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8

求求你給我一把瓜子

北京法源寺一景(衣若芬攝)

朱鶴年《秋史餞別圖》

我聽見那個穿黑外套,戴咖啡色交織綠色線條毛線帽的中年男子一直哀求著。他帽頂的紅碎絨球跟著他跪地伏仰跪拜而前後搖動。
前些天,北京下了今年初雪,他跪的石階下地面積雪未消。
藍天清澈,陽光曬不到他的腳邊。他不停說著:"求求你給我一把瓜子!求求你給我一把瓜子!"聲音響得讓準備步出寺廟的我,回頭望去,他的身後約莫兩公尺遠的日照下,逐漸聚攏了圍觀的人群。
我的角度看不到他跪拜的對象,似乎他朝著鼓樓祈禱著。
我踱到人群後面,鼓樓裡有個穿著袈裟似服裝的年輕男子對他揮擺著右手,好像要趕走這個跪地的瘦漢。
瘦漢不依,繼續虔誠地合掌喃喃。
年輕男子走出鼓樓,站在石階最上層,對瘦漢說:"我說真的吧,我就是個冒牌的假貨,您別這樣子,難堪!"
他作勢要下石階去拉瘦漢,瘦漢朝後挪移了身子,合掌說:"您救救我!望您救救!"
年輕男子留著平頭,是不像僧人模樣。他搔了搔頭,說:"您這不是為難我嗎?"低頭對瘦漢說:"您自個想的?夢的?還是什麼人開示的?都跟我,跟咱們寺院沒關係!"
"您別被騙了!"年輕男子走回鼓樓。
瘦漢提高了嗓門:"我就是被騙,也要試一試!"
年輕男子轉身說:"一把瓜子管什麼用?吃了能咋樣?"
瘦漢還沒回應,年輕男子說:"我可以給您一把瓜子,要你個兩三萬,你肯嗎?"
瘦漢點頭。
人群裡冒出聲響:"瘋了吧?"
離開北京前的上午,我來到這個清代學者阮元曾經餞別朝鮮文人金正喜的地方。有韓國學者問我:"送行不都是要喝酒嗎?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在廟裡請客,不能喝酒吃肉吧?阮元是素食主義者嗎?"
我不曉得阮元是不是素食主義者,在廟裡招待外國客人也不大尋常。在朱鶴年畫的《秋史餞別圖》上,看不出來他們圍坐的餐桌上擱的是哪些食物。我的猜想是:史料記載的寺廟只是個地名,就像我們說"北京前門",不一定只是指門樓,而是指那一帶。
怎麼證明呢?眼見為信。開過故宮博物院的研討會,我特地去看一看。寺廟的主體建築從明清時代以來沒有經過大翻修,和《秋史餞別圖》一比對,房舍不同,也沒有畫上的垂柳和太湖石假山,是物換星移,景物變遷?還是朱鶴年畫的景像,本來就不是廟裡一隅?
沒有時間看討瓜子的瘦漢結局,我得回去旅店取行李赴機場。
走出安靜的胡同,剛才藏經閣外一排磕長頭的信眾還在我腦海,大街上迎面來了幾個僧人。他們朝我微笑合掌,我也依樣回禮。
"我們是五台山來的。"其中一位說。
另一位問我:"知道五台山嗎?"我點點頭。
另一位問我:"去過五台山嗎?"我搖搖頭。
第一位看我從口袋裡掏出手機,也拿出手機說:"咱們加微信吧?"
我是要上網叫車呀。我快步往前,想找個容易定位上車的地點。
"別跑啊!"後頭有人說:"咱們加個微信,日後好給妳祈福啊!"
莫非,他們的布袋裡有一把瓜子?

20191228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

2019/12/14

東坡長得怎樣?

