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9
躺平看星星
蘇軾出生當日星星群(衣若芬查询设计) |
2019年開始,我用錄音和影像的方式,通過互聯網,在我的播客“有此衣說”和YouTube、Bilibili頻道紀念蘇東坡的生日。
清代康熙三十九年(1700)宋犖和幕僚完成校補南宋的《施顧註東坡先生詩》,正值農曆十二月十九日,蘇東坡的生日,於是舉行祭拜蘇東坡的儀式。此後,翁方綱、畢沅仿傚紀念,開枝散葉,西北到新疆、南到海南,乃至於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英國殖民地香港,韓國、日本都有紀念蘇東坡生日的活動雅集,後來統稱“壽蘇會”。
今年我在網上參加了臺北行舟社舉辦的辛丑壽蘇會,也和三位分別在北京、安慶和上海的“90後”男女青年錄製我的播客節目,聽他們怎麼樣在學校讀教科書之前就遇見蘇東坡,最小的是在5歲!他們對蘇東坡的作品和文物的印象,還有近距離認識蘇東坡的發現,比如蘇東坡的金石學知識不足、蘇東坡的曠達非常深沈,而且是從苦難裡提煉出來的。
我們紀念蘇東坡,究竟在紀念什麼?
古代以來,對文化有貢獻的名人,具體記錄生日,而且被後人長期紀念的,除了孔子,幾乎只有蘇東坡。北宋仁宗景祐三年農曆十二月十九日,卯時生,那天是公元1037年1月8日(星期六),他的生肖屬鼠,磨蝎座,那麼清楚。我好奇排了一下他的紫微斗數命盤,和他的一生流年大運,真是“細思極恐”。
我們紀念蘇東坡,我想,一是敬仰他的人格精神,用現代心理學的話來說,就是有“逆商”,百折不撓。二是感謝他的藝文成就,他是少數在世的時候就名揚海外的國際暢銷書作家。他為漢語創生了兩百多個成語,像是“廬山真面目”這樣的詩句,日語和韓語裡也還在使用。被法國《世界報》(Le Monde)選為世界12大“千年英雄”的唯一華人。
第三,我今天想著重談的,是他對生命的珍愛,和人生價值的思想。一個重視自己生日,記得明明白白,還寫收到什麼生日禮物的人,會不會很自戀啊?他收到的生日禮物有什麼呢?有茶葉、有古畫,還有新編的笛子曲《鶴南飛》。這些和他相牽繫的人情,讓每一次生日都有了時間的印記。
蘇東坡二十歲參加科舉考試,嶄露頭角。一生擔任公職四十年,其中七年在京師朝廷,其餘都在地方,而且有十二年被貶謫。我們熟悉的一些名篇名作,比如《赤壁賦》、《寒食帖》;一些飲食,比如用白菜、蘿蔔煮的“東坡羹”,碳烤沒什麼肉的羊脊椎骨,現在叫“羊蝎子”,都是在他十二年的貶謫生活裡,不能辦公、不能住官家宿舍,微薄的薪水裡尋找安身立命的方式。
大家現在在網路上說蘇東坡是網紅、段子手、吃貨、技術宅…念念不忘的,我想,是蘇東坡告訴我們人生的各種“活法”。如果機運只能讓我躺平,我就躺著看星星。吃苦當做吃補。等到翻身的那天,我再奮起。可惜命運並沒有給蘇東坡足夠的歲月。
這樣是不是很可惜呢?
我在“蘇軾文學與藝術”的課堂和同學們討論。在我的書《陪你去看蘇東坡》裡,詳細計算,他總共活了兩萬三千六百多日,也就是64.65歲。和學者統計的宋代一般讀書人的平均壽命是61.68歲,只多活了不到3年,這…蘇東坡的“活法”並沒有很長壽呀!於是,我在我的第6本寫蘇東坡的書─《倍萬自愛:學著蘇東坡愛自己,享受快意人生》裡,談了“養生”和“樂活”的想法。
人生總要有點什麼,才算活著;才算活過。蘇東坡填空的那個“什麼”好豐富,已經抵過一般庸庸碌碌,混吃等死的人了!
