事前和事後的溝通不良,現場的主持人急就章拿了我在網路上的資料就充當介紹的文字,新加坡人少讀書也就罷了,迷信網路的程度真是令我驚訝。網路上的資料沒有更新就直接照著唸,幸虧我演講前注意到那位主持人小姐準備了一張我的簡歷,她發現我知道她手中的材料,乾脆來問我其中一些字的發音,說:「我的華語不好。」
這由不得我不批評了。華人占人口數超過百分之七十的國家,國家級的博物館,亮麗的硬體設備,負責籌辦和主持公眾演講的竟然是沒什麼經驗的人員。既然是華語演講,主持人說自己華語不好,行得通嗎?

演講結束後,主持人問聽眾是否發問,現場沈默,主持人也不積極,便想把演講會結束。聽眾表示稍微等一等,主持人才不急著「收工走人」。

這場我首次在新加坡的公眾(而非校園)演講,令我印象深刻。我想我的「沒有被尊重的感覺」歸咎於我是個無名小卒,這裡的人很講究名氣,好像只有名氣就認可「遠來的和尚會唸經」。

這場演講之後一個月,大學的學生社團請我演講,「津貼」是一百新元(至少比博物館絕口未提演講費好些)。Email附的邀請函裡滿篇錯誤的用語,最不能忍受的是把演講費稱為「津貼」。學生的社團標榜的是重視「中華文化」,連這樣的社團都會如此離譜,遑論其他。接洽的同學修過我的課,我便直接告訴他如此失禮的字詞對主講者的感受,何況學生社團成立數年,相信主辦過的演講活動不少,從來沒有人對於這種邀請函表示應該修正嗎?

後來又接受了邀請,擔任新加坡大專文學獎的評審工作。有了email以後,好像什麼基本的應對都可以隨便寫幾個字就解決了。我和另外兩位評審老師認真的討論,幾番斟酌推敲,唯恐有遺珠之憾。其中一位老師還作東請吃飯,談談評審的意見,聯絡交流心得。

「我本將心比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交出精挑細選的名次名單,寫了評審意見和建議,一個多月之後,收到email說,因為獎項種類的配置問題(這是主辦單位的疏失),必須對名次名單有所異動,還要我們增補評審意見。我當時人在海外,根本無法及時重新翻閱送審作品,於是拜託另外兩位評審老師處理。十月初,email又來了,要我「提供」聯絡地址,有審查文學獎的「禮品」贈送。

什麼「禮品」呢?原來是個大瓷盤。瓷的品質和作畫水準且不說,一口被撐破的購物紙袋內,絲毫沒有隻字片語說明這是給我的紀念或感謝的禮物。我至今仍懷疑這是不是給我的東西,不過查無贈者的訊息,破紙袋在研究室擱久了,被打掃的阿姨扔掉,瓷盤呢?再也沒有打開第二次。


後記:因著這瓷盤想起一些瑣事和在新加坡的經驗。早在這blog開始寫不久,就有人提醒我,幸虧我寫的不是英文,沒什麼人看,否則會被攻擊得很厲害,要我小心應付。既然沒什麼人看,我自己寫著玩,有話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