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梁榮基合作畫(衣若芬攝) |
3月30日,一日痛失兩位師友,時過半個多月,仍思之悵然。
悵然,久久。
疫情期間,疏於問候。以往經常能在藝文活動的場合相見,似乎不必約定。待聚會規定解封,一切將回復“正軌”,似乎也不必約定。
直到收到噩耗,元宵節還互相道賀節慶的,怎麽…? 我把簡訊轉發給黃子明博士,才確認彭銘祥先生匆匆離世。2020年初,他們還同遊臺北,徜徉數間書店,享受文化氛圍…。
和子明到殯儀館致哀,在電梯口的電視屏幕上,竟然看到梁榮基老師的名字!我頓時胸中如火焰焚燒,難以呼吸!
子明帶了我的書《陪你去看蘇東坡》到銘祥兄(我一直稱呼他“彭先生”)靈前,談起我2014年舉辦《學與思:國際漢學研討會》時,作爲會務工作人員,協助接待,認識銘祥兄,兩人興趣相投,結金蘭交。《陪你去看蘇東坡》是銘祥兄贈送予他,分享心得,感懷不已。我想起在國家圖書館爲英培安先生慶祝七十大壽,銘祥兄和子明特地用粵語爲英先生唱生日快樂歌,三個男人像孩子似的打拍子,唱完鼓掌叫好!那一刻,我慶幸沐浴在文學和人情的輝光中。
我在《聯合早報》寫作專欄不久,接到銘祥兄電話,他說是我的“忠實讀者”,興奮熱情地鼓勵我,建議我多認識新加坡的藝術家作品,一口氣說了長串的名字。我們在南大中文圖書館第一次見面,他留著小平頭,衣著樸素,舉止看似老人,大圓臉又堆滿天真氣息。他拿了我1980年代在臺北的出版社工作寫的文章複印件,我都不記得的文字,瞇起眼睛笑著說:“我沒騙你吧?”
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門口,我見他猶豫躊躇,才曉得他爲聽我演講而來,但中風之後行動不便,望層層階梯,面有難色。後來我辦活動,都會注意動線細節,這是他教會我的。
因銘祥兄介紹,我得以認識梁榮基老師。我的舊辦公樓裏張掛梁老師的墨寶,殊不知書法家就在同一個校園。銘祥兄大塊頭,梁老師清瘦矍鑠,溫文爾雅。梁老師從小在私塾學習中國經典;畢業於新加坡大學數學系;於香港大學師從饒宗頤、羅錦堂先生完成碩士論文《白話小說溯源》;1976年於臺灣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指導教授是鄭騫先生。博士論文《詞學理論綜考》1991年北京大學出版,細緻探討了詞的構成、派別和風格等問題。
我在《饒宗頤星洲寄情》(2018年 3月 10日《聯合早報》)一文中,談過饒先生應邀主理新加坡大學中文系系務期間,梁老師常隨侍陪同,觀覽藏家書畫文物,師生賦詩唱和,合作繪畫,儼然古代文人生活。梁老師府上掛著饒先生畫樹石,梁老師畫竹的橫幅,題識“幽人愛欣賞,野客圖清芬”,頗有元代氣象。
坐過梁老師開的車的朋友們是否會和我一樣捏一把冷汗?老師脚踩油門,急速飛飈,握著方向盤的手,在高談闊論爲學從藝需要“三心二意”—“恒心、耐心、專心;在意和留意”之際,甚至騰空點畫,車子越過分隔線道!我只好插嘴說:“還要第四心—小心!”
我聽過Teo Kian Giap先生采訪梁老師的口述歷史錄音,主要談的是新加坡的師資培訓制度,梁老師常年參與,著有《語文教學與測試》、《新加坡華文教師教育之重點及其展望》等專書。
梁老師筆名“又山”,取“山外有山”之意,一如他爲人和睦謙虛。《又山楹聯書法》、《又山詩詞》是他的代表作。我還注意到他的白話詩,檃括古詩詞,像詩集《月長圓》裏的同題之作: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但
月本長圓
無陰
無晴
更無缺
陰
晴
圓
缺
人間事
地球的陰影
人間的視覺
月本長圓
明月幾時有
何須
把酒問青天
不如
舉杯邀明月
與月共飲
三段式結構,嵌入了李白和蘇東坡的名句,又佐以現代科學思維─“陰晴圓缺”是人的視角,月球始終是圓的。
子明用蘇東坡的詞句“留連不住,月隨人千里”爲銘祥兄送行。我也擷梁老師的詩,祝願“月長圓”,兩位同日歸天的師友,他界續談,藝文極樂。
2022年4月23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