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7

安重根的藥指


安重根遺墨。韓國崇實大學基督教博物館藏




安重根自傳《安應七歷史》

安重根

1909年初,安重根(1879-1910)11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在俄羅斯沿海州Kraskino組成「同義斷指會」,截斷左手無名指的第一節,在太極旗上血書「大韓獨立」四個漢字,誓言獻身韓國獨立運動,維護東洋和平。
安重根並不是近代韓國率先以「斷指」為手段表達激烈決心的第一人。日本的朝鮮留學生組織「一進會」裡的21名青年,在19071月斷指為盟,《大韓每日申報》和《皇城新聞》等媒體,都報導了此事,朝鮮高宗皇帝對此表示關心,並贈送慰問金。
19091026日,安重根在哈爾濱車站槍殺伊藤博文後被捕,事件震驚世界。包括當時受日本制約的韓國媒體在內,起初都以「瘋漢」、「暴徒」、「凶手」描述安重根。後來,「刺客」安重根被冠以「義士」的美稱,成為韓國的民族英雄。
至今,韓日兩國對安重根的歷史評價問題仍存有歧見,這是可以理解的。倒是安重根槍聲響起的中國,不僅有孫中山、袁世凱等人的題詞悼念,學界和文壇也創作了許多以此事件為題材的作品,傳統的詩詞有梁啓超〈秋風斷藤曲〉、章太炎〈吊伊藤博文〉、黃季剛〈感安重根事〉、沈汝瑾〈哀伊藤〉、程善之的詞〈金縷曲.題安重根傳〉等等。小說則有1909年《圖畫日報》連載的《現世紀之活劇亡國淚》,作者為律師胡顯伯(1881-1948),筆名簫史。191026回章回體「大鼓書」《醒世奇文英雄淚》,作者署名「雞林冷血生」(按:「雞林」為韓國古名)。任天知領導的「進化團」創作話劇《安重根刺伊藤》,鄧穎超在學生時代反串演過安重根。成兆才有評劇《安重根刺伊藤博文》。電影方面,早期有1928年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出品的「愛國魂」,由錢昌根編劇,鄭基鐸導演。
這些對時事的回應,有的直接流露對安重根的敬重,如孫中山:「功蓋三韓名萬國,生無百歲死千秋」;有的也感嘆伊藤博文「可哀」;梁啟超讚許「兩賢各有泰山重」。更多的,是借題發揮,以朝鮮亡國自警,並憂心「中國無此棟樑材」。
安重根之後,用同樣「斷指同盟」祕密結社的團體,在日治時代的韓國仍然延續。流傳的安重根墨蹟,許多都是寫於旅順監獄裡,落款蓋著他的手掌印,那與小指齊長的無名指,令人觸目驚心。
例如現藏韓國崇實大學基督教博物館的墨蹟「第一江山」,有著與中國相關的典故。1609年明朝狀元使臣朱之蕃出使朝鮮,在平壤練光亭瀏覽大同江水,題寫「天下第一江山」匾額。此後人們便以「第一江山」稱平壤。安重根家鄉在黃海道海州,今屬北朝鮮境內,他手書「第一江山」,有收復故土之意。
我常常想:為什麼要斷指?為什麼斷無名指?
中國「歃血為盟」用的不一定是人血,即使刺破手指滴血於水或酒中共飲,是否違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孝道原則尚且可議,何況斷指。古代日本的斷指刑罰,是對不遵守規約的處分,意涵與韓國「斷指明志」不同。
記述「孝子、忠臣、烈女」的朝鮮時代《三綱行實》裡,有一些極端的例子,其中,以為人的手指有奇異療效,為救治沈疴的父母,毅然剁指,陰乾研碎指骨以和藥入羹的孝行被大書特書,還配上版畫插圖,流傳民間。雖然中國也有「割股療親」的故事,斷指的事蹟相對很少。斫截的手指,大部分和安重根一樣,是無名指。這是一種「移孝作忠」的意識形態嗎?
日語和韓語裡,無名指又叫做「藥指」(くすりゆび,약지),傳說古代人是用這根指頭調藥;又說和藥師佛的手印(藥師咒,彎曲右手無名指)有關。英語叫Ring finger,也有誓約忠忱的意涵。如同魯迅的名著《藥》,生病的國家,需要醫救,「藥指」的隱喻,彷彿與此映照。

無論是他的「藥指」還是遺骸,都還諸了天地。伊藤博文遇刺前寫的詩,竟然巧合地傳達了積極尋覓安重根遺骨者,最終失落的心情:「西來次第覺秋涼,漠北應知雁帶霜。風雪當念埋骨跡,徘徊悼念淚成行。」

(2014年3月8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

2 則留言:

林大雨 提到...

從不曾想過無名指竟也能「文以載道」,妳的慧心巧思,旁徵博引,令人激賞。

lofen 提到...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