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30

牙齒也是骨骼 Are Teeth Bones?

 


有誰撑開了我全身的毛細孔,向裏面傾倒檸檬汁,沁入深髓的酸~酸楚~酸疼~幾乎要融化的皮膚薄膜。

我翻身,朝向天花板的右半邊臉頰覆蓋著髮絲,睡前明明已經吹乾了,現在像被蒸汽浴包裹。拿枕頭磨蹭臉頰和頭髮,遮住窗簾外的微藍天光,從頭蓋骨到耳根,枕頭擦拭了汗液,停留在下巴頸脖,已經不存在的智齒,還傳導著沖向太陽穴的抽痛

我確診了嗎?

分不清是冷汗還是熱汗,三條輕軟的羽絲毯和棉被抵擋不了寒意。我把冷氣關了,不多久又悶得難以呼吸。想起床開窗,只輾轉反側,瞥見陽光愈來愈耀眼,身體却扶坐不起。

床頭有體溫計—39攝氏度,發燒,不用看也知道。

最近密切接觸過患者嗎?腦海裏上演求診的情節。是的,可那已經是超過兩個星期之前啦。因爲我研討會工作任務結束,有“餘力”生病而拖長了潜伏期嗎?

然後,最近密切接觸過的人,除了確診者,還有誰?他們都還好嗎?

聽說會咳嗽,不過我喉嚨痛不如牙齒痛得厲害。印象中,牙痛也會發燒

一條綫就是陰性。我扶著頭斜視檢測盤顯示的結果,一邊在想:如果“陽”了,該先通知誰?

時間還沒到吧?把檢測盤拿到檯燈下照亮了看,又反轉幾圈,綫條沒有新的變化。

呵呵,虛驚一場!心裏想笑,却笑不出來。不是新冠病毒,還是有別的什麽病毒讓我發燒疼痛,而且不能只靠解熱鎮痛的成藥平復。

我陷入昏睡和吃藥、喝水、上厠所的循環。勉强吃一些高蛋白質的食物,清淡得如水洗過。肚子餓的時候,胃像被石頭壓住;吃了東西,石頭轉移到右上腹部,背後和肩頸,肌肉僵硬,一陣陣敲擊捶打。

不能再繼續臥床,全身的疼痛伴隨紅疹和發癢,坐、躺難安,已經連昏睡都奢侈了。再次測試不是新冠肺炎,直接去醫院急診。

心電圖、X光、抽血、驗尿、超音波這裏的醫護人員男女都穿著白色圓領T恤衫,赭紅色運動長褲。如果不是推著電腦,儀錶板列滿了病人的資料,平臺旁挂了各式管綫和膠袋,我真的以爲他們是來醫院受訓的球隊。

“是骨痛熱症。”我被安置在輪椅,這位一身黑色衫褲,穿著潮牌運動鞋的清瘦男子原來是醫生啊。先前被知會要花46個小時檢查,分不清是累是餓還是煩悶,我點點頭,他說:“你曉得啊。”

我不曉得在哪裏被帶病毒的蚊子叮咬呢。不久前還有衛生機構人員來我家檢查,我沒有養植物、沒有寵物;連一個金魚缸都沒有。我住的社區每星期至少兩次噴灑殺蟲烟霧,哪裏還有漏網之蚊呢?吊著點滴瓶,我回顧近期的行動範圍,怎麽也想不明白。

第二天環境局的人員來家訪,之後還進行了電話詢問,叮囑我每24小時抽血,密切觀察血小板的數量。我的兩手肘關節因爲抽血以後沒好好按壓而烏青,護士說:數字再掉下去的話,要回去住院,6個小時驗一次血

我深深吸氣,準備綫上演講《什麽是繪本》。擔心頭腦昏沉,翻來覆去演練了好幾遍;又唯恐届時精神不濟,想預先錄製演講視頻--果然是狀况外,掐著時間劈里啪啦對著熒幕說了一通,竟然麥克風沒安插上,完全無聲!

我測試好麥克風,再錄製了一次,不明所以,還是沒錄進聲音

就是有這種情形;就是有這種找不出防疫缺口的病魔入侵。既然是直播,順勢隨機應變吧。

幸而一切都正常,“文圖學節”的第一場活動算是圓滿結束。關閉電腦電源,一時被强行克制的疼痛和瘙癢又開始了!說是我的體內還在出血。

半夜牙痛醒來。

“牙齒也是骨骼。”一個骷髏頭對我說。

 

2022730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




什麼是繪本? What is Picture Book?



