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9

学校的油菜花开了 The rapeseed flowers at school are blooming

 

肖玉双提供

闲嗑嚼着怪味胡豆,呷一口竹叶青茶。小双滑动手机屏幕的影像,说:“学校的油菜花开了。”

“我瞧瞧。”我趋身凑上前,她把手机伸到我下巴。

延展的画面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处各有一株树干,框出中央的焦点人物:前后两个人物,黑色羽绒服,深蓝牛仔裤,白球鞋,斜挎白布包的马尾女孩;后面那位个子娇小,白色帽T,浅色牛仔裤,手里拎着长柄雨伞,应该也是个女孩。她们在茂盛的鲜黄油菜花田梗里趑趄趔趔,又好似漫游春光,一派悠然。竹木结构的双层凉亭,我前天从图书馆二楼窗口俯瞰过。

我说:“屈老师指给我看了池塘,那个角度只看到一小块油菜花田,没想到这么一大片呀!”

应邀到四川美术学院为硕博士研究生的“艺术语言学“课程和“读写实验(第三季)—走进宋代书画世界”工作坊谈两场宋代书画文图学。第二讲主题是东亚潇湘八景诗画,听众多数有创作经验,探讨“山水”和“风景”、中西风景艺术观,特别有见解。

中间休息时间,屈波教授引我到窗前,底下两方映照天光的水塘浮现周围的树影。他说秋冬荷花枯谢了,被学校的农工清理干净,同学们跳进泥浆里徒手抓鱼,挖旁边田地的红薯,当场烤着吃!

我说两位来接机的同学让我看过那些浑身泥泞,不亦乐乎的景象照片,多么趣味盎然的校园生活!

重庆黄桷坪校区之外,新建的沙坪坝校区保留了部分原先住在这里的居民,他们维护田园,保持自然景观,成为学校的农工。“沙坪坝”,这个我几乎唯一知道的重庆地名,从小听长辈提过无数次。1997年为了抢看三峡大坝工程进行中即将没入水中的地貌和历史古迹,我在重庆登船,可惜无缘一探。

如今,就在沙坪坝的土地上,四川美术学院的校园中,依依绿柳,李花纤白,水塘之间的石桥板还寄附着青苔。淡淡三月,我想,同学们听了我的“纸上谈兵”,最好还徜徉校园,用笔墨、用镜头、用文字,留住今年的春情。

“是的。”小双介绍“读写实验”工作坊不只有学术讲座,还有临摹前人作品、个人创作、写作艺术评论和研究论文。上次(第二季)的活动结束后,举行成果展,展品包括藏书票设计,没有艺术训练根底的同学也学习木刻和印刷版画,真令我跃跃欲试!

不出校园,就有能够四季写生的素材。校外街道一路到罗中立美术馆,布满色彩缤纷的涂鸦和马赛克拼贴。校区两侧的热闹商城,也是学生分享创意的展示空间,方圆15分钟范围,浸润在浓郁的艺术气氛。不知道哪些艺术院校像这里,将“势力”扩张得如此理所当然,有美共赏。

焦兴涛教授发起的“羊磴艺术合作社”项目、王天祥教授的“行走的教育”理念,和屈波教授主编的《共在共情共生》《在地在线在场》《吾老吾幼吾生》在在显示实践“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的意义。偏远的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羊磴镇,平凡的木工用专业匠人的手艺,打造出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自觉。翻阅那些“乐在其中”的文字纪录和图像,我深深感受“无目的”的简单纯粹。

可能,我们太被求取成功的路径规范了,驯化成由外界的标准肯定自我的生存状态。

学校种油菜,是为了欣赏花?还是榨菜油?

可能,没有为了什么。

就是淡淡的三月天,一如过往。

油菜开花。我适巧路过。

 

2025329,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善若水“专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