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9

我不是小妹

孩子大約四歲的時候,一次在電梯裡有人問他:「你是弟弟嗎?」

孩子搖搖頭說:「我不是弟弟。」

那人臉色疑惑,對我說:「你的女兒真可愛。」

步出電梯,我問孩子:「你是弟弟呀!怎麼說不是呢?」

是不是性別認同有障礙啊?做母親的先憂慮起來。

「我不是弟弟啦!」孩子理直氣壯地說。

「你不是弟弟?你覺得你是妹妹嗎?」這下子可好了。

「我是哥哥啊!」他說。

我恍然大悟,家裡添了我的外甥,孩子的表弟,他已經不是弟弟了。

這個開場白有點「冷」吧?不是「弟弟」,就是「妹妹」,大人世界的邏輯好簡單哪!

超過二十年了吧?不怕暴露年齡我要說:沒有人再叫我「小妹」。

到了新加坡,一次又一次被叫「小妹」,我從起初的驚訝,到不解,到有時感到幾乎憤怒了。

本來,稱呼人就不是件普通的事。人與人的親疏關係從稱呼就能得知。我所知道的範圍裡,最明顯的是日本和韓國,從「某先生」、「某君」,到直呼其名,到名字後面加上暱稱,到あなた、여보(親愛的,老公),以致於「孩子的爹」,跟著孩子叫爸爸…

十多年前初次去韓國,對於總是有人問我年齡覺得奇怪莫名,怎會有如此魯莽的言詞呢?不但女性這樣,男性也直率地問我,偏偏韓語的數字唸法和日語一樣,有兩種表述方式,我經常轉不過腦筋,只有發愣。在韓國認識的「外國人」和我有相近的感覺:韓國還保有鄉村社會的習慣,不懂得注意對方的隱私。我們都被劈頭問過年齡,甚至在還沒問姓氏之前,就被問:「你幾歲?」當時,我和「外國人」的想法是:「你幾歲」是韓國人向陌生人打招呼的開場白之一。

後來漸漸了解,才曉得自己有所誤會。韓語裡有對長輩說的「敬語」和對晚輩說的「半語」等層次的區別,光「吃飯」就有依對象而不同的五、六種說法,不知道對方的年齡,就不能準確使用合於禮節的語法,是一種「失禮」的行為。

在那之前,我學過一點日語,日語也有類似的「敬語」和「半語」,為什麼在日本,從來沒有人問過我的年齡呢?無論是什麼人,只要對方是成人,說敬語總不會錯,「禮多人不怪」吧?說敬語表現自己的謙卑,自己懂得「多禮」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不輕易說敬語的韓國人是怕吃虧吧?對別人說敬語,自己就矮了一截嗎?其實不然。說敬語固然便利,對任何人都說敬語正表示自己的「不知禮」。明白人與人的等差才是真正「知禮」。何況,敬語是社交的語言,不能拉攏彼此的關係,對方向你說敬語,有時有「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的意味。用看似輕視的半語溝通,反而能產生親密俏皮的感覺,這是日本人沒必要問別人年齡的理由吧?「親密俏皮」的人際關係和日本人很難迅速建立的。

中文裡沒有明顯的敬語和半語,頂多稱對方為「您」,如今說「您」的也少了。就像中國古詩詞裡經常省略主語,造成涵意的模糊──「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鼓勵對方,還是自我期許呢?日語和韓語裡也經常省略對對方的稱呼,あなた(你)不是普通的指稱,而是情人夫妻之間的「半語」了;「당신」(您)雖然是尊稱,但是有時在指責對方的場合才用,更生氣的話,就罵對方너(你),結果平時就不能「您」啊「你」的隨便說了。

中文裡,比「您」和「你」具體的,是稱對方為「先生」或「女士」,這就要講到在新加坡的「奇遇」了。外子有一次在購物時,收銀台前結算的服務員不知道該找錢給哪一位,問另一位先前收款的服務員,她指著外子說:「就是那個男的!」

外子很不高興,在他的理解裡,「那個男的」是粗俗輕蔑的語氣,例句:「那個男的真不是東西!」做為消費者,被說成「那個男的」,有被羞辱的感覺,當場指正店員:「你不能說『那位先生』嗎?」

