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31

露毛露點之必要

再來說李安在「色戒」裡情慾戲的安排。

質疑情慾戲之必要,一方面小說裡沒有,小說裡的王佳芝不像電影裡那麼投入性愛;另一方面,即使要表達王佳芝「獻身任務」,有沒有必要演員全裸上陣,露毛露點?

加上王佳芝的兩次「實習」,電影裡共有五場床戲。

王佳芝和易先生去了菜做得難吃,但客人少,好說話的餐廳,撫腮摸頰不斷企圖勾引易先生,易先生送她回「家」到門口,猶豫著沒有被她邀請進去喝杯茶。王佳芝垂頭喪氣進門,要了一杯酒,說:「再下去,就要準備做他的情婦。」於是出現了怎麼做的問題,原來同學們都「溝通」好了,需要有經驗的人調教,就是梁潤生。

第一次和梁潤生上床,王佳芝的神情毅然,梁喝得醉醺醺,像是壯膽,問她要不要喝,她說不用。兩人在棉被下進行,觀眾可以自行想像他們的動作。第二次,王在上位,梁說:「妳今天好像有點反應。」她繼續前後推搖,說:「我不想討論這個問題。」

性對當時的王佳芝意味著什麼呢?

性作為達到目的手段,顯而易見。但是達到目的的過程,卻必須全身付出。王佳芝喜愛演戲,懂得為了演出而裝扮,問題在何時卸妝下台。而肉體的付出不同於鉛華洗盡過後的了無痕跡,所以在得知無從「立功」後,她垂頭喪氣,有一種白白浪費的遺憾與不平。

回到上海與鄺裕民重逢,她自嘲先前的舉動太傻,她大可拒絕再一次接近易先生。然而,彩排的理由不就是為了正式的演出嗎?她這次是要不枉費戲癮了。

學生模樣和貴婦丰姿的湯唯迥然有別,讓人刮目相看,演員的可塑性真強,比起剛強的章子怡和成熟的張曼玉,湯唯的面孔新鮮,更吸引觀眾注意。

湯唯被批評不符合小說裡的形容,張愛玲幾度寫到王佳芝的豐滿乳房,是為色誘的利器。湯唯不僅胸部不夠高聳,臀部也嫌寬,是個西洋梨的身材。裸身對窗的背影很有油畫的味道,曾經看過德國畫家的類似取景,不過那是著衣的女子。

老式或傳統的服飾最需要氣質烘托,「藝妓回憶錄」裡的章子怡和鞏俐一點不像日本女性,太挺,太硬,眼神、口氣、肢體動作都不夠柔美。旗袍也是,「阮玲玉」和「花樣年華」裡的張曼玉就能穿出懷舊的情緒,湯唯比較生澀,不過剛好配合不純熟的年輕太太造型。

湯唯的皮膚也被批評粗糙,這就牽涉和易先生的全裸床戲沒有清理腋毛的指責。那個時代的女性會剃除腋毛嗎?我不曉得。露出濃密的腋毛,是不是更有原始不文的意味?把動物性的慾望淋漓展現?所以粗糙的皮膚也是「本來面目」,不經修飾和美化。

易先生和王佳芝的第一場床戲,從王佳芝坐上車沒去戲院而到了洋樓公館,就布設了威權的指令。易先生不要王佳芝挑逗他,而採取性虐待式的方法要她臣服。王佳芝被撕裂了旗袍,雙手綑綁背後,在易先生進入她之後才被鬆開,十足是個禁臠。經過易先生的狂暴,易先生把她的風衣扔給她後走出,她嘴角輕揚,以為易先生上鉤了。

第二場床戲之前,對於行蹤不定的易先生,王佳芝產生了焦慮,她的失落感在面對易先生時迸發,喊出:「我恨你!我恨你!」易先生握住她說:「我相信,我從來不相信人,但是我相信你。」王佳芝說:「那你一定很寂寞。」意味深長又具調情魅力。愛的反義詞是「恨」嗎?因為對方不愛,所以恨他嗎?在易王兩人的關係裡,先前洩慾似的性,此時轉為情緒式的發作,王佳芝無法掌控易先生,也不能冷淡處之,她直接表達了渴望被注意的心理,並且將兩人歸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寂寞物種,於是衝擊出姿態多端,體位多變的性愛。

