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文图学课怎么进行? 我的PBL教学法
#AIGC
#文图学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寄自新加坡的未來回憶與幻想 https://lofen.net
AIGC文图学课怎么进行? 我的PBL教学法
#AIGC
#文图学
2024年,天堂应该很满吧?就我认识和知道的学术界、文化界、演艺界去世的人,就有:齐邦媛,聂华苓,痖弦,方瑜,何传馨,叶嘉莹,乐蘅军,琼瑶, 郑佩佩,刘家昌,中山美穗…。
其中,齐邦媛和叶嘉莹两位百岁高寿,经常被尊称为“先生”。痖弦还敬重叶嘉莹合于儒家“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品格,形容她是“穿裙子的士”。在我看来,齐邦媛为争取黄春明等台湾文学作家的作品进入语文教科书,奔走协商,功成身退,也一样具有知识分子的高尚节操,如同《论语》中,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她们经历过战乱生离死别,看尽世事沧桑的坚毅眼神,是我接触过的女性长辈中,特别难以忘怀的印象。
叶嘉莹老师去世时,我看媒体都尊称她为“先生”,她的灵堂条幅也写着“沉痛悼念叶嘉莹先生”,还有人说她是“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想起在网路上十多年前就有不知名的人士为我写了《衣若芬先生介绍》,引发跟帖的人说:以为衣若芬是男士,不然,怎么会称“先生”?叫“先生”会混淆视听呀!
我把《衣若芬先生介绍》的截图发在社群媒体平台,请教大家现在对女性知识分子被称“先生”的看法,没想到掀起骂战波澜!
有人贴了一张某先生在网上约嫖妓被骗的居民小区红布条照片,表示:“先生”哪里是尊称?男的就是先生。
有人说(我直接引述):你这张图说明不了任何东西,因为这张图意思是“‘先生’会做不道德事,难道您衣老师也愿意做坏事?”,这点小心思都看得出来。所以我的回复则是,先生无关好坏,只是一个称谓,无法从这一点来说服别人女性学者不能被称作先生。你懂了吗?
有人说:“女先生”不是一般男人的“先生”,要德高望重。
有人说:叫女教师先生总比叫“小姐”好。
有人说:方言和日语说的“先生”都是指老师,不分性别的。
他们彼此论辩,还有人说:你们一家都是“先生”!
“先生”竟然变成讽刺损人的话了!
听说近年女权/女拳意识高涨,对性别议题特别敏感,人们认为“先生”就是英语mister,专指男性。拿男性的词“先生”来称呼女性,或是“女先生”,是拔高男性的地位,像男性一般高成就的女性才能够配得上“先生”的尊贵感,反而是对女性的贬抑。
究竟是否合适称齐邦媛、叶嘉莹“先生”呢?来做一点调研吧。
“先生”最初的意思很单纯,就是“先出生”。《诗经》《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意思是:怀胎足月,第一胎生产很顺利。《论语》:“有酒食,先生馔。”
“先生”指长辈。传为汉代韩婴作的《韩诗外传》里有隐士“东郭先生”,“先生”是人称代名词。刘向《列女传》楚于陵的妻子对丈夫说:“乱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先生”是夫婿。
年长、丈夫、有学问(老师)、有技能(医生、道士)的人都是“先生”。由于古代男女教育不均衡,“先生”几乎都是男性,但是也有杰出的女性被称为“先生”,比如唐代的宋若昭。
宋若昭是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的后代,学养丰赡。她曾经注解姐姐宋若莘的《女论语》,在宫廷当老师。《旧唐书》《后妃传》记载:她“历宪、穆、敬三朝,皆呼先生,后妃与诸王主率以师礼见。”可见男女教师都能称“先生”。
陈梦雷《医术名流列传》从《幼幼全书》转述:明代程相的妻子方氏也懂儿科医术,人称“女先生”。“女先生”其实是为了和她的丈夫“男先生”区隔。就像顺应西方的性别指涉,“他”之外,造出新的汉字“她”,刻意要说某女老师是“女先生”,把本来通用的“先生”给男性专属了。
坚持反对称齐邦媛、叶嘉莹为“先生”,甚至认为推崇她们的贡献是溢美的人,是否深思熟虑?而我,叫我“先生”无妨啦!互联网上有不少我的照片,你看不出来吗?