2022年7月15日
文圖學節演講

2022/07/22

五聲十色:文圖學視聽進行式 Prism of Possibilities: Text, Image and Audiovisual Culture Studies


 #五聲十色

感謝所有惠賜大作的學者們!
《五聲十色:文圖學視聽進行式》 電子版今天寄發,敬請查收!
22篇中英文論文,精彩紛呈。
紙本書新台幣400元/新加坡元20,歡迎私訊訂購
***
全書目錄

序:衣若芬
卷一:古典文圖學
韓·中文人畫與西洋印象主義繪畫的和而不同及“遊藝主義”之倡導:
以文本精神有無論爲中心 1
金炳基(Kim Byeong-gi)
陸游詩中的田園與國家:
以《耕織圖詩》及勸農文、諭俗文爲綫索 16
淺見洋二(Asami Yoji)
畫家與儒者:
淺析題畫詞在江戶時代的出現與發展 52
陳竺慧(Chen Zhuhui)
韓國古代赤壁船遊的從眾效應與逆勢行為 67
蔡佳敏(Cai Jiamin Jamie)
重審《蘭亭集序》“醉本”的緣起與畫作呈現 89
黃曉芊(Huang Xiaoqian)
卷二:廣告文圖學
幸福青春夢:
1880年代至1960年代新加坡華文報紙廣告中的愛與性 109
衣若芬(I Lo-fen)
銀海生光:
清末民初的眼鏡廣告與視覺現代性 128
李逸(Li Yi)
大世界遊樂場與《大世界報》:
1910年代世界主義的上海異托邦 149
邵棟(Shawn Shao)
文圖學視角下的本土化:
以印刷錯誤的宜家環保袋的廣告為例 159
紀鳴鳳(Kee Ming Feng)
卷三:文圖敘事
以翻譯訴說譯者自身:
論島崎藤村、永井荷風、飯塚朗的《紅樓夢》翻譯及其創作的私我投射 170
蘇恆毅(Su Heng-I)
沃土在南方:
試分析東南亞國家的台灣華語文學外譯現象——以馬來西亞為主 183
李詩意(Lee Shih-Yi)
臥東懷西:
文圖學視角下的木心作品 195
李立亨(Lee Liheng)
莫里斯·桑達克的圖畫書敘事藝術 209
林詩叢(Lin Shicong)
卷四:文圖視聽
香港“我城”時代的喜劇復興、傳統承繼及類型探索:
重探許冠文喜劇電影(1972-1992) 223
郭沫杉(Guo Moshan)
華語“同志國歌”的酷兒再現策略:
以五月天<擁抱>、蔡依林<玫瑰少年>、張惠妹<彩虹>爲例 239
孟嘉杰(Meng Jiajie Nelson)
流行歌曲在演唱會的概念流動:
以五月天樂團的演唱會為例 255
劉建志(Liu Chien-Chih)
陌生雜音與信仰時間:
論陳傳興《化城再來人》的紀實虛構 268
李蘋芬(Li Ping-Fen)
趙德胤:
鏡頭內外的緬甸華人生活 279
劉家崴(Liu Jia-Wei)
卷五:藝術與設計
1931年宋元明清名畫展覽會:
文圖學視角的理解 291
邱吉(Qiu Ji)
New Chinese Character:
A Study of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Typography Design 308
王怡璇(Cindy Wang),陳靖熹(Ashley Chen),許和捷(Ho-Chien Su)
Female Bodies in Shin-hanga:
The Development of Idealized Femininity 328
Macy Jennings
Nanyang Art as Cross-Cultural Art:
A Study About the Art and Writings of Nanyang Artists and the Meaning of Nanyang Art 343
黃馨媛(Huang Xinyuan)
附錄
「2021臺灣與東亞的文本ㆍ圖像ㆍ視聽文化國際學術論壇」會議綜述 356
李逸(Li Yi)
“2021臺灣與東亞的文本·圖像·視聽文化國際學術論壇”議程及籌委會 366
文圖學會簡介 374

2022/07/16

《清明上河圖》是繪本嗎?Is "Along the River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 a Picture book?

