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5

衣若芬2020年台灣東華大學演講預告


我在東華大學的演講,開放部分線上,請先報名。 12月16日,下午2:00-4:00 一首人工智能詩的完成─認識文圖學 報名:https://forms.gle/7qrg6R7C8oStwqA69 12月17日,上午10:00-12:00 不到瀟湘豈有詩─文圖學視角的八景山水文化 報名:https://forms.gle/jZShvJWCxNvsbkYK8 2020年12月11日23:00截止 #聽衣若芬說 #致敬楊牧老師

人氣.互動

 


线上学习最大的优点是同学们能跟着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让同学们能在较轻松的情况下学习。其次,暂停和重播影片的功能非常有助于同学们笔记质量的提升。最后,线上学习只需电子设备和网络就可以进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时间成本。

我喜欢的原因是因不需要花时间在行车路上,因为我并没有住校。再来,也能依照我個人的时间安排去观看老师的文本讲解。

时间上比较自由,并且能够轻易地回顾自己所学过的东西,但也十分怀念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上课的时光。

由于是录音,就没有那种拘束感,让我比较容易专注把录音听完。

我喜欢线上学习的原因有:我可以按照自己速度来看视频(需要写下笔记的时候可以暂停视频,不会错过想要记下来的内容)、视频可以随时回放,若是有听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再看、可以安排自己看视频的时间。不喜欢的原因:教学互动不够。

新冠病毒的魔掌,將我們的2020年課程從實體推向雲端。課程結束前,徵求學生對於線上學習的體驗意見,得到了這些回覆。統計的結果:同學們66.7%喜歡;26.1%不喜歡;14.5%選擇"其他"。選擇"其他"的同學表示,線上課程是當前不得已的做法,無法拒絕,但是缺乏互動,稍嫌勉強。

友人在網路上""出了我1990年在台灣大學化學工程系講授"國文"的課表,驚覺我執教已經三十年。是啊!短期講學不算,我教過整學期課的大學有:台灣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世新大學、台北教育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美國史丹佛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從粉筆到白板筆。從印講義到做PPT。從拿麥克風到錄製影片。三十年,堅持的,不只是傳授知識,還有教學的互動。

線上課程有兩種:直播和預錄。今年為因應學生人數和上課時間,兩種我都親身實踐了。和面對面講課最大的差異,是直播課要注意突發狀況─網路不穩、聲音不通、分享畫面看不到、無法切換PPT和視頻、學生沒反應…。預錄課要注意音量、語速、時長、重點提示…。也就是說,要學著做主播和製作人。

我現在的學生,都是"互聯網原住民",對於使用網路和觀看視頻做為學習工具毫無隔閡。尤其我把課程影片上傳到YouTube,便於隨時隨地自行調整播放速度和段落,是受到歡迎的原因。可以"自控",為什麼還渴望"互動"?要"互動"什麼呢?

我想,如同我之前的文章〈定製我的機器人〉(2020829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裡說的,我們已經進入人類的3.0時代,我們的聯繫網絡要處理的是人與AI人工智能(包括互聯網、虛擬世界)的關係。然而,先前2.0時代的人與機器"人機關係"1.0時代的"人際"關係並未斷絕。甚至,我們希望維持1.0時代,身而為人的特質。

網課也可以互動的,線上投選、發言、搶答、玩遊戲,都在互動。經由這些互動,維護專注、表達意見、提高興趣、振作精神。我設計的每星期學習單,督促學生務必在期限內觀看課程影片,歸納吸收、引伸思考問題,而後在下一週的課程內容裡答疑或指點方向,這也是互動。即使稍有時間間隔,沈澱、反思和淬鍊過後,問題被深入淺出地解釋,或許比在教室馬上回應還理路清晰。

所以,"教學互動不夠"的看法,不單單是課程內容,而是老師做為""的氣息;對待學生,是個"",而非數據的接收和提取者。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不依賴虛擬介質。

"當時只道是尋常",不知何時才能回到當時的尋常狀態。我問學生:能不能接受我的"分身",定製的"衣若芬機器人"來現場教學?學生的笑聲從口罩裡嘻嘻哼哼。看來,我的"人氣"還是挺旺的啊!

 

2020125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