2024年12月2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善若水专栏
7月19日是文图学的生日。从2014年提出“文图学”(Text
and Image Studies)的名称和观点,到2024年,正好十年。
2014年7月19-20日,我邀请了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的15位学者,举行“学与思国际汉学研讨会”。“学与思”的意思,来自《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希望通过这15位学者的学术成长历程,对有意从事学术研究的年轻一代,起到效法和鼓励的作用。
研讨会之前,我请修读我“学术研究方法”课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认领”15位学者,先行研读他们的著作,掌握他们的研究思路和概要特色。研讨会期间,掌握时间进行面对面口述采访,听取“学者是怎样炼成的”故事,其后将采访文稿汇整成《学术金针度与人》一书,由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在2015年出版。
“学与思国际汉学研讨会”中,学者提出个人的学术主张和见解。我作为统筹主办人,忝陪末座,也趁此机会反省1995年取得博士学位以来的学术研究进展。回忆写作硕士论文《郑板桥题画文学研究》和博士论文《苏轼题画文学研究》,乃至于之后任职中央研究院,我的论著往往因为跨界文学、历史、艺术史、美学、文艺心理学、社会学、文献学等等学科,而在接受刊物审查以及职务升等的过程中遭到质疑和阻碍。尽管学术界一直鼓励学科整合,我真正实践的时候,又被要求“选边站”。为此,我在我的书《观看叙述审美--唐宋题画文学论集》的后记中,写了一篇《蝙蝠之歌》,深感非鼠非鸟的蝙蝠,虽然自成一格,还是无法得到认定。我们需要一个可以含括文本图像研究的语词,为“混血儿”得到合适的身份证。于是,我提出了“文图学”的名称,在“学与思国际汉学研讨会”上,发表《“文图学”的建构之路》。
会后,前往晚宴的巴士上,坐在我旁边的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张伯伟教授特别赞同我“文图学”的说法,认为别开生面,而且可以研究的范围非常广,值得提倡。我也回应道:正在关注新加坡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报纸广告,觉得以往的“诗画关系”、“文学与美术”的概念无法适用于商业设计和传播媒体,“文图学”宽泛和不拘于艺术价值的文本态度,正能够补充分析,诠释这一类型文化生产的内在与外缘意义。
听到支持的声音,增强了我的勇气,“试水温”的第一站,就在两个多月后。9月25日,第一场以“文图学”为名称的专题演讲,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发表,讲题是《1920-30年代虎标永安堂药品在东亚的报纸广告─“文图学”研究举隅》。
我原本想研究现代文学,由于1980年代台湾政治环境的限制,无法阅读大陆作家的作品,当时的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叶庆炳老师劝我沉潜古典,因此研究论著围绕着唐代到清代的文学艺术。其实,从1990年开始任教大学以来,随着解除戒严,我教授的课程除了古典文学,还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台湾乡土文学、大陆寻根文学等等。因此,在中国人民大学谈广告文图学时,许多听众表示以为我只专注于传统,没想到文图学贯串古今!