所以,我們紀念蘇東坡,是把我們平凡有限的生命,和蘇東坡的境界相連。我們在紀念的,是此時此刻,我們在這裡,2022年,別有意義的一天!
在公元1037年1月8日快要破曉的時候,四川眉山的一聲嬰兒哭聲,過了985年,我們還在感謝他哭哭笑笑的人生,帶給我們愛自己,愛人間,愛世界的勇氣!
由衷感謝《聯合早報》的評審老師們,《倍萬自愛:學著蘇東坡愛自己,享受快意人生》榮獲2021年十大好書,新聞公布,正是蘇東坡生日後兩日,這是我呈給東坡先生的獻禮。
2022/01/28
2022/01/23
衣若芬《倍萬自愛》榮獲2021年《聯合早報》十大好書
感謝《聯合早報》的評審老師們,《倍萬自愛:學著蘇東坡愛自己,享受快意人生》榮獲2021年十大好書!
這是我的書第3度入選年度好書。
2016年,《南洋風華:藝文.廣告.跨界新加坡》
2020年,《陪你去看蘇東坡》
書信末尾,你說“敬祝安康”,蘇東坡說“倍萬自愛”。
“倍萬自愛”,是對朋友的祝福,也是對自己的鼓勵。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新加坡實行阻斷 (circuit breaker)措施期間,我避疫在家,除了開門拿取網購的食材,足不出戶77天。和往常精神焦慮或情緒抑鬱的時候一樣,我隨手翻閱蘇東坡的文字,吸取支撑的能量。
感恩上天讓我認識蘇東坡,走出低谷,我把個人經驗的見證,分享在《倍萬自愛:學著蘇東坡愛自己,享受快意人生》這本書裏。這是用蘇東坡爲底料,結合文圖學、心理學、腦科學,調配成自救的心靈解藥,適合大家的人生使用手册。
看蘇東坡如何自我認知、自我管理、自我賦能、自我提升,以及自我療愈,你也可以活出自己喜歡的自己。
2022/01/20
2022年衣若芬網路壽蘇會“90後談蘇東坡”(下)
2022年衣若芬網路壽蘇會“90後談蘇東坡”(下)
和三位90後青年聊蘇東坡,紀念985歲誕辰。和東坡的初次相遇,印象深刻的作品和文物,發現蘇東坡也有知識不足的地方,還有他被忽略的隱藏內心…
#壽蘇會
#985歲生日快樂
#有此衣說
2022年衣若芬網路壽蘇會“90後談蘇東坡”(上)
2022年衣若芬網路壽蘇會“90後談蘇東坡”(上)
和三位90後青年聊蘇東坡,紀念985歲誕辰。和東坡的初次相遇,印象深刻的作品和文物,發現蘇東坡也有知識不足的地方,還有他被忽略的隱藏內心…
#壽蘇會
#985歲生日快樂
#有此衣說
2022/01/19
2022/01/15
莊周夢蝶元宇宙
衣若芬設計製圖 |
進入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你還在地球上。
你的肉身。
如果你衝得快,另一個或者多個你的分身已經活躍在虛擬世界。沿用1992年尼爾.史蒂芬森(Neal
Town Stephenson,1959-)的科幻小說《雪崩》(Snow Crash)創造的異次元空間,2021年3月,線上遊戲公司Roblox招股說明中,正式提出元宇宙(Metaverse)為發展方向。用表示超越、變化、初始的“meta”加上意指世界、宇宙的“universe”,構成超級的虛擬世界。10月扎克柏格(Mark Zuckerberg)宣布Facebook改名為Meta,長驅進軍元宇宙產業,把本來豎起大姆指的標誌,換成“無窮大”符號的藍色雙圈。一些科技公司和相關領域也爭相投入競爭,吸引大量資金蜂擁,彷彿生怕跑得慢就失去上戰場廝殺的機會。
經濟主導著我們的注意力,就像光刻機、量子力學、區塊鏈等等,這些科技熱詞順著網路信息推送,伴隨熱錢的風潮,也宛如某種時尚。許多媒體介紹元宇宙時,指向那是人類的未來,你怎麼可以不知道呢?