那偷情的刺激勝於以往,是在自己家裡,僕人近在咫尺,非常危險的環境。性是兩人對壓力的一致釋放,經由軀幹的扭曲交合,達成默契,像是克林姆的畫作,帶著世紀末的頹廢與感傷,色調是溫暖的橙黃,襯托兩人的熱烈。高潮後靜止的身體線條,把性還原為天地之初的素樸,性就是性,兩人極盡所能認真做,除了性是共識,什麼別的都是真真假假。因此兩人要全心全意裸裎相對,把小說中不認同「陰道通往心」的論調翻弄成「陰陽交歡為人之大樂」,不只女性,男人亦然。後來王佳芝向組織內的上級吳先生就坦言:「他不只是要鑽進我的身子,還要鑽進我的心!」

王佳芝終於體會性的魔力,遠非她以作戲的態度便可以自如制約,她管不了自己的身,並且從而意識到隨身而趨於牽掛的心,難以抵擋性與物質的誘惑。易先生把送她鑽石說成兩人的祕密,慎重其事的把名片放在信封裡交給她,不明究理時,她以為是情報機密,在吳先生和鄺裕民面前打開後,她開始信心動搖。一張名片比甜言蜜語的情書還管用,小說裡敘述易先生慣常陪歡場女子買東西,電影裡則把買戒指煞有介事地定位為私交的定情,連繫兩人床上關係之外的「紀念」意義。小說裡也說買戒指為「紀念」,但那像是隨口說說,電影裡戒指的意象與性同等。

於是第三場床戲之後,王佳芝哭了。她以眼淚投降,性愛的美妙,物質的占有,以及包含於其中的「不倫」。逢場作戲,無所謂「不倫」,當兩人與周邊的人際情感關係有了牽扯,就不能只視為露水因緣。前次的共識,此時變成體貼,性不只是性,易先生的吻,露出的器官,都顯得理所當然,「交合」變為「結合」。對照第一次兩人的臀部,如果允許我們想像鏡頭和光影、音樂的營造下,肢體也能演戲,易先生的第一次侵入和第三次縮緊臀部的射精,是對女體不同的心理對待。

那麼,色相裡就有了非實相的成份,讓人想到藏傳佛教裡的歡喜佛。不透過性與物質的色相,「仁者見仁,智者見者」,「色者見色」,不知凡人意志之薄弱,情慾摧折之力道。

而受情慾摧折,敗於薄弱的意志,王佳芝是否死而無憾呢?

