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7

愛自己很自私嗎?

 

衣若芬攝(Sungei Buloh Wetland Reserve)

有此衣說讀給你聽

英國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影響很大。除了在遺傳演化理論方面強調基因複製的決定作用,還讓社會學從中接收模因(meme)為文化延續的觀念。更為普遍的,是顧名思義的誤讀,把"基因"做為修辭,說"人天生就是自私的,是基因造成的啊!"

所以愛自己,做個自私自利的人,奉行個人至上的主義,理所當然─"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何況"愛自己是一種本能"

"本能"的意思,是不用學就會。我們來看看心理學家怎麼理解人的本能: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生和死兩種本能。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s)包括飲食和性慾;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s)指不顧性命去爭鬥,這兩種本能都沒有""。無論愛己還是愛人,需要學習和模仿。

""""是儒家關心的兩大主題,《荀子.子道》裡,孔子向三位學生子路、子貢以及顏淵分別問了同一個問題:"()者怎麼樣?仁者怎麼樣?"

子路回答:"智者讓別人認識自己,仁者讓別人愛自己"。孔子說:"子路可以稱得上是個讀書人()"

子貢回答:"智者懂得認識別人,仁者懂得愛別人。"孔子說:"子貢可以稱得上是個有德行的讀書人(士君子)"

顏淵反求諸己,他的看法是:"智者認識自己,仁者愛自己。"孔子說:顏淵可以稱得上是個明白事理的讀書人(明君子)

"認識你自己",傳說是鐫刻於希臘德爾斐阿波羅神廟大門上的神諭箴言之一。認識自己才是智者;仁愛之心,從愛自己開始。

那麼,愛自己是不是很自私呢?蘇東坡在《揚雄論》裡用兩個相對的語詞─"同安""獨樂"辨析。他說:

夫太古之初,本非有善惡之論,唯天下之所同安者,聖人指以為善,而一人之所獨樂者,則名以為惡。天下之人,固將即其所樂而行之,孰知夫聖人唯其一人之獨樂不能勝天下之所同安,是以有善惡之辨。而諸子之意將以善惡為聖人之私說,不已疏乎!

揚雄是西漢的思想家,他認為人性不是孟子說的性善;也不是荀子說的性惡,是善惡混的。人是善是惡,要看他怎麼"",善惡是後天決定。

蘇東坡反對揚雄的說法,他主張人性最初是無善也無惡的。天下人都過著平安的生活,聖人稱那是"";一個人過著自己快樂的生活,聖人稱那是""。這裡的""""並不指是非對錯,聖人也沒有說"獨樂"不能勝過"同安"

范仲淹《岳陽樓記》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標榜個人之樂在天下之樂後面。孟子說:"獨樂樂,不若與眾樂樂。"又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些,都沒有否定"獨樂"的意義,而是認為有優先順序,或是依個別情境看待""""(天下)

換句話說,"獨樂"不需要被否定,甚至我們可以往前推衍:如果一個人不能"獨樂",天下怎可能"同安"?即使表面上天下"同安",一個人不"獨樂",那麼"同安"對這個不樂的人也是沒有意義的。

再說,"獨樂"不妨礙"同安",一個人"獨樂"而讓天下不安,那就是自私了。"獨樂""同安"之間,應該取得平衡及和睦。用現代的觀念來說,就是個人自由不違背公共秩序;個人自由不影響他人自由;不對他人的行動先入為主地強加判斷。這樣的"獨樂",就是健康的"愛自己"

相對於《自私的基因》,美國生物學家戴維.斯隆.威爾遜(David Sloan Wilson)的《利他之心:善意的演化和力量》(Does Altruism Exist? Culture, Genes, and the Welfare of Others),則發現利他行為對族群繁衍的助益。

自私?利他?我相信顏淵的話:"知者自知,仁者自愛。"

 

2021327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

選自衣若芬:《倍萬自愛:學著蘇東坡愛自己,享受快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