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06

一百萬

去年的幾部新加坡電影,像是「十二蓮花」、「錢不夠用2」,都以「若是我有一百萬」當主題曲或插曲,這首歌因應語言族群的習慣,除了福建語,還有英語版,電影演員在宣傳時,還唱了馬來語版的「一百萬」。

「若是我有一百萬」,歌詞寫著小市民的心聲,有了一百萬,說來怕人笑話,還沒坐過飛機的缺憾就可以彌補。坐著飛機去環遊世界,在日本吃壽司,在夏威夷曬太陽,許許多多的願望都可以實現,人生就圓滿了。

我沒有在香港長住過,不曉得同樣是被殖民過,以商業活動為主的香港,是不是也經常籠罩著金錢的氣息,瀰漫著求利的夢想。

春節的賀歲歌,充斥著「恭喜你中馬票」、「慶賀你發大財」的祝福,我回憶過去在台灣過新年,怎麼也想不起來是不是也有那麼多「求財若渴」的呼聲。難道這就代表新加坡華人的祈願和人生價值?

有時受到周圍資訊和傳媒的感染,我也隱約領受到金錢的壓力,即使我的經濟並不拮据,可是很自然似的,金錢是在新加坡永遠受歡迎,談不厭的話題。學生和我聊天,有時也講到匯率、分析經濟成長和未來展望,我很驚訝,他們豐富的常識是從小灌輸得來的嗎?

孩子日前說,老師給了一個作文題目,叫「家有喜事」。他直覺想到:我家沒買馬票,不可能突然發財,哪裡來的「喜事」

「喜事」就是「發財」嗎?這孩子已經很受新加坡影響了。

他說:因為沒有發財的事情可以寫,他寫了多年前表妹的誕生。

結果老師說他「偏離主題」。

那麼,什麼才是老師心目中的「喜事」呢?

孩子沒心思追究老師設想的標準答案,只是憤憤不平自己的創意正一點點被學校的教條磨損。

一位在學校打掃清潔的大嬸說,她每天做三份工作,一個月賺一千元新幣。一千元的薪水,她還花一兩百元買彩券馬票。我起初難以置信,比例這麼高的「投資」,結果通常是血本無歸,大嬸竟然「樂在其中」?

也許,就像孩子想的,我們家沒買馬票,不可能突然發財,就不會發生「喜事」,那位大嬸就是懷抱著期待財神降臨,哪一天「家有喜事」的希望吧。

「若是我有一百萬」的歌唱紅了,有人說,一百萬怎麼夠?一下子就花光了,要一億!過年期間,市集上仍經常聽見播放這首歌,或是其他迎財神的歌曲,讓我由好奇新鮮變得厭煩無趣。「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這道理新加坡人是念茲在茲啊!

新加坡國慶日的總理講話不像台灣是「政策宣告」的「精神講話」。總理如同董事長,為股東和員工整理分析年度財務匯報,所有的政策都和金融有關,連提倡結婚、鼓勵生育都能算錢。這也難怪,所有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的每月薪水都必須按比例納入「公積金」,做為醫療、購屋、養老的儲備,政府管理和運用百姓的公積金。所以我早就說過,新加坡不是一個國家而已,更像一個公司。

根據2008年的統計,目前新加坡常住人口已達484萬人,其中384萬人屬於本國公民或永久居民。也就是說,有一百萬外來的流動人口。我也在這一百萬當中。

原來,我沒有一百萬,我是在新加坡的一百萬之中。

後記:
截至2011年6月 新加坡人口情況
新加坡公民:326万人
永久居民:53万人
非居民人口:139万
总人口:518万人
(资料来源:新加坡统计局)

******
2014年6月統計
根據新加坡統計局(The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DOS) 2014年的統計,目前新加坡常住人口已達547萬,平均年齡39.3歲。其中,新加坡公民約335萬人,擁有永久居留權的外籍居民有53萬人,無永久居留權的外籍居民有159萬人。也就是說,有212萬的外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