葛優和梁朝偉

著了魔似的,電影「色戒」的片羽吉光不時會猛然浮在眼前,打斷我的思緒。
多半是特寫鏡頭,導演刻意經營的色調與畫面,1940年代的上海,總覺得是自己生存過,呼吸過的時空。
一頭跌進去,可以輕易在里弄裡穿行,遇著賣吃食的小攤,隨口寒喧兩句,踩著梧桐落葉,一拐彎,信步登樓。
再回身望去,紅塵滾滾,天荒地老的歲月從眼前沈沈淹沒。
說與旁人聽,都笑我小說和電影看得入迷。台灣和香港一些女作家奉張愛玲如「祖師奶奶」,我望塵莫及,不過尊敬不已。二十來歲就能寫出〈金鎖記〉、〈傾城之戀〉這樣圓熟的作品,看透世間許多情事,其聰慧天才,令雙十年華時的我認為可以擱筆。
幸虧不算標準的「張迷」,不會對電影「色戒」與小說不同的詮釋感到「義憤填膺」,為張愛玲抱不平。電影和小說的差異,反而顯示兩種藝術表現形式的不同,頗有興味。
許多人讚美,電影彌補了小說未言未竟之處,立體再現了小說的情節與意境,張愛玲極不簡單,導演李安掌握了張愛玲小說的神髓。反對者則揚言,小說中的男女主角在螢幕上變得色慾橫流,那不是張愛玲的本意,張愛玲只布設了「色誘」之局,李安卻讓「色誘」淪為陷溺。
小說花了很長的篇幅描繪女主角王佳芝選購戒指的情形,藉以帶出她的內心糾纏,認定男主角易先生「這個人是愛我的」,一念之間,泄露了機密,讓易先生火速脫逃,功虧一簣。編收入《惘然記》時,張愛玲還比初刊〈色,戒〉的版本增添了七百多字。近日出版的《色,戒》登出張愛玲的手稿,圓潤娟秀的筆墨,仔細塗改的痕跡,流露作家細密的心思。
在小說中可以輾轉鋪陳的情節,卻是電影裡的一瞬,男女主角的互動是在平常的物理時間節奏下進行。只有在易先生扶著王佳芝的腰步入珠寶店,王佳芝反覆欣賞粉紅大鑽戒時稍微放慢調子。我們透過導演的鏡頭察覺王佳芝左顧右盼,惴慄不安的神情,對比易先生的泰然自若,幾乎算是公開兩人關係的肢體語言,那是小說沒能傳達的部分,沒有台詞,但處處有戲。
小說被「閱讀」,電影則是被「觀看」。即使是多重視點的書寫,閱讀時僅能順著文字逐一在我們的腦海浮現想像的畫面,我們可以自由操控閱讀的速度,而觀看電影的時間節奏和順序被導演掌握,鏡頭的跳接、或遠或近的取景、景象的深刻或模糊、光影的效果,以及聲響樂音、對白內容等等,全部構成視覺結合聽覺的環境氛圍。我們能夠更直接地被影像說服與感動,因為有如身歷其境,彷彿被引領至夢幻國度。
於是所謂小說家「交代不詳」的空缺,就必須靠導演完成。李安作的「改動」不小,「色」的比例加重是關鍵,而「色」戲得由演員展現。有的讀者認為小說裡的王佳芝對「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的話反感,她和易先生的兩次性愛都提心吊膽,匆促緊張得來不及體會,怎能如李安設計的三場床戲顛鸞倒鳳?我想重點不僅在王佳芝,李安選擇了梁朝偉飾演易先生,梁朝偉的戲份比小說裡的易先生多,而且是讓觀眾看得見的情感慾望呈現,便使得全劇產生了迥然的意趣。
透過導演的再詮釋,不滿意李安「誤讀」張愛玲小說的讀者也不得不同意,這是表現力與感染力均已十分成熟的上乘之作。他把描繪女性心理的紙上文字,轉化為兩性勢均力敵,讓小說中慣玩歡場的漢奸易先生流露了更多的人性與深情。
小說裡的易先生讓我想起葛優。「生得蒼白清秀,前面頭髮微禿。褪出一隻奇長的花尖;鼻子長長的,有點『鼠相』。」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裡,葛優飾演「戲霸」袁四爺,欣賞少年程蝶衣排練「思凡」的小尼姑時,喃喃自語道:「有點意思」,那種意淫猥褻的嘴臉;以及馮小剛導演的「夜宴」,飾演厲帝,他的戲中角色,經常被形容成「好色委瑣又假正經」。「好色委瑣又假正經」不正是易先生的寫照嗎?
就外表形象而言,梁朝偉的臉不夠長,不夠獐頭鼠目,眼神太傳情,性格也不夠深沈。嚴酷一點地說,梁朝偉扮演的易先生潛藏著恐懼與懦弱,不符合小說裡冷靜狠心的漢奸形象。小說結尾,牌桌上眾家貴太太們「不吃辣的怎麼胡得出辣子」的喧嚷,像是為「無毒不丈夫」下了註腳。
偏又恰恰是梁朝偉的諸多「不夠」,讓易先生具有了人性與深情。小說家只「說」出了易先生的貪色,演員則「演」出了貪色底下的慕情──他羨慕王佳芝好像「心無罣礙」,唯其「心無罣礙」,因此「無有恐怖」,難道他想憑藉「採陰補陽」,汲取王佳芝一點無畏無怯?
小說中沒有易先生在上海與王佳芝重逢,意味深長地說:「人來了就好。」沒有在日本料亭聽王佳芝唱「天涯歌女」,觸動易先生心弦的淚光。沒有王佳芝在車內苦候,向易先生抱怨想進去等,易先生向她披露審訊特務時,血腥的場景,暴力的刑求與色情的幻想,那是易先生的內心轇葛。更沒有第二場床戲之後,易先生聽王佳芝要求一個小公館時的微笑,獵人與獵物的依傍關係。至於最後一幕的「睹床思人」,比起小說裡的「辣子」結論,簡直溫柔得「不像話」。
難怪李安心目中的易先生是梁朝偉,張愛玲鍾情的「美麗而蒼涼的手勢」,是李安於情不忍的時代回眸。

2007年11月11日,新加坡《聯合早報》

LHZB (11 Nov 07, Pg 24) carried a commentary written by NTU HSS’ Assoc Prof I Lo-Fen on her views after watching the movie ‘Lust, Cau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novel of the same name.