清代唐琅昌繪《宋蘇文忠公像》(四川眉山三蘇祠藏,衣若芬攝)


中國各地的東坡塑像,自有創製者的想像或圖像依據;近年拍攝東坡故事的影像作品,飾演東坡的人選也頗受熱議,哪一位演員的"人設"(人物設計)能夠符合讀者心目中的東坡形象呢?東坡是個大鬍子矮胖哥?還是長得高䠷清秀?我們從他的自述和朋友的眼光中,可以大致拼湊出他的樣貌。

東坡寫詩誌慶弟弟蘇轍61歲生日,蘇轍回贈〈次韻子瞻寄賀生日〉詩,其中說道:"弟兄本三人,懷抱喪其一。頎然仲與叔,耆老天所騭。"東坡有一位兄長,名叫景先,不幸早夭。東坡和子由都是高個子,老天庇佑活到了這把年紀。
東坡大約有多高?且看〈寶山晝睡〉詩:
七尺頑軀走世塵,十圍便腹貯天真。此中空洞渾無物,何止容君數百人。
古代的"七尺"大約172公分,"十圍"大約100公分,形容粗大。詩歌裡的數字大多虛寫,假如東坡真是個有大肚腩的高個兒,他在從海南島北歸時,已經被困頓顛沛的生活折磨成"鶴骨霜髯心已灰"了。               
東坡的高個子基因遺傳到32代孫,常州市蘇東坡研究會副會長蘇慎先生身上。蘇慎是東坡長子蘇邁的後人,我教"蘇軾文學與藝術"課,常拿四川大學曾棗莊教授、海南東坡書院朱壯才主任和蘇慎的合影讓同學們猜:哪一位是東坡的後代?同學們從未猜對過,總以為東坡長得矮胖,還有滿臉絡腮鬍!
一些東坡的畫像也把東坡畫成滿臉絡腮鬍,比如三蘇祠收藏,清代唐琅昌繪的東坡像。有的學者認為"大鬍子東坡"的造型是錯誤的,相反地,東坡的鬍鬚很少,果真如此嗎?
人的高矮胖瘦評斷是相對的,鬍鬚的多寡也是。東坡稱友人孫覺"髯孫";稱魯元翰"髯卿";劉景文、秦觀的鬚髯都比他豐厚。"髯"是長在兩頰的鬍鬚,東坡形容自己有"雪髯"、"衰髯"。和他同年中進士的胡宗愈(1029-1094)描述五十歲的東坡是"蘇公五十鬢髯斑",鬢角和鬚髯黑白夾雜,所以東坡的鬍鬚就算不濃密,也不能算稀疏了。
稱東坡為"髯蘇"的"大鬍子東坡"造型,可能是從元代開始的。女詩人鄭允端的一首題畫詩〈東坡赤壁圖〉說:
老瞞雄視欲呑吳,百萬樓船一炬枯。留得清風明月在,網魚謀酒付髯蘇 。
順便一提,百度百科提到東坡自稱"髯蘇",引用〈客位假寐〉詩:"同僚不解事,慍色見髯蘇" ,這裡的"髯蘇"應該是"髯鬚",而且指的是鳳翔府太守陳公弼。明清時"髯蘇"的形像趨於定型,例如明代魏學洢〈核舟記〉描寫一件核桃雕刻的工藝品,主題是東坡的赤壁遊,說:"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清代李玉《眉山秀》傳奇戲曲裡的東坡打扮是"小生鬍髯巾服"。
 東坡容貌的顯著特徵是顴骨高聳。〈表弟程德孺生日〉詩:"長身自昔傳甥舅,壽骨遙知是弟兄。"東坡自註:"予與君皆壽骨貫耳,班列中多指予二人不問而知其為中表也。"程德儒就是東坡姐姐八娘的丈夫程之才(正輔)的弟弟,和東坡有表親關係。東坡說他和表弟長得像,都有高聳到耳邊的顴骨。
一位南都(商丘)的畫家陳懷立為東坡畫像,東坡作〈書陳懷立傳神〉,其中說到:"吾嘗於燈下顧見頰影,使人就壁畫之,不作眉目,見者皆失笑,知其為吾也。目與顴頰似,余無不似者,眉與鼻口,蓋可增減取似也。",又說:"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口。"
東坡強調每個人有他的面部特色,就是"意思",畫家只要掌握住特色,就能夠表達像主的神采。他舉了顧愷之畫人物,以及僧惟真畫曾公亮的例子,說自己讓人畫燈映壁上的投影,也就是側面,削頰豐顴,形貌立現。
許昌蘇青龍先生是蘇轍的27世孫,我聽他談重印龍昌木刻孤本《眉陽蘇氏族譜》的宏願,注意到他也長著突出的顴骨,真是有蘇家"意思"啊!



