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2

愉快人間


2014年,於新加坡,學與思國際漢學研討會

2016年,於臺北,曾永義教授七十五歲壽誕

2010年,於臺北,曾永義教授七十歲壽誕


1010,我的博士論文導師曾永義院士在家中用過早餐,945分靜靜地合上眼睛,離開了他教我們要愉快度過的人間。

當天晚上噩耗傳來,我難以相信!107 曾永義老師還親自出席以他的詩詞譜寫歌曲的《吟詠性情歌樂相得跨界音樂會。我在Facebook上看見老師坐著輪椅,原本壯碩的體格變得清消瘦,幾乎認不出來。前幾年老師為了維護健康,刻意調整飲食,經常騎自行車,體重已經大減。知道老師去年病重,很是掛念,沒想到那場音樂會竟然是和大家告別。

2014年曾老師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我主辦的《學與思:國際漢學研討會》早已經邀請老師來新加坡與會,719日的主題演說《戲曲在當代因應之道》,是老師以院士身份發表的第一場公開講話,別具意義。受到傳統價值觀的制約,過去學術界對戲曲研究存有某些偏見甚至鄙視;況且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出身本土,沒有喝洋墨水的屈指可數。老師榮任院士,不但肯定戲曲文學研究的重要性,也肯定了臺灣學者的成就和貢獻。

《戲曲在當代因應之道》從九大構成元素定義戲曲:故事、詩歌、舞蹈、音樂、雜技、講唱文學及其敘述方式、俳優充任腳色扮飾人物、代言體、狹隘劇場。並且認為容傳統創新融合中外之道,才能處理戲曲在當代面臨衝擊的諸多困境。老師既深入研究,還編劇創作,身體力行,延續戲曲生生不息的藝術活力。

《學與思:國際漢學研討會》邀請了來自美國、韓國、日本、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和新加坡的15位學者,我安排研究生個別訪談,寫出15篇漢學家的學思歷程,收在《學術金針度與人》一書中。從學曾老師20多年,我才曉得老師家在南縣六甲鄉經營農具生意,幼年喜歡看漫畫書,《三國演義》、《白蛇傳》等故事引導了老師對文學的興趣。在臺南一中就讀時,除了物理,老師最擅長的科目是國文,以第一志願考進臺灣大學中文系,是成績最優異的“系狀元”。當其他同學後來紛紛轉系,老師仍然不改初衷,堅持和其他8位同學繼續在中文系學習,歷經10年,取得國家文學博士,留校任教。

老師桃李滿天下,60年來指導了170位博士和碩士,我忝側其間,卻是“教外別傳”。請求進入曾門之前,我十分忐忑。雖然也喜歡戲曲,只是停留在觀眾的層次,修習的相關課程不多,知識儲備也不足,談不上研究。但我欣賞老師豪爽寬宏的性格,尤其敬佩老師對本土的關懷和用心。我在中學時便在報端讀到老師整理曲藝的見解,參觀老師策劃的“民間劇場”演出,我嚮往同老師一樣,既研究學術,也服務社會,做個靈活的文化知識人,於是斗膽請老師收留。老師毫無遲疑,稱讚我獲得學術特優獎的鄭板橋題畫藝術論文,鼓勵我繼續努力。我在《學與思:國際漢學研討會》中提出“文圖學”的概念,便是帶著在老師面前交出成績的心情,報告我在海外的階段結果。

沒有曾老師的包容和遠見,就沒有文圖學。沒有曾老師對我的第一本小說《踏花歸去》的序文,就沒有我的“輕學術”寫作。老師寫道:

若芬不止有一支學術的健筆,更有一支文學的妙筆。有了這樣的兩支筆,才是個完整的“中文人”。

結合學術和文學的“輕學術”寫作,是中文系的出路之一,老師1989年就指出了啊!

來不及收拾老師驟逝的哀傷,我應邀赴韓國參加“中國文化研究會”20周年的國際研討會。會後餐席間,韓國學者問我:“聽說你們台大中文系的都會喝酒?”我舉起酒杯,說:“飛揚跋扈酒杯中,我的老師教我的,人間愉快,愉快人間!”

1022日,這篇小文見諸《聯合早報》,我將和世界各地感念曾老師的所有師友,斟一杯酒,在網路上參加曾老師的追思禮拜,祝禱老師在天堂繼續開懷。

 

20221022,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


**


曾永義院士告別追思禮拜,將於10/22週六上午10點於台北衛理堂進行。此為線上直播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IQrDr7ujhc


或添加會議列表
#VooV Meeting :731-050-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