2007/10/29

說〈錦瑟〉

金代詩人元好問對於李商隱難解的〈錦瑟〉詩,評論道:「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意思是後人都喜歡吟詠李商隱的詩,可惜沒有人能如同漢代的鄭玄註解詩經一樣,為李商隱的詩作充分的註解。
〈錦瑟〉詩是李義山詩集的第一首,又是壓卷之作,對於作者和讀者都有重要的意義。有人統計過,從宋代以來,關於這首詩的詮釋已經超過十種,主要可以歸納為幾個說法:
1,作者自述詩歌創作的心路歷程
2,對年華逝去的哀傷
3,歌詠樂器瑟,睹物思人(贈瑟的佳人,可能是妻子,可能是情人)
4,和李商隱的許多〈無題〉詩一樣,是隱晦的愛情詩
5,哀悼之作(妻子或情人)
很難說哪一種是「標準答案」,只能看讀者的選擇。因為答案不同,對於作者採取哪一種典故也就有所不同,尤其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那兩句。
我以為要理解詩中「莊生曉夢」、「望帝杜鵑」、「珠淚」、「玉煙」四個典故,要從詩開篇看起來隨口吟出的「錦瑟無端五十絃」談起。「無端」是這首詩抒情的關鍵,也是全詩之所以迷人之處。「無端」,不知從何而來,沒頭緒的,沒道理的,李商隱很喜歡用「無端」這個詞,比如「雲鬢無端怨別離」。湯顯祖也在《牡丹亭》裡布設了「悶無端」的杜麗娘,唯其愁悶「無端」,所以去遊園。湯顯祖也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這「不知所起」,就是「無端」。世上的情感如果都有理路可循,就不會「無端」了,正由於說不清,曖昧不明,於是讓人陶醉嚮往。「無端」呼應著末句的「惘然」,即使事過情遷,還是無法參透,因此無限悵惘。
「一絃一柱思華年」,有人說由於錦瑟「五十絃」,作者作詩時四十六歲,年近五十,故而「思華年」。我想此詩的「瑟」裝飾華美,是「錦瑟」,而瑟之音聲由絃與柱組成,絃與柱的組成和排列方式決定了彈出的音調,音調有高昂低沈,就像是人生的起伏。
在起伏的人生境遇中,許多真幻相間的往事,如莊周夢蝶,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蝶?又如杜鵑泣血,一片赤誠春心,但畢竟是空。晚唐崔塗的詩〈(春夕)旅懷〉有「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子規)枝上月三更」,也是用「蝴蝶」和「杜鵑」的意象。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和前面的「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都是非常工整的對仗,把莊生和望帝的寓言傳說更推向神話和虛幻。「滄海月明珠有淚」可以連繫到珠蚌夜晚向月張開,以吸取月之精華,養育珍珠;又有《博物志》所謂鮫人的淚化為珍珠的故事。而海上生明月,明月如珠,「月」、「珠」、「淚」三者的形象接近,彼此在典故中還有互生的關係:珠因月而圓潤,鮫人落淚成珠,珠與淚都在月夜下生發。再者,不說「淚成珠」,而反過來說「珠有淚」,好像鮫人的淚化為珠,珠又還原為淚,有一種環繞不盡,難以擺脫的牽絆。
「藍田日暖玉生煙」句,除了《搜神記》之〈吳王小女〉紫玉化煙的故事,一般也用戴叔倫的話:「詩家美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或是晉代陸機《文賦》:「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意思都在形容日光照射蘊藏美玉的地方,彷彿有仙氣靈煙。日與月相對,一暖一寒,煙氣蒸騰,珠淚墜落,是對比的寫法。
我認為「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含意,雖然比莊生和望帝的典故虛幻,卻隱約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定意志。即使是傷痛落淚,淚可能化為珠;即使是飄渺不可及如煙,煙之下是懷藏的玉,珠與玉都是堅硬的。於是前面的莊生之夢和望帝春心的迷離空無有了著落,不知從何而起的錦瑟,抑揚頓挫如人生的樂音,詩人的情感先是如夢似幻,繼而不顧一切,一往而深,在失意中堅決,又在堅決後無可奈何。
這矛盾的情感,最後只有惘然。「此情可待成追憶」的「可待」可以說是「留待日後」,也可以說是「豈待」、「哪裡等到以後」,兩者的時間感不同。前者只有一種時間順序,就是此情「留予他年說夢痕」,那時仍然是悵惘不解。另一種解讀比較複雜,是說:此情何必等到以後再回憶,站在「以後」的時間點上,所以是「追憶」,「以後」或許猛然想起,因此要「追」,而即使以後再追,追的「當時」再思量,總是惘然,而且是用過去式的「已」,「以後」的「過去」,不就是「現在」嗎?現在惘然,以後也是惘然,逝去的,失去的,永不可能再尋回。
為什麼始終不能明白而徒留惆悵呢?人生之難,就是諸情諸事之「無端」哪!