「還不是一樣!」店員不理不睬,做她們的生意。

「你老公」,有次外子聽到我的學生說起他,告訴我我沒把學生教好:「對老師可以說『你』嗎?」,「老師的先生不是『師丈』嗎?怎麼說『老公』呢?」

我有氣無力地回答:「每一年都有學生叫我『小姐』,我已經懶得糾正了!」

學生寄來的電子郵件,經常沒有稱呼,也不署名,更別說問候語了。大概因為郵件地址是他們的名字,以為我曉得寄件人。這裡的華人名字延襲當初以方言記錄的形式,很少用漢語拼音,「Ng」是哪個姓?不到新加坡還真沒見過。這就讓我為難了,只看寄件人的地址,不容易馬上辨識是哪一位同學的。我在課堂上不只一次說過,不應該稱呼大學女老師「Miss」,一位女同學下課後向我說明,她們在中學時都是稱女老師「Mrs.」或是「Miss」──「我不知道你老公姓什麼。」她說。

三年下來,對這種事情已經麻木疲乏了。外子說這是做老師的責任:「出了社會再犯錯,不會被輕易包容原諒,還會怪罪在學校的老師沒教好!」

所以啊,各位親愛的讀者裡,如果有我的學生,拜託拜託,千萬別再稱大學女老師「Miss」啦!

至於叫我「小妹」的人,一定不會讀我的文章,只能當笑話看了。

住在校園的宿舍,去學校的食堂吃飯很方便,食堂裡大部分的顧客都是學生,老闆總是「小弟」、「小妹」地對顧客呼來喝去。於是,我也成為「小妹」的一份子。

剛開始還真不曉得對方在叫我,我早就是「小妹的媽」了──如果我有女兒的話。等到老闆指著我叫「小妹」,我嚇了一跳,「小妹」,真的是在叫我嗎?

大概是那天穿著比較輕便,沒有化妝吧。

買了飯盒回家跟兒子說,兒子嘲笑我:「明明是歐巴桑了,被叫小妹還很高興咧!」

我說我並沒有高興,只是感到訝異。

兒子說:「妳是要講妳看起來年輕,人家才叫妳『小妹』吧?」

才不是。

我不認為老闆有注意看我,他只是「男的」就叫「小弟」,「女的」就叫「小妹」,如此而已。

即使是大學生,我也認為不應該被叫「小弟」、「小妹」。

兒子有一回搭飛機,空服人員稱呼他「Mr.」,他很高興。對十二歲的男生,「Mr.」是「敬語」嗎?

在台灣,「小弟」、「小妹」算是不客氣的話嗎?是指在餐廳的服務員吧?以前大陸什麼人都叫「同志」,真是「一視同志」,「階級平等」啊!

和被學生叫「Miss」一樣,我逐漸對被叫「小妹」麻木疲乏。最不喜歡「好為人師」,明明職業已經在教人了,日常生活也愛「教人」會遭人厭煩吧。何況,後來發現不僅是那個學校食堂,校園裡別的餐廳和校外的商場,我被叫「小妹」的經驗還不少,怎麼可能一一「糾正」呢?

才不是「妳看起來年輕」的恭維,是對於人與人長幼親疏關係掌握不住,對於詞彙的「語感」貧瘠或無意識。也許有人要說,叫人「阿Boy」、「阿Girl」是新加坡式的「親密俏皮」,那麼我是不夠入鄉隨俗。但是我還是想,「阿Boy」、「阿Girl」總有年齡程度的區別吧?上了大學,還被叫「阿Boy」、「阿Girl」的話,不知道當事人做何感想?

一天下課,又去學校食堂打包晚餐。遇見幾位學生,就站在攤位前聊了起來。

「小妹!」「小妹!」

「老師,老闆在叫妳……」學生提醒我。

在學生面前被老闆叫「小妹」的老師(們),此刻應該有怎樣的情緒反應呢?

「我不是『小妹』。」付了錢,我直接對老闆說。

老闆沒理我。

下一次,老闆還是會叫我「小妹」的,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