明代看圖識字書《新編對相四言

 

互聯網時代教學的一大挑戰,是“對抗异說”和“撥亂反正”,尤其是帶有定義性質的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等網頁未經證實的資料。這些資料往往在同學們的報告中被當成基本知識而引用;有些認真的同學會拿我的書《春光秋波:看見文圖學》來詢問:和老師您寫的不一樣。

比如百度百科說:“繪本起源於西方,誕生於19世紀後半葉的歐美。”,後文又說:“繪本十七世紀誕生於歐洲”,前後不一。維基百科說:“最早的繪本原型可以追溯到人類高度演化後,原始人在洞穴留下來的壁畫、動物骨頭上留下來的甲骨文和圖騰、動物獸皮上留下來的特殊記號等”,後文又說:“還有宋朝記錄當時百姓日常生活起居的清明上河圖,都是現今手工拉頁繪本的模仿對象。”所謂“手工拉頁”其實專有名稱是“經折裝”,是唐代佛經的裝幀方式,《清明上河圖》是圖卷,和經折裝沒有關係。

幾年前,我遭受維基百科的“警察”網路霸淩,直接封鎖了我提供維基百科資料的權限。百度百科的詞條收錄和修訂更爲嚴苛,我也就放弃厘清正說。眼看文圖學課程的同學們困惑不解,相信還有更多喜愛繪本的讀者們也希望明白到底繪本是什麽?我來談談一般對繪本的三大誤解,歡迎願意知識共享的朋友們修訂網頁謬論。

一,繪本是什麽意思?

二,繪本起源於歐洲嗎?

三,繪本只是兒童讀物嗎?

“绘繪本”就是圖畫書,取用日文字“絵本(えほん)”,絵(え) 繪畫,本(ほん)则是本。“繪本”一詞通行於日本江戶時代,內容包括百姓日常生活、名勝會所風景、美女圖像等等。例如1731年西川祐信畫的《繪本常盤草》,描繪的是女官、歌人到妓女的各種女性形象。

在繪本一詞通行之前,還有類似的指稱,叫做“繪卷”,是帶有故事的卷軸畫,例如《源氏物語繪卷》,時代約12世紀。部分佛經沒有“繪本”或“繪卷”的名稱,但符合圖畫故事的條件,比如叙述釋迦牟尼佛出生到成道的故事,上繪圖畫,下書文字的《繪因果經》(奈良國立博物館藏),製作於8世紀,原件來自7世紀的中國。大英圖書館的敦煌文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起首刻畫釋迦牟尼說法,後綴經文,是存世最早,文圖結合的木雕板經折裝佛經,卷尾有明確的紀年:“唐懿宗鹹通九年”,也就是公元868年。

所以,從“有圖畫的書”的觀點,繪本不會晚到17世紀的歐洲才出現。“繪本”雖然使用的是日本漢字,現存的《繪因果經》不能確定是日本或是中國製作,但是原件來自中國,因此也不必由於漢字名詞而認爲繪本起源於日本。

認爲17世紀歐洲才誕生繪本,是把繪本定位爲兒童讀物。這一點更容易被文獻證明中國的出版品領先歐洲。元末郭居敬編纂《全相二十四孝詩選》,上圖下文,講解孝道的故事,讀者可能就以兒童爲主。至少,我們在明代的皇子教科書《帝鑒圖說》(1572年編纂)、《養正圖解》(有1594年刊本)可以看到以歷代帝王事迹爲借鑒的圖文茂展現。

被標舉爲歐洲繪本之祖的是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John Amos Comenius, 1592-1670)於1658年出版的拉丁文和德文《世界圖繪》(Orbis PictusVisible World in Pictures),左圖右文,是看圖學字的書籍。同樣目的的書籍,中國有《新編對相四言》,現存本刊於1506年後,既然是“新编”,最初的類似書籍可以上溯到13世紀南宋。

1930年代以後,日本逐漸把繪本的範圍縮小到指兒童圖畫書。1989年起,有了對日本繪本的長期學習,臺灣陸續出版《繪本臺灣民間故事》、《繪本童話中國》等系列叢書,“繪本”逐漸在華文出版界廣泛使用。

《清明上河圖》是繪本嗎?沒有故事情節,是宋代生活的風俗畫卷。“百科”種種,別再“教壞大人小孩”了!