香港《文綜》1-2期合刊,2008年2月,頁68-69

2007/10/26

因為慈悲,所以寬容

他的影子映在床上。
曾經纏綿交歡的床單,彷彿還殘留著激情的餘溫。
電影「色.戒」的最後一幕。
沒有聽見槍響,十點的鐘聲結束了幾條年輕的生命。
我終於放心,好個導演李安,沒有灑狗血的俗氣。
就像張愛玲在《惘然記》裡回憶初聞集中數則故事時的欣喜,不覺時光流逝,手裡握著「色.戒」這般誘人的題材,猜想也是對李安極大的挑戰吧。
電影「推手」的試映會上初見李安,帶著靦腆的微笑,一雙大眼,滿腹故事欲言又止似的。在場的藝文界人士很少人認識他,連記者會都談不上,沒有人發言,趁著離席時的零亂,我上前去對他說:「很精采!謝謝你!」
他點點頭,態度很謙虛,沒說一句客套應酬話。
聽過看過不少關於電影「色.戒」的言論,幾乎可以從中拼湊出整部戲來。不斷被提起的那些情色畫面,SM性虐待的場景,女上男下的姿勢,糾纏的身軀,裸露的體毛與器官,一點沒有震撼我。
只是為李安擔心,處理這麼棘手的作品,會不會被不明究理的人看輕?會不會被張愛玲迷指責?會不會再像近三十年前出現張系國之類的「文化人」撻伐聲?
幸虧是白白的擔心。眾音喧嘩中的毀譽,暴露了觀者個人的視野與價值判斷。電影散場時,罵王佳芝「笨女人」,誇王力宏「好勇敢」,遺憾床戲沒傳媒形容得那麼精采大膽,或者說「看不懂」云云…我在心裡笑了,如果這時再見到李安,我還是會說:「很精采!謝謝你!」
這是李安的匠心,要捧出張愛玲原著一一探求,實在是太認真。「扮戲瘋,看戲傻」,小說和電影「色.戒」本來就是貌合神離,如果說張愛玲想傳達漢奸的冷血殘酷,李安鏡頭下的溫情就太離譜。然而,誰又能禁止作為讀者的導演,重新詮釋他心目中理想的角色呢?
小說「色.戒」是否指涉1939年鄭蘋如誘刺丁默邨案,自有癖好考據者按圖索驥。電影「色.戒」也不必和張愛玲亦步亦趨,小說家愛不釋手的題材一改再改,悠悠二十多年,文本與作者之間奧妙與奇特的關係,有寫作經驗的人恐怕不難感同身受。李安很尊重張愛玲,把小說「色.戒」上綱成張愛玲的「夫子自道」,我想還是抽離這千絲萬縷的牽掛,純粹就電影來看吧。
我們以為這是復古與懷舊,重建或還原一九四0年代的孤島上海,悼念那連回憶都逐漸渺茫的時代,回神環顧,才驚覺電影中處處是隔閡。連中國觀眾都弄不清楚的「汪偽政府」、「重慶政府」;西方影評人不耐煩的冗長麻將戲,認為不夠火侯的性愛──追究到「為國犧牲」童貞與生命,這林林總總,是怎麼一回事兒?
這是一個「忠誠」與「背叛」循環往復的故事。不在那時空背景之下,無法參透「忠誠」與「背叛」相依相生的關係。為「汪偽政府」工作的易先生辦公室裡懸掛著孫中山的畫像;「重慶政府」派來的上級吳先生會客屋裡也「供奉」孫中山;連令特務王佳芝直探虎穴,裝了鑰匙的信封上,還印著孫中山的圓形肖像。籠罩在共同的「正朔」 之下,以「忠誠」為口號與信念,卻是敵對雙方相互譴責的不斷「背叛」。歷史的「正統」從來是站在「成者為王」的一邊,留給作家與藝術家品味那模糊地熠熠閃爍的人性善惡。
詩詞、歌曲、電影等交織成與劇情主軸相輝映的互文關係,讓曖昧不明的氛圍更增添了既是「注解」,又是「疏離」的戲劇張力。王力宏飾演的大學生鄺裕民,以「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勉勵同志,那正是1910年汪精衛謀刺清攝政王載灃失敗,被捕後所賦的詩:「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以「政敵」的名句自期,豈不諷刺?大學生們的下場,應了詩的讖語,功敗垂成,淪為階下之囚。
