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7

在Clubhouse過年

 



今年春節"就地過年"。我的"宅度假",是玩轉Clubhouse的聊天室,美國、台灣、日本、韓國、馬來西亞,任意悠遊。

才推出未及一年,網路聲音社交媒體Clubhouse用戶飛速增長,從一千多人激增到近五百萬人。脫口秀藝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特拉斯汽車創始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等名人開房間講說,帶動明星光暈效應,提高Clubhouse的關注度。中國官方緊急屏蔽這個應用程式,又把話題從科技圈擴大到政治社會層面。

我想,Clubhouse的火熱,還有一個根本的原因,是"飢餓營銷"奏效。人們的"餓",一是目前的媒介有尚未被滿足的缺口;另一是採取"邀請制",沒有獲得邀請函的話,無法進入聊天室。

Messenger、WhatsApp等即時通訊軟件,以及圖文分享的Instagram都收歸於Facebook旗下,有逐漸規整趨同的傾向。Facebook的用戶年齡老化,產品經營從原先的社交性質愈加商業化,讓我覺得有些疲軟單調。

受限於朋友人數不得超過五千,我另外設置了"畫意詩情衣若芬"的專頁,發表文章和學術文化活動訊息。我不想把讀者稱為"粉絲",雖然這樣的網頁通常被簡稱"粉專"。Facebook不斷建議我,把我的"粉專"和我的Instagram綁定連結,然後視我的讀者為顧客,詢問我發表的內容和我的哪樣商品有關?

不像Instagram只要上傳圖片,而且可以一鍵濾鏡修飾畫質和色澤,Facebook比較偏於文字和圖像一同發布,相對"創作"的門坎較高。Facebook的演算法和推送方式,使得朋友圈越來越內卷,形成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難以"出圈"。

使用文字和圖像的視覺社交必須占用我們的注意力,如果打算一心多用,聽覺便是最佳的選擇。以我個人的經驗為例,去年我開設了播客頻道"有此衣說",並將內容製成影片,在YouTubeB站播放。從後台數據看來,由於"有此衣說"還是講述和朗讀為主,聽眾和觀眾接收頻次不相上下,回溯製作的時間和技能成本,顯然音頻的回報率高一些。這便印證了研究者的分析,只要口條還可以,言之有物,從事聲音自媒體容易得多。

錄製播客節目時,往往想像自己是廣播電台的主播。我規畫了幾次開放群聊的"聚能會",和來自加拿大、上海、北京和馬來西亞的聽眾談疫情下的生活和因應,差別在於沒能即時直播。

Clubhouse就像是直播群聊的播客,開通帳號的邀請函似乎是某種身份的象徵,有需求便有市場,難怪網上有邀請函買賣的行為。幸而友人慷慨給了我邀請函,迅速傳授教學。除夕夜,我在她的聊天室聽媒體工作者過年值班的心情。

然後隨意進入討論馬斯克主張的聊天室,聽AI和電動車、新能源問題。聽韓國導演談電影。聽日本動漫迷一邊哼歌一邊開講。現在進場買比特幣太晚?還是可以等它消消泡沫?亞洲男性的國際形象?台灣人接力主持永不關閉的房間。敢清唱就來自製春節晚會。以為在"少數民族"話題組裡會聽到新疆的消息,結果是在美國的中國人大吐苦水,訴說被歧視的經驗…。時間越晚,越多高喊"脫單"和性教育普及知識的房間。

還有反向操作,把聊天室當布告欄,強調閉嘴靜音,只展示簡歷,彼此默默關注。據知這些掛在網上的名片許多都是網紅,Clubhouse是他們顯擺資格,"吸粉"的平台─這似乎有違於程式設計的初衷,不過也可能是對聲音經濟的另類利用。

在Clubhouse過年,沒有倒數計秒;沒有炮竹煙花,我迎來了辛丑牛年。一位長輩引述《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有大白牛拉車載眾生脫離苦厄。願大白牛寶車早日降臨人間。

2021年2月27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

2021/02/26

衣若芬-有此衣說【陪你來讀蘇東坡】30-東坡度過的幾個元宵節



正元十五元宵節,蘇東坡怎麼度過?

有此衣說 Podacst:SoundCloud, SoundOn, Spotify, Apple Podcast,喜馬拉雅等各大平台

Bilibili lofeni


2021/02/13

辛丑金牛


 陽光明媚的大年初一,在春風中祈福。願疫情早日平定,大家如意安康!

