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07

買!買!買!

義安城高島屋




















VIVO City


我不是正在逛商場,就是在往商場的路上。
親愛的k,在新加坡的第一個星期,見識到了所謂「購物天堂」的真假。
而直到四個多月之後,才恍然明白,「商場」或「購物中心」和我原來習慣的「百貨公司」是不同的。
怪不得經常找不到想買的東西,尤其是心想新加坡一定隨處買得著,根本不必帶來的日常用品,比如棉花棒,比如針線盒,為了買那些「不可能沒有賣」的零碎物品,幾度接近發怒。
一切由於我對台灣、日本和韓國等國家的生活習性比較了解和依賴吧。搬到一個位於起伏山坡上的校園裡,「沒有7-11」的居家環境,沒有隨時可以出發的交通工具,我開始感到恐慌。也就是說,我告訴自己,不可能少了雞蛋缺了鹽時立即熄了爐火跑下樓去補貨,別想三更半夜晃到街角買一瓶飲料、吃消夜、翻看八卦雜誌和研究新的「滿額贈送」的小玩意兒──miffy的手機吊飾、hello kitty的磁鐵,即使毫無用途,看看各家便利商店怎樣攪盡腦汁頻出奇招來吸引顧客上門,也都是新鮮有趣的。
去年為了蒐集7-11的hello kitty磁鐵,我們連去離島澎湖玩,都在可能是最偏遠的7-11店口急忙停下租來的汽車。購物滿77元可以獲得一個hello kitty 磁鐵,我們出門在外,本不需要買什麼柴米油鹽,車上的飲料和食品也夠我們吃個三天還綽綽有餘,還有什麼可買的呢?
你想不到的吧?我買了一瓶調理女性體質的中藥飲品,叫做「玫瑰四物飲」,那種口感和味道,不習慣中藥的人大概很難下嚥呢。
結果,勉強自己喝下價值超過77元的「玫瑰四物飲」,換來的hello kitty 磁鐵裡,竟然有一個是罕見的「隱藏版」!酒香不怕巷子深,敢情我們倒像是渡海到澎湖尋寶似的。
後來那枚「隱藏版」的磁鐵送給同事的女兒,「禮輕情義重」,她那張可愛的小臉上感激神情,可真叫我不虛此行啊。
說來,竟像是多年前的事一樣。到了新加坡,沒有明顯變化的氣候,也會讓人的記憶力改變嗎?
「沒有7-11的居家環境」,讓我在新加坡每次出門,遇超級市場必定進去巡禮一番。那種心情很像我從前去中國大陸後回到台北,研究室裡的糧食小櫃空無一物,我便有急切的補償心理,非買它個滿載而歸不可。
無數次的購物經驗,讓我也累積了失望的指數。還是7-11吧,在某家大賣場的入口處,發現購物推車要投一元銅板,使用完畢後將鍊條與前輛推車相扣,可以退回金錢。可是我只有一張兩元的紙鈔,便叫孩子去入口處旁的7-11換零錢。
啊,原來7-11不是全世界都一樣,「換零錢」不是全世界的7-11都有的服務項目。孩子進去了出來說,沒得換零錢。他自告奮勇去附近別的店家試試,搞了老半天,那張兩元的紙鈔還捏在手裡。
孩子的父親不耐煩了,去速食店買了可樂,終於有了銅板。
雖說是大賣場,也不是一應俱全,為了買被子、檯燈、瓦斯爐和訂製窗簾,奔波於不同的購物中心,這下發現各樓層賣的商品沒有「共相」。依我們的習慣,一般商場的地下室是停車場、超級市場和「美食街」,一樓是化妝品和珠寶首飾、皮件,二樓和三樓是女性服飾,四樓是男性服飾,五樓是體育用品,六樓是家電用品、廚具、寢具,再上去還有餐廳……原來,這是「百貨公司」的布置結構。
新加坡的購物中心,至今我還沒歸納出它的「章法」。銀行旁可能是理髮店,熟食攤位和服飾店比鄰,你必須學會看地圖,並且找得到那珍貴的指示,否則就會像我,好不容易弄清楚information櫃檯前喋喋不休的女子是來和她工作中的朋友敘舊解悶,我終於大剌剌趨前打斷她們的交談:「聽說這裡有一間叫做某某的店,有賣縲螺絲起子,請問是在哪一層樓?」
不只這裡,一問三不知的information center,要我自己看告示板的服務人員我踫過好多位呢,即使是位於烏節路上的商場也一樣。
至於看告示板也有學問,你得先曉得你要買的東西屬於哪一類,再去那一類項目之下找,「找」的前提,是你曉得它的店名或品牌名,然後依其編號去查其所在的樓層。更不方便的是,這些告示板通常都是橫鋪於平台上,像義安城、新達城和新開幕的怡豐城(vivo city),告示板前總是擠滿了人,觀看不到,只有退下陣來,自求多福。
人人都說新加坡政府照顧老百姓,安於被照顧的老百姓不知道有沒有感覺到商場卻讓他們學會了獨立。
後來我才知道大部分的新加坡人是在組屋區的商店購物,而我住的宿舍附近也有小型的商店,儘管不是二十四小時營業,至少不必為了買一瓶牛奶等巴士去購物中心,看來,我也被磨練得獨立了。