深愛電影的王佳芝,迷戀著陰暗中的幻象,為之流淚涕泣。她所觀看的電影,電影院外「月宮寶盒」的海報,相對於不願去人多漆黑處的易先生,光天化日下總是提心吊膽,戰戰兢兢捧著性命,他羨慕王佳芝的從容無懼,但也不會疏於防備。
很難說,易先生在日本料亭聽王佳芝唱「天涯歌女」,眼眶的淚水是全然的感動。「咱們倆是一條心」、「患難之交恩愛深」,比起「像哭」的日本歌曲自然便於體會理解,「郎」與「妹」的床上關係是否可以延伸到死生契闊,進入真愛的層次,把一枚「鴿子蛋」大鑽戒視為「定情之物」,說王佳芝是惑於性慾與物慾,敗於她的婦人之仁?
張愛玲口口聲聲說「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一旦意識「值得」與否,便是有了分別心,利害輕重,孰贏孰輸,便有彼我之隔。而消弭了彼我,在「愛」的前提下,人們所懷疑的善惡忠奸標準,很容易被化約為通過陰道鑽進身子,直達內心的途徑。
順著「因慾生情」的思路,王佳芝不過是滿足了戲癮,真幻難分,遲遲不捨得落幕的虛榮女子,大可任觀眾嘲笑,活該她栽在一個心狠手辣的男人手裡。如果第一次被強暴(?)後王佳芝嘴角輕撇的微笑是個起點,刺殺行動失手後,沒有依約服下上級指示縫在衣間的毒藥,她的自信與顧盼自憐已經無以復加。雖然想擺脫小說的鋪排,我們還是不妨注意一下李安「不循原著」的用心。小說裡走出珠寶店的王佳芝坐上三輪車,逃往同黨不清楚她的親戚家「愚園路」避難;電影裡的王佳芝卻是依先前之約,直赴「福開森路」,她翻看衣上的毒藥,一付慷慨就義的英姿,不忠於上級,只忠於自己。
王佳芝當然必須死,背叛了同黨,她的死能稱得上「殉國」嗎?還是,她「不問值不值得」,單方面的「殉情」呢?
從「配合劇情」與同學「實習」男女之事,「有點反應」卻「不想談論」,王佳芝的身體竭盡所能服從於「目的」與「意志」,她向上級老吳坦露希望在易先生一抽身時同志們能衝進屋裡朝易先生開槍,讓他的血液與腦漿噴得她一身。就像易先生曾經在車內向她陳述的血腥場面,作為性愛的前戲,暴力的絕決與命在旦夕的恐懼,共同構成兩人赤裸糾纏的必然性。
精氣與血肉蜷曲的兩個緊密結合的胚胎,為了證明自己活著的狂烈,身與心的變形。嚐過被皮帶捆綁凌遲的王佳芝用枕頭掩壓易先生的眼睛,使他幾乎窒息,瀕死與喘息,「色」的盡頭是掏心挖肺,汗水體液迸發的真空。於是他們流淚了,玩弄與做戲,肉體與靈魂廝磨的頂點,除了死亡,不能結束。
並非「戒之在色」,而是「色之在戒」。鑽戒是物色,圈套住男女情色,王佳芝戴著鑽戒入獄,當張祕書把鑽戒交還給易先生,說:「你的鑽戒。」易先生否認鑽戒是他的,他會有更多的提防與戒慎,不是區區一枚王佳芝挑選上的戒指。「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李安把焦點聚集在鑽石的粉紅光芒,在易先生的辦公桌上兀自搖晃的粉彩,顯得多麼荒謬,易先生差點兒為取這枚鑽戒喪命,他不要承認,盡管李安已經為易先生灌注了許多深情。
溫柔敦厚呵,情緣的幻滅不見苛刻與悲涼,李安只是讓易先生再坐一回有過兩人體溫的床。
離開床上的身影,門外仍是腥風血雨中徘徊的鷹犬。
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因為慈悲,所以寬容。」我的續貂。