2021/02/11

祝你海撈無限

辛丑牛年,扭轉乾坤!

撈魚生,風生水起一路發!


2021/02/06

封殺

 





"文圖學的維基百科詞條被刪了!"學生告訴我。

噢噢,怎麼回事?

這學期新開了文圖學的課,而且被選為系上的代表課程,為了幫助學生便捷掌握什麼是"文圖學",我在13日創建了維基百科的詞條。在此之前,也有學生創建了文圖學詞條,我還來不及仔細讀,就被刪除了。

什麼原因?編寫者不明白,我猜想,也許資料不夠完整豐富?

《春光秋波:看見文圖學》出版,文圖學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應用都比較齊備了。我想,是時候用精簡的詞條呈現文圖學了。

花了兩天時間編寫詞條,參考維基百科的其他詞條,上傳。

不成功。

中文詞條的註腳不能是英語的網頁。我刪去那註腳鏈接,上傳。

不成功。

研究了一下程式語言,我的標題排列不對。修改,上傳。

不成功。

標題排列表述沒錯,程式語言的意思是,這裡不能用加粗體,字體大小也不合規定。修改,上傳。

來回數次,終於通過了!(我也精疲力竭)

學生說,"文圖學"詞條被刪,是我在宣傳和廣告。文圖學是我創發的學術思路,在南洋理工大學和美國斯坦福大學開課;舉辦過研討會"文圖學.文化交流:台灣與東亞的多元對話國際學術論壇";出版了論文集《東張西望:文圖學與亞洲視界》─這些資料都有大學網頁和媒體新聞證明,絕非我捏造。

然後,維基百科的"衣若芬"詞條被盯上了。

那則詞條不是我創建的。我寫"文圖學"詞條的時候注意到,就陸續更新了一些訊息,包括我在2019年榮獲南洋理工大學許文輝優秀學術獎(由新加坡總統親自頒發);《陪你去看蘇東坡》榮獲《聯合早報》2020年好書選;以及我設計建置的個人專屬網站

我更新的內容被刪去。覺得奇怪,這些都是事實,也都有具體的來源,怎麼不行呢?

後來,我想到之前教蘇軾文學與藝術課時,學生引用的維基百科"蘇軾"詞條有誤:蘇軾的壽命不只64歲;所謂"蘇軾的上輩子是德(誤作'')雲和尚"的說法也是清代人曲解,我曾經寫了一篇文章〈前世今生〉談過細節,應該更正。結果,登入以後,發現我被維基百科永久封禁了!

我不但不能再有所貢獻;連關於我自己的詞條,也不能置一字。意思是,任何人都可以在那網頁上寫誰是"衣若芬",除了"衣若芬"本人?

按照網站的指示,我申訴了,石沈大海。

我尋求指點迷津,網上友人畫出提示線:妳做為上傳者的身份,一望可知;封殺妳的人用的是代號,妳查不出那人,那人不理妳,不需要解釋,再申訴也是沒用的。放棄吧!

明暗立現,我的""就是太坦白?不懂得編造?

"維基百科是要給別人寫,妳自己寫,就是宣傳。"友人又說:"網路霸凌,很簡單的。"

我再讀了維基百科的規定,意思是自己、家人、同事提供的資訊都有"嫌疑"……我們需要的,是"真實"?還是"無關係所以才有的真實"?在維基百科的"維基百科"詞條中,敘述:

到了今日維基百科社群已經建立了「各式各樣的官僚體系」,其中為了能夠有效掌握維基百科中條目的編輯修改動向,使得許多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陸續由志願擔任管理人員者組織「明確的權力結構」。

我的話語權是被管理人控制的,貼上封條閉嘴。想到幾年前有作家在維基百科"被死亡";或是被寫不堪入目的內容,越看一些過往和維基百科打過的官司歷程和法律處理結果,我更加毛骨悚然。

曾經有一次在學術研討會上,發表關於"壽蘇會"的論文。一位擅長使用大數據做研究的中研院院士質疑我:"紀念蘇東坡生日的聚會叫'壽蘇會'?是妳編的名稱吧?"我解釋名稱的由來。他檢索電腦和網路,說:"沒這個詞。"

查不到,就表示"沒有"嗎?

那時,維基百科也沒有"衣若芬",所以,我不存在?誰來決定我是否/可以存在呢?

在機場櫃台前翻來覆去找不到護照,我急得滿身大汗─惡夢驚醒,天色未明,有誰,撿到了我?

202126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