2006年我应邀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书,隔年即应邀在新加坡最大的华文报纸《联合早报》撰写专栏。我希望用生活化的语言文字,表达我对艺术文化的观察和感悟,写出既有智识内涵又富亲和力,我后来称为“轻学术”的文章。从每个月供稿一篇,到供稿两篇,累积了相当的篇幅,我将其中亚洲文化行旅的部分集结,在2014年出版散文集《感观东亚》(台北二鱼出版社),不知不觉,文图学已经渗透进我的非虚构创作。
2015年是新加坡建国50周年,我出版散文集《北纬一度新加坡》(台北尔雅出版社),纪念自己寓居新加坡的岁月。同年我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台湾大学分别合作,主办了两场国际学术研讨会。12月19日,第一场以“文图学”为题目的公开工作坊,于马来亚大学展开,主讲“文图学研究的方法与示例”,上午谈概念与方法,下午谈研究个案。
研究广告文图学的论文集《南洋风华:艺文.广告.跨界新加坡》由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出版,本书荣获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奖助,并获选《联合早报》2016年好书。
累积了文图学的研究成果,希望和新生代学者分享,2017年1月,我开设研究所课程“文图学与东亚文化交流”。过去谈东亚文化交流偏向政治、外交、历史和文学,所谓的“东亚”集中于中国、日本、韩国,也就是东北亚。我在《感观东亚》一书里,将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都包括在东亚的范围,扩大了主要谈儒家文明、汉字书写的视野,文图学的丰富材料让我们更能从多方面感知东亚。
2017年2月24、27、28日,我应邀于香港城市大学主讲三场文图学。中国文化中心的听众不少是社会人士,大家对文图学的兴趣使我明白文图学不仅属于学术界,公众也能受益。如何走出校园,将美感意识和乐趣推广普及?我萌生成立民间社团的念头。当年12月18日,就在我成功主办第一场以“文图学”为论题的“文图学.文化交流:台湾与东亚的多元对话”国际学术论坛结束后3天,我创立的“文图学会”(Text and Image Studies Society)经新加坡政府核准成立,我担任荣誉主席。“文图学.文化交流:台湾与东亚的多元对话”国际学术论坛的精华论文,收入我主编的《东张西望:文图学与亚洲视界》书中,2019年由八方文化创作室出版。
经营文图学会,首先是带公众直观接近文物艺术品,深入浅出地介绍意蕴内涵。2018年1月26日,文图学会主办第一场活动—“观画夜游”,在曾经是市政府和高等法院的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进行夜间导览,历史建筑和展品互相衬托的氛围触动了大家。许多人都是第一次进入美术馆,他们告诉我:
“我以为美术馆是盖给外国观光客逛的。”
“没想到本国人不用花钱!”
“没想到我竟然听得懂大学老师讲的艺术!”
一位大哥说我将“美”带到新加坡,说我传播了“美的福音”!我回答:“美属于每一个人,让我们张开欣赏美的眼睛过生活。”
文图学强调“观看”,2018年2月10日,我们在新加坡城市书房举行文图学会正式公布运营的仪式,我主讲《尚衣流:张开文图学的眼睛过生活》,谈服饰文图学,将学术理论融入日常生活。4–7月,我应邀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与艾朗诺(Ronald Egan)教授合作讲授文图学课程。这是我第一次全英语授课,测试文图学概念在华语圈之外的接受情形,效果相当显著。
除了在新加坡导览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艺廊、艺术品修护工作室,文图学会还将地点拓展到海外,2019年3月,导览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嘉义故宫南院。同月我赴上海举行两场新书分享会,介绍我书法文图学的作品《书艺东坡》(上海古籍出版社)。这本令读者耳目一新的专著获得广泛的推荐,入选2021年中华书局伯鸿书香奖精选50本东坡主题专著之一。
2020年全球爆发新冠疫情,1月23日我导览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演讲《陪你看懂陈之初香雪庄旧藏任伯年<八仙图>》之后,文图学会的实体活动暂停,改为线上进行。为了协助减轻大家的焦虑郁闷心情,我们和艺术治疗团体合作,举办艺术创作自我成长工作坊。文图学会的成员拍摄视频节目播出,8月8日以直播形式和大家一起加油,提前一天庆祝新加坡国庆。
继为研究所开设“文图学与东亚文化交流”课程之后,2021年我为本科生开设基础的“文图学”,以及延续“文学经典与图像艺术” 课程,出版《春光秋波:看见文图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云影天光:潇湘山水之画意与诗情》新修订简体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四方云集:台.港.中.新的绘本漫画文图学》(中大出版社,远流文化,2021年)、《畅叙幽情:文图学诗画四重奏》(杭州西泠印社,2022年)为辅助教材。文图学获选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旗舰课程,我应邀进摄影棚拍摄介绍视频。