2007/10/21

有戒無色


新加坡上映的電影「色.戒」列為NC-16(不滿16歲禁止觀看),148分鐘長,比李安原來的版本少了八分鐘。官方說法如此,電影院的網頁也如此告示,不過許多聲音喧嚷實際上片商進口的就是刪剪版,所謂「潔本」,罔顧作品的完整性與成年觀眾的權益,主打王力宏的歌迷,減去湯唯和梁朝偉的戲,王力宏的份量自然相對提升了。
於是「色.戒」變成「有戒無色」的「戒之在色」影片。金瓶梅沒有了誨淫誨盜,西門慶和潘金蓮難道就成了平常夫婦了嗎?「潔本」之「潔」,正意指性愛為汙穢,殊不知比起「戒」,作家和導演的功力更從「色」上見得出真彰。
至今以端正國際形象聞名於世的新加坡,實則既開放又退縮,「有些愛,只能做,不能說」,電影「查泰萊夫人」的廣告詞,這其中的幽微可以理解,卻不能說明新加坡的兩面性。我有時驚訝比想像還毫無遮攔的尺度,竟是「可以說,不能做」的性愛。早上九點十點校內的巴士上,司機開著廣播收音機,電台播音員談著男女性交的體位,正常式,背後式,聽得我一頭霧水,這是性愛指導的課程嗎?每個整點報導的新聞快訊,今天反覆說著法律377A條,規定同性戀口交和肛交為非法,目前有議員希望提出修正案。
口交和肛交被認為是不正常的行為,同性戀也被認為是某種疾病,如果社會以此為禁忌,為何又大說特說?這是普遍的價值觀,還是媒體的態度?
看過學生寫的報告,批駁肉慾,崇尚靈魂;而在公共交通工具裡伸張雙腿而坐,露出短褲或迷你裙包裹不住的底褲,細肩帶背心內胸罩隱約可見,有的乾脆不穿胸罩,比芽籠風化區的阻街女郎更為惹火清涼的女學生比比皆是。
在新加坡,限制級的影片要滿二十一歲才能觀看,法定結婚年齡則是十八歲。也就是說,滿十八歲的男女可以結婚,可以做愛,但不能看別人怎麼做。

