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美术.百年光华》特展结束那天,我在公众演讲中谈了我从展品打开的视野,并且回复反思我导览时观众的提问:“你说这些画是南洋风格,为什么画那些外国峇厘岛的女人可以代表我们的美术?“
我问他:“不能吗?她们不算南洋吗?“
“南洋就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啊!”他指着身旁李文苑画的新加坡河景,补充说:“像这样。”
是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南洋,印尼也是,南洋就是东南亚嘛。
这好像不大需要解释,其实在我刚开始写《南洋风华:艺文.广告.跨界新加坡》时,也曾经困惑过。翻看《叻报》,经常出现在头版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广告,我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是个新加坡本地的香烟品牌。进入深内研究,才知道这家公司是广东人简照南和简玉阶兄弟在香港成立,取名“南洋”,有和天津的“北洋烟草公司”互别苗头的意味。
香港有“南洋”,天津有“北洋”,“洋”的南北分界在哪里?
陈佳荣的《“南洋”新考》和李金生《一个南洋,各自界说:“南洋”概念的历史演变》,都探讨了“南洋”的指涉,梳理了从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到清代陈伦炯《海国闻见录》的“南洋”范围。简要地说,清代的“南洋”是以长江出海口/江苏为界,所以在山东有北洋舰队;江浙海防依靠沈葆桢主理的南洋舰队。随着华人移民“下南洋”,除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南中国海周围的国家都属于南洋,后来人们逐渐用“东南亚”取代南洋,甚至于近年有“南洋不合时宜”的质疑。
因为“南洋”是用汉字表述的吗?给予“非常华人”的印象?那么,其他也使用汉字的国家,比如日本,如何认识南洋?
2008年11月7日至2009年1月18日,日本冲绳县立美术馆和博物馆举办了《艺术家们的南洋群岛》展览,“南洋群岛”翻译成“The South Sea Islands”。1985年新加坡《南洋风格美展》的策展副主席陈世集在专刊发表了《南洋风格的展望》,文章的英语翻译将“南洋”翻成“Nanyang(South
Seas)”。乍看之下,“The
South Sea Islands”和“South Seas”似乎意思一样,问题是:从哪里为坐标的南方?
19世纪末日本明治时代维新开国以来,就有向海外扩张的企图,所谓的“南进”政策,目的地是太平洋以南。矢野暢在《「南進」の系譜: 日本の南洋史観》讲述了日本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逐步从德国手中占领现在密克罗尼西亚、帕劳、塞班、关岛等岛屿,设置南洋厅管辖。志贺重昂1878年的《南洋时事》,谈的就是对这些南洋群岛的巡视。
山田毅一1934年的《南洋大観》,涵括了南洋群岛和菲律宾、暹罗(泰国)、兰领东印度(印尼),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为“英领南洋”。可知当时的“南洋”概念有两重,一是南太平洋;一是赤道南北附近。如今南洋群岛已经不归属日本,日语和韩语讲的“南洋”接近华语“东南亚”的意思。
也许你会说:搞了半天,南洋就是东南亚,何必牵扯那么多?
我想解释的是,看“南洋”如何历史发展成和“东南亚”的对等关系,显示中国视角和日本视角被西方视角置换的过程。地球是圆的,谁来决定谁位于东方呢?为了避免“非常华人”的印象,不用“南洋”一词,请问问日本、韩国、越南的朋友,“南洋”只是华语吗?
所以我一再强调,“南洋”并不过时,它是与时俱进的概念,可以超越族群和国家,是热带南方的意象、区域文化的认同。在新加坡建立艺术大学之际,正是我们认识本土文化资产和全球艺术趋势的良机。
这次《狮城美术.百年光华》特展,林利国女士提供展出姑姑林子瑄的水墨画。林子瑄曾经就读上海美专,在印尼坤甸和新加坡创办华人学校,参与十人画会。1965年的清迈游客,穿着时装徜徉山径林间,那不是对异族的凝视,是身在其中的南洋之美。
2023年7月29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善若水”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