兩年來起伏反復的新冠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思維,逐漸習慣了通過屏幕和外界溝通。約束實體社交的場域和人數,許多具有人生重大階段意義的活動,改採虛擬或虛實結合的形式進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台灣大學等數所高校都採用電玩“我的世界”(Minecraft)把校園景致轉為電子畫面,舉行別開生面的畢業典禮,台灣大學的畢業典禮還布置了“轟炸母校”的環節,令人嘆為觀止。
喜歡電子遊戲的人,對於打怪爭地、構築城池的競技樂在其中;用虛擬化身(virtual representations)玩角色扮演,像“第二人生”(Second Life)之類的設計也行之有年。初音未來、洛天依等虛擬歌手、電視新聞虛擬主播、電玩直播主用虛擬身形和變聲─即使沒有疫情,我們早就接受了虛擬世界,只不過,大部分的人是用現實世界的情感模式對待虛擬的事物,何況,即使是虛擬貨幣,用的還是真正的金錢去交易買賣。
“元宇宙”,乍看之下,覺得沒什麼大不了,日常生活的數碼化遷移或複製到元宇宙,只要相關科技如迅速的互聯網、VR眼鏡、人工智能、大數據、演算法、傳感設備、虛擬貨幣等等越加成熟穩定,幾乎唾手可得。我甚至想,VR、AR、MR、XR……林林總總的視覺工具假如最後結合成隱形眼鏡,連腦機接口都不必,人們戴上隱形眼鏡,便瞬間看到元宇宙,旁邊的人不曉得他是在神遊他界,還是在此界?就像我們在路上見到有人喃喃自語,其實他戴著藍芽耳機在講電話一樣。
你期待移民元宇宙嗎?在那裡自己決定性別、年齡、種族、膚色,用數碼的方式存在,你的人間肉身衰頹毀壞,元宇宙中的你永生不滅。我的幾位Facebook友人已經往生了,有的是我的師長,他的頁面還保留著,我不忍刪除,像是他還活在Facebook裡。Facebook有運營元宇宙的籌碼,因為我們既是使用者,又是數碼文本的製造提供者。冷戰時期的監視者“老大哥”投胎轉世成製定互聯網空間規範的大手。元宇宙需要留意的是:主宰真的是你嗎?
這讓我想起《莊子.齊物論》裡,莊周夢蝶的故事:
昔者莊周夢爲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爲胡蝶與?胡蝶之夢爲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莊周在元宇宙中化身為蝴蝶,飄搖飛舞,覺得很開心得意,不曉得自己是莊周。不久,他斷網了,回到現實世界,原來,自己是莊周呀!蝴蝶是莊周在元宇宙的形態。可是,這個現實世界,會不會是蝴蝶的元宇宙?莊周和蝴蝶,一定是有區別的,(需要區別嗎?不區別會怎樣?區別了又怎樣?)認認真真想著這問題的人,說:這就是萬物的變化、物質的轉化、人類想利用科技主宰和掌控進化啊!
2022年1月15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
衣若芬主講《東坡生日: 壽蘇會的興起與東亞仿行》
每次講蘇東坡的故事,從他到底是1036年生還是1037年生,到他在常州臨終前的遺言,東坡在我的講堂裡活了一次,又死了一次。
年年有人為蘇東坡慶生,2022年,985歲,生日快樂!