2019年12月14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


2019/12/05

東坡沒吃過東坡肉

杭州樓外樓東坡肉(衣若芬攝)

淨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猪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椀,飽得自家君莫管。
只要談到"東坡肉",上網一搜,就會出現這篇叫做〈豬肉頌〉(又名〈煮豬肉羹頌〉)的文字,說是"東坡肉"的由來。根據"黃州好豬肉"這句,人們推斷"東坡肉"始創於黃州(今湖北黃岡)。巫仁恕教授的〈東坡肉的形成與流衍初探〉一文指出:杭州餐館在對外推廣的商業競爭下,標榜東坡肉為自家風味,加上東坡任杭州知州期間疏浚西湖,百姓送豬肉感恩的故事,強化了東坡肉在杭州菜的地位。
〈豬肉頌〉裡重視的是火候,沒有講具體的調料,怎麼認定這就是我們今天吃的東坡肉最初做法呢?早在南宋陳鵠的《西塘集耆舊續聞》就懷疑這不是東坡作品:
偽作《東坡注》不知此何傳記邪?世俗淺識輩,又引其注為故事用,豈不誤後學哉?…。余後觀周少隱《竹溪錄》云:東坡〈煮豬肉詩〉有「火候足」之句,乃引《雲仙錄》「火候足」之語以為證。然此亦常語,何必用事?乃知少隱亦誤以此書為真,後來引用者,亦不足怪。
周少隱就是周紫芝(1082-1155),他在《竹坡詩話》裡記了"東坡喜食燒豬,佛印住金山時,每燒豬以待其來"的故事,令我十分懷疑。他又記說:
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云:「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盌,飽得自家君莫管。」此是東坡以文滑稽耳。後讀《雲仙散錄》,載黃升日食鹿肉二斤,自晨煮至日影下西門,則曰「火候足」。乃知此老雖煮肉亦有故事,他可知矣。
周紫芝說東坡的〈食豬肉詩〉用了《雲仙散錄》裡談煮鹿肉靠火候的典故。陳鵠說"火候"是很平常的用語,哪裡需要什麼典故啊!你周紫芝用的是偽作《東坡注》,意思是〈食豬肉詩〉也是假託的。
陸游在〈對酒〉詩裡自己註解,說:「東坡煮豬肉訣云:『「淨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看出來了嗎?〈豬肉頌〉就是〈煮豬肉訣〉加上〈食豬肉詩〉嘛!是不是都是來自一本叫《東坡注》的書呢?
愛吃東坡肉的讀者先別失望,雖然我殺風景地拆穿了〈豬肉頌〉,我們還是可以再想想為什麼這篇文字和黃州有關?東坡在黃州給秦觀寫信,說那裡「羊肉如北方,豬牛獐鹿如土,魚蟹不論錢」,意思是:羊肉的價錢和北方一樣;豬、牛、獐、鹿的肉類很便宜;魚蟹更是不必議價。這就是〈豬肉頌〉裡的"黃州好猪肉,價賤如泥土"。可是東坡接著說:"黃州曹官數人,皆家善庖饌",沒有"貴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這回事。
還有學者研究指出:北宋的肉類需求和價格以羊為最高,其次是豬。豬肉並非一般百姓都吃得起,所以我想黃州不會是特例。蘇軾給秦觀的信裡稍微誇大了黃州的豐饒,讓對方放心自己的生活。東坡給秦觀的另一封信說:「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這才是真實的情況。
說了半天,我不是要否定"東坡肉",而是認為〈豬肉頌〉不能完全代表東坡烹調豬肉的主張。東坡〈於潜僧綠筠軒〉詩:"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怎麼欣賞僧人種的竹子會先從吃肉講起?這"",就是豬肉,和竹筍是絕配呀!東坡送竹筍給黃庭堅的舅舅李公擇(1027-1090),作詩道:"我家拙廚膳,彘肉芼蕪菁。送與江南客,燒煮配香粳。"豬肉煮大頭菜,不搭,真是笨廚子!還是竹筍燒豬肉下飯。我想,這才是地道實在的東坡豬肉食譜。
東坡沒吃過我們說的"東坡肉",元代倪瓚(1301-1374)《雲林堂飲食制度集》裡的「燒豬肉」近似現在的做法。"東坡肉"的名稱要到明代浮白齋主人、馮夢龍(1574-1646)和沈德符(1578-1642)的書裡才出現。

 2019年11月30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