2007/10/10

順民──沒有意義的日子

親愛的k
你突然想起今天是雙十節,問我新加坡可有放假?
我啞然失笑:「怎麼會呢?中秋節都沒放假的國家,哪裡管得到雙十節?難道也要求取平衡,不得罪海峽兩岸,也來放個『十一』?」
剛好上課教到晚清,學生沒幾個知道孫中山奔走革命,八次來到新加坡,更別提什麼孫中山在此住過的「晚晴園」,現在的紀念館了。
反正是他國的歷史,我已經對學生文史知識之貧乏司空見慣,連中文系學生都如此,遑論其他。這些年輕的面孔,疑惑無知的面孔,就是那被尊為「革命之母」的後代嗎?教育之滴水穿石滲透力量,委實可怕得驚人。以考試領導教學,小學「離校考試」不考社會科,以致於整體人文素養低落,生活工作於這樣的國家,我能怎麼樣呢?
當然不能如何。
五十步笑百步,台灣的自廢武功,不但自掘墳墓,甚且以鴕鳥之頭埋於墳墓者比比皆是。今日的台灣,已成為一大人間劇場,時時有行動戲劇,集體合演於傳媒鏡頭下。
去年與C教授一席談話,深明我之有目前飯碗,全得自於專制政府「復興中華文化」之「封閉愚民政策」,食古不化一般熟讀背誦經典,使得古典未嘗斷絕,文化藝術修養亦差強可以附庸風雅。席間一友人向C教授坦承,受其影響而讀歷史與哲學專業,我亦回想高中時國文老師念茲在茲的幾位台大教授,C教授,也從事寫作的L教授,以及詩經學家P教授。十八歲的我,如何心嚮往之,明知個人成績不及台大的水平,而將之奉為唸大學的誘因。可惜真正僥倖擠進台大之門,C教授竟然因為政治因素而離開了學校。
人生如果有偶然閃過的靈光,那無意間開啟我的,正是十八歲時從「相忘江湖」飄出的智慧虹彩啊!
我怎麼能忍受,我所被動或自行建構出的文化價值觀,被跳樑小丑給一筆勾消呢?
坐上權力大位的嘴臉,被名利慾望薰心的言行,是如何摧折人的一股力量啊!
你有時問我:新加坡有什麼好?
沒什麼好。
倒退的台灣,淪為經濟難民,文化遺民的台灣人,有什麼資格挑剔新加坡呢?
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裝腔作勢,自以為是老虎的貓,能囂張多久?
去年糊里糊塗吃了一次「官家飯」,再一次確認我非行走得進政界之人。我只問了一個天真,但我以為極為關鍵的問題:「加入聯合國,對台灣有什麼好處?」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加入了聯合國嗎?眾人皆笑,能提出這樣沒大腦的問題,果真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文藝界人」。
如果主其事者不能說服,不能透徹解釋此大舉措之必要,只憑著某種「理所當然」的觀點,談什麼公投?又何必公投呢?
那時我正在申請馬來西亞簽證,眾人說:「台灣加入聯合國的話,你去馬來西亞就不用花錢辦簽證了。」
這一點不能成為吸引我,讓我相信的理由。
台灣人羨慕新加坡彈丸小國能躍上國際舞台,殊不知新加坡人對於台灣的興趣還帶著「道德勇氣」的敬意呢!
台灣能的事,比新加坡不能的事多得多,若說香港有自由而無民主,新加坡有民主無自由,台灣既自由又民主,唯獨缺品格。
今天課堂順口說到章詒和,網上看到孔慶東對章的批評:「我們平民百姓的血淚誰去寫?礦井砸死 60多人,誰給每人寫一部《往事並不如煙》?他們一人死了賠多少錢?生命都是有價錢的。上層人的生命價格和下層人的生命價格不一樣嗎?革命本來就要改變這東西。」
人命的價值都是一樣的,但是老天爺有沒有機會給礦災罹難者寫一部他們的《往事並不如煙》?這便是教育之可貴,礦災遺族如果能受教育,提筆書寫,也是一部生命血淚史,誰曰不宜?文字記錄之意義便在於此。
過去一段期間,我對於寫作有很深的心結,專職的學術研究者,被勸告安份守己,不可「不務正業」,壓制自己的書寫慾望,到不吐不快時全變成了牢騷與自憐。L教授也曾在演講時提到她因寫作被同事稱為「文學家」而受輕蔑,當今人人可以在Blog上據地為王,自命「達人」、「教主」,何況是「作家」?如果不寫,往事隨刻如煙,我所走過的路,縱使並不特出,畢竟是我活過的證明。
當我寫下來,那糾纏我的思想和文字便有了棲身之處,像是被超渡過的魂靈,得到了安息。
親愛的k,你曾經問我:寫作對你有那麼重要嗎?
我不敢回答。
你說是我不能暢所欲言,為了逃避學術的嚴謹要求,而幻想寫作的天地有如桃花源。
是嗎?
我捫心自問。
我知道我不能成為職業作家,我也不想。謀殺興趣的最快途徑就是倚靠它維生,就像愛一個人不必與他結婚一樣。
我只想,想寫就寫,如信步漫遊,走到哪裡,想休息就停下來欣賞風景。
今天的雙十節,逐漸要變成沒有意義的日子了,冷眼相看,我欲無言,順民一個而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