新家


喜歡旅行的人,多半是對未知的環境好奇,喜歡離開家鄉的那種不安定感吧。
安穩的生活裡,如果沒有起伏變化,就會覺得不耐煩,反而感到枯燥和不安,離開日常規律,在異地的「非常」日子,才會有安靜的心情。這真是一種矛盾,要在「不安定」裡才會「安定」,要在不是「家」的旅店裡才能體會「家」。
旅店經常強調「賓至如歸」,要讓客人有回到家的溫馨感覺,除了親切的招呼,宛如家庭的設施更是營造「家」的氣氛和空間感的要點。例如自助式的投幣洗衣機、烘乾機,簡單的調理食物廚具。
我住過的一處美國旅店,房間裡有微波爐和咖啡機。早上起來煮咖啡,把旅店給的紙袋玉米花放進微波爐,讓煮咖啡的波波聲和爆玉米花的霹靂叭啦交織成為比電視裡的新聞節目更令人新奇的樂音。玉米花和咖啡其實並不對味,玉米花愈吃愈油,咖啡如果不加糖,就混著玉米花透出苦澀。如果加了糖和奶精,口腔中濃甜的咖啡溶解著愈吃愈鹹的玉米花,彷彿味蕾就要麻木,急需飲水救渴。
雖然如此,這種特殊的早餐我還是反覆實驗,咖啡加不加糖、玉米花在微波爐裡爆幾分鐘,吃了好多天。
日本大學的「會館」,在建築的某一層會有公共廚房,冰箱、爐台和餐具皆備。有時還能找到鹽和醬油之類的調味品,不曉得是否為私人所有,也就不敢動用。
日本的便利商店是我旅途中的精神與物質依靠,完全考慮和照顧到獨身者的基本生活所需,出售一人份或一次用得完的物品和食材。即使是在學校會館裡的公共廚房煮一碗方便麵,我也可以打個雞蛋,搭配現成的小菜,飯後還能來個東京大學著名的美味奶油泡芙。
如果這就是一點「家」的感覺,在「家」吃飯的舒適,沒有經濟壓力的話,多住些時日也不錯的。
台灣的房產業者很擅於「包裝」住宅個案,而且是「詩意」的包裝居多,什麼「楓丹白露」、「雅舍小品」,連「新家坡」、日本的「輕井澤」、「村上春樹」都派得上,拜李安導演之賜,台北市仁愛路的「豪宅」還自稱是「臥虎藏龍」呢。這股風尚吹到了對岸,中國大陸的住宅也時興「山莊」、「別墅」、「花園」的美名,管它小區裡有沒有花,見不見得到山。新加坡的私人住宅就樸實平易多了,大都叫做什麼「view」或是「garden」,我拜訪過的「豪宅」高大氣派,的確是有庭園也有景觀,一點也不浮誇,也不見詩意的名號。
特別的是,這幾年除了競相包裝,推出銷售產品,台灣的房產業者還強調「五星級的飯店管理」。「二十四小時警衛人員和電子監視系統」,站在安全和過濾不速之客的考量上,我還能夠理解。入門大廳建得像大飯店的lobby,有專人笑臉迎接您回家,倒是不明白何以需要如此,不知道他們是否還代管住戶的鑰匙、收發信件和留話訊息。這些豪宅標榜設備有游泳池和三溫暖(桑拿浴),「回家就像渡假」,他們的宣傳廣告這麼說。
「回家就像渡假」,我雖然無力購買那樣的房屋,也不心嚮往之。在新加坡的生活,有別於台北,時常保持著渡假的放鬆期許,希望用愉快的心情探索這個被譏為無趣平淡甚至苦悶的島國。
這是一段工作兼旅遊的長假,我們搬進除了桌椅和床組、櫥櫃之外,空蕩蕩的新家。什麼是家裡最重要的電器用品呢?冰箱、洗衣機,還是電視?
一個星期之內,為了布置一個新家,我們東西南北到處購物,真正的,以非暫時觀光客的眼光,開始認識了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