 

2022716,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


2022/07/02

無字也是書

 




讀書識字”,從小我們被家長和老師教育說,讀書可以識字,識字才能讀懂書。現在,再講“讀書識字”可能會被反駁啦!讀的書,可能沒有字;不識字,也可以讀書——無字的,不是“天書”,而是“人書”,讓人解脫文字的書。

2015年的臺灣年度暢銷書,被譏笑爲“開了臺灣一個玩笑”,三大書店通路統計的第一名寶座,坐上的是《秘密花園》,從歐美引進臺灣,狂賣50萬本!《秘密花園》沒有字,裏面有什麽秘密?你得拿起色筆爲它鋪彩,假如你還相信一點色彩心理學,你塗著的顔色或許就流露了你內心的秘密……

“療癒”、“沉浸式體驗”、“打發無聊時間”,書籍不只是讓我們吸取知識,豐富見聞,而是排遣寂寞,舒張壓力。也就是說:閱讀,或是和書本有關的活動,不一定是爲了“獲得”,相反地,是爲了“釋放”。

因爲我們每天接收的,已經太多!

和著色書異曲同工的,有無字的繪本。繪本一般被歸類爲兒童讀物,無字繪本是爲了給還不識字的兒童準備的,大約1970年代開始興起於歐美,作爲日後“讀書識字”的過渡。小小讀者自己翻閱,還是被引導,講述/編織書的內容,培養親近書、愛看書的習慣。有了這樣鮮明的目的,以及對功效的期待,家長樂於“投資”無字繪本,無字繪本在國際市場上沒有語言文字的翻譯需求和問題,似乎更便於傳布。

然而,無字繪本的創作和解讀未必如設想的那麽理所當然。圖像如果沒有文字支持和輔助,需要承擔所有叙事的任務,讀者怎樣看圖說故事?讀者說的故事會是作者的本意嗎?如果偏離或是違背作者的本意,該怎麽辦呢?這種不確定性,往往正是無字繪本創作和解讀的樂趣所在。甚至於,通過不同的解讀來認識自己的思想及價值觀。所以我認爲:無字繪本的讀者群可以不限於不識字的兒童。

我的文圖學課每一周都設置了分組報告和個人的“動手做”練習,是同學們最感興趣的部分。這學期有小組展示了美國繪本作家Mercer Mayer的“A Boy, a Dog, and a Frog”(小男孩,狗,與青蛙),這本最初出版於1967年的無字繪本,1971Marianna Mayer改編,增加了故事的情節和衝突,後來再版許多次。故事是:一天下午,小男孩帶著狗和青蛙去池塘釣魚,突然,魚鈎被重力拉扯,小男孩掉進了池塘,狗和青蛙也跳進水裏幫忙,原來是烏龜咬住魚鈎,拽斷了魚竿!小狗找烏龜“理論”,被烏龜咬住了前爪,小男孩抱起狗,烏龜仍然不鬆口。好容易掙脫了烏龜,準備在岸邊喘口氣,烏龜又偷襲小狗的尾巴,把小狗拖進水裏……。小男孩脫了衣褲下水,救上小狗,已經累得不行。轉身一看,烏龜腹肚朝天,在水上載浮載沉。小男孩拿魚竿勾起烏龜,它是不是死了呀?打算埋葬烏龜,小男孩鏟了一個洞,還摘了一朵花,咦~烏龜竟然自己翻身,活回來啦!開心的小男孩舉起烏龜,小狗和青蛙也高興地跳躍,大家快快樂樂回家去。

同學們沒有看過完整的內容,接過繪本裏的6張圖,從圖片的6個場景編叙事的時間線和主述者的臺詞、旁白、對話和背景聲音、配樂,呈現了6個意趣橫生的故事:

烏龜說:“你這小子跟你爺爺一樣調皮搗蛋!”

小男孩說:“你這只壞狗狗,怎麽可以把烏龜推下去!”

挖好了洞,小男孩回頭,找不到烏龜了~

斷“圖”取義,想像更自由,這是無字繪本的魅力秘密。

A Boy, a Dog, and a Frog”是黑白畫面,如果一起編故事,又一起塗顔色,設計成繪本創作、閱讀和心靈成長的工作坊也不錯,成人和兒童都可以抒發情感,活躍思維,獲得撫慰。

 

202272,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