尽管疫情持续蔓延,文图学会随机应变,将活动转移到线上。2021年1月起,举行每个月一次的《文图学.月新知》线上分享会,邀请主讲文图学的书籍和研究成果,至今2024年仍然热烈,2025年的活动也基本规划完成。感谢所有无偿为文图学会主讲的学者们!知识无价,情谊长存。
掌握了熟练的线上会议技能,2021年6月25-26日,主办“2021台湾东亚的文本.图像.视听文化”线上国际论坛,两天共有四场主题演讲,63篇论文发表。主编研讨会论文精选集《五声十色:文图学视听进行式》(文图学会出版,2022年)。
2022年是文图学会活跃丰收的一年,线上活动持续扩大,出版了两本论文集。开始出刊每年两期的《文图学报》。6月17日,主办“绘本大观园”工作坊,我主讲《认识文图学,从绘本认识你自己》,从无声的绘本深入心灵底层。6月18日- 19日,主办“2022年文图学与东亚文化交流”线上国际学术论坛。两天共有四场主题演讲,73篇论文发表。主编研讨会论文精选集《大有万象:文图学古往今来》(文图学会出版,2022年)。 经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资助,7月15日起,主办为期两周的“文图学节”,邀请专家和作者谈绘本阅读、研究和创作。8月9日,我导览“诗魔洛夫诗书影像展”。主持及主讲《转译和变形:陈志锐,周德成,洛夫的诗书画艺》对谈会,是为疫情结束后文图学会第一次实体现场活动。为推介两本论文集,我们别出心裁,用汉服秀的表演形式,在 12月4日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举行“声色万象:文图学2022年新书秀”,引起媒体关注报道。平均年龄23岁的青年团员,表现精彩耀眼,可圈可点。
2023年的活动重心是艺文导览、学术研讨会和书展、工作坊。2月、3月和6月,我分别导览了唐代沉船文物、宗教身心灵和百年南洋美术。7月14日协办“第十三届国际青年学者人文与文化学术会议”,参与的单位有韩国外国语大学、台湾中兴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整个9月,应友谊书斋邀请,在书店举办我的个人书展,总共展出我撰写和主编的32本书,其中几本市上绝版的作品被抢购一空。此外,亮点书籍还有数本获选《联合早报》年度好书的书籍,例如:《陪你去看苏东坡》(台北有鹿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星洲创意:文本.传媒.图像新加坡》(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倍万自爱:学着苏东坡爱自己,享受快意人生》(台北有鹿出版社,简体版《自爱自在:苏东坡的生活哲学》,北京天地出版社)。配合书展,我们举办了三场“打开文图学”工作坊。11月20日,文图学会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主办“看见未来:文图学新声分享会”,由青年学者谈文图学研究成果,我介绍了埃及艺术家Sofia Elkhouly的韩语和阿拉伯语书法。12月21日,我获选为新任文图学会会长。
担任文图学会会长,我首先和新任执行委员们商讨,修改学会章程,主要是招募终身会员和会费折扣的学生会员,储备活动基金,以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知识共享服务。随着文图学的接受广泛,在我应邀于2024年5月赴河南大学讲授三场文图学结束之日,5月28日,同好们自发于开封成立“文图学同馨会”。文图学会主办和协办了3场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是:6月5日于台北大学的“源头活水:文图学·生命教育·经典新视界”青年学者国际学术研讨会。8月8日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第十四届国际青年学者人文与文化学术会议:人类/人工智能:文学、文图学与文化创生”。11月2-3日于台湾师范大学的“2024前瞻中文研究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
2024年,文图学发展的第十年,我既在“苏轼圈”,出版《第一次遇见苏东坡》(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展畅销书);也走出“苏轼圈”,开设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AIGC文图学”课程,出版《AIGC文图学:人类3.0时代的生产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课堂上和同学们现场即时实验体会AIGC的强大和不足,反思人类文明的蓬勃和空虚。从2019年起,文图学课程的最后小组作业,是集思广益,合作完成一部3到5分钟的微电影,即使疫情期间也不中断。我想到法国戛纳电影节有"金棕榈奖";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有“金狮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有“金熊奖”;中国大陆有电影“金鸡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新加坡呢?要不要来个“金鱼尾狮奖”?我们的作品虽然青涩,创意新鲜不亚于大咖。 金鱼尾狮奖每年两届,今年是第9届,是首次结合AIGC工具制作。12月15日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放映部分作品,举行“AIGC文图学:新书&金鱼尾狮奖人工智能微电影展”。这也是金鱼尾狮奖首次走出校园,面向公众。欢迎一起来欣赏00后的新生代对生活、对爱情、对真相、对生命、对宗教的思考结晶;作者将在现场和分享制作心得。