#壽蘇會
2022/01/01
跟AI學寫詩
跟AI(人工智能)學寫詩?是的,你沒看錯。
新年伊始,你的願望和計畫是什麼呢?2022年,我期許自己繼續學習,終身學習,尤其是補充對於科技和文明關係的知識。上過“企業中高階經理人AI培訓班”的網路課程,取得證書之後,讓我更認識人工智能的趨勢和影響。
2020年,我應台灣東華大學邀請演講,談了AI生成詩,舉了我用“文圖學”的英文名稱“Text and Image Studies”製成文字雲(word cloud)讓人工智能“少女小冰”看圖作詩的例子,讓線上和現場的觀眾投選,認為少女小冰生成的三首“詩”,是否就是“詩”呢?投選的結果,半數贊成;28%反對;22%表示不知道。
這和圖靈測試(Turing test)不同。圖靈測試算是盲測,也就是判斷者只就AI生成的結果決定是“人類智能”還是“人工智能”。我的詢問,是已經知道評判的對象是人工智能生成物,再來決定是否合乎“詩”的條件,關鍵在於“什麼是詩?”一位中文系的女同學說:從文法和句式看來,少女小冰生成的文字符合詩的要素,也能讓我們感受到其中含有的人類情感,所以是“詩”。一位資訊工程系的男同學上傳了三張照片到少女小冰的網站,發現文字的內容重複單調,認為設計有局限,稱不上“詩”。
我持續思索人工智能生成詩的問題,寫成論文,在2021年的“南京論壇”發表。觀眾大多是中文系的學者,對這樣的話題感到新穎有趣,我被點評老師形容像金庸小說裡的黃蓉和(滅絕)師太,以虛指虛,高竿高明。我想,大家對於AI生成物,包括音樂和繪畫等等的態度,除了探討藝術的定義(算不算是“詩”?)、科技威脅(人類藝術家還有活路嗎?),以及創作倫理(剽竊AI生成物充當自己的作品)之外,還可以有人機合作的豐富可能性,比如2019年少女小冰和200位作者合作出版詩集《花是綠水的沉默》、2020年AI和科幻作家共同寫作《共生紀》。
對於一般人,AI生成文字的步驟,教我們明白文學創作的過程,神奇的靈感即使不存在,也可以用圖像或想像來寫作。五世紀的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早已經歸納作詩的原理:“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應物”、“感物”是藝術創造的起心動念,AI沒有人的心念,憑藉的是大數據和圖像辨識,從參與少女小冰的研發團隊的台灣大學林守德教授剖析得知,AI原來是這樣生成詩:
1.圖像輸入→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處理
2.圖像辨識→預處理圖片關鍵字→物象+形容→前後遞迴 (recursive
generation),正向與反向生成模型→造句
3.N-gram 語言模型,詞頻
4.連續句:將上一句的資訊轉化成編碼,傳給下一句
從研究人類大腦的運作應用開發人工智能,其實也可以反向操作於我們的寫作。姑且不細講專有名詞,如果你有興趣練習寫詩,步驟是:
1.
首先拿一張你“有話想說”的圖像,或是想像某個場景畫面。
2.
想適合這圖像的字詞,最簡單的是形容詞加圖像裡的物象。然後找反義詞,組合成前後對照的句子。
3.
上傳你的句子到網路上,檢查是否通順合乎語法,或是模仿既有的相近句子,加以修改。
4.
用同一圖像或另一畫面重複前面三階段,形成第二句。將兩個句子並列閱讀,想想有沒有意義和音韻(如果寫歌詞)的邏輯關係。
寫舊體詩絕句的話,四句就行了。這種刻板的方式可能會令一些創作者反感不屑,我也不是這樣寫作的,不過,經常被詢問如何寫作,一言難盡,不如給個模板套路。這個模板套路未必磨練得出精妙的詩句,至少讓作詩沒那麼玄乎。有機會讓我教寫作課的話,或許可以和學生們玩一玩。
要不要把“寫詩”當成你的新年新氣象?我總結跟AI學寫詩,順手拿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