有读者评论《书艺东坡》时,问了“文图学想要什么?提供了什么?”,文图学十年的进展可以回答:文图学和文图学会都不是“要什么”,只是拓广学术新视界,为社会提供艺文知识服务,扫除美盲,共度平和生活。欢迎所有同好加入文图学会,齐力开创未来更多更长远的十年!
AI寫詩能看嗎?
為什麼寫詩的AI取女性的名字?
AI寫詩和人類有什麼不一樣?
林黛玉怎樣教香菱寫詩?
我寫《AIGC文圖學:人類3.0時代的生產力》的故事
文图学会活动精彩回顾
声色万象:文图学2022新书秀
AI推送给我的回忆
#文图学
#文图学会
#汉服
【文图学的10年(2014-2024)】
1.文图学的起源与发展:
- 2014年提出“文图学”概念,涵盖文本与图像的跨学科研究。
2.重要活动与成果:
- 2017年创立文图学会,旨在推广文图学知识服务与文化交流。
- 举办线下及线上导览、讲座、论坛等活动,并出版相关研究书籍与论文集。
3.文图学的实践与应用:
- 从古代到现代,从传统到新兴媒体,文图学跨越时间和地域,形成贯通古今的学术视角。
- 涉及现代广告、绘本、书法与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广泛应用于艺术和教育领域。
4.新时代的突破:
- 开设“AIGC文图学”课程,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引入文图学研究与实践。
- 通过微电影项目和金鱼尾狮奖推广AIGC与文图学的结合。
5.未来愿景:
- 通过文图学扩大艺文知识服务,培养公众审美素养。
- 提倡跨学科融合,共创未来学术与文化的新方向。
1.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ext and Image Studies:
- The term "Text and Image Studies" was proposed in 2014 to encompas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ombining texts and images.
2. Major Activities and Achievements:
- Founded the Text and Image Studies Society in 2017 to promote knowledge sharing and cultural exchange.
- Hosted offline and online tours, lectures, and forums, while publishing related research books and collections.
3.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Text and Image Studies:
- Bridging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from traditional arts to emerging media, Text and Image Studies offers a comprehensive academic perspective.
- Includes diverse forms like modern advertising, illustrated books, calligraphy, and microfilms, extensively applied in arts and education.
4. Breakthroughs in the New Era:
- Introduced "AIGC Text and Image Studies" courses, incorporating AI-generated content into research and practice.
- Promoted the integration of AIGC and Text and Image Studies through microfilm projects and the Golden Merlion Awards.
5. Vision for the Future:
- Expanding aesthetic literacy and artistic knowledge for the public through Text and Image Studies.
- Advocating for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o create new directions in academic and cultural fields.
#文图学
#文圖學
#AI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