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0

2020/12/29

張荔英的故國心影

2020/12/28

衣若芬的2020年-Lofen's 2020


您好!我是衣若芬。

2020年,你過得如何呢?

2019年我在日本跨年,有些受寒,戴上了口罩。沒想到,一個多月之後,我為買不到體溫計和可替換的口罩緊張焦慮。2020123日,武漢因新冠病病毒疫情封城,我完成了第一場,也沒想到是今年最後一場的公開線下博物館導覽和演講。那天是農曆大年二十九,台灣稱為"小年夜",市場已經出現比往年瘋狂採購食物和衛生紙的人潮,一些空空的貨架,讓我感到避難的氛圍。

我從1990年開始在大學教書,今年剛好30年。

我教過課的大學有:台灣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世新大學、台北教育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美國史丹佛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教過的課,大致有:大學國文(古典文學選讀、現代文學選讀)、中國文學史、歐(陽脩)()文、散文選、歷代小說選、台灣文學、文學與電影、文學與文化、宋代文學專題、讀書指導、專家詩、元明清文學、唐詩、古典小說、中國古典文學專題、文學經典與圖像藝術、華文文學與文化、學術研究方法、文圖學、蘇軾文學與藝術、文圖學與東亞文化交流。

從粉筆到白板筆。從印講義到做PPT。從拿麥克風到錄影片。今年有現場錄影,也有直播上課。

47日到61日新加坡政府採取「阻斷措施」(Circuit Breaker),一些商店不得營業,買不到糕點,沒能剪頭髮,健身房、游泳池全部關閉…。到628日,我才結束77天宅在家的生活,第一次出門。這期間,我開始網路買菜,認真準備一日三餐。我收到今年第一張的耶誕卡,在四月。

4月在台北出版的《陪你去看蘇東坡》大受歡迎,一個人工語音的"陪你去看蘇東坡"偽視頻讓我無法"打假",於是親自做起真節目。6月,我製作podcast播客節目"有此衣說",和youtube影片。7月設置了自己的專屬網站。

今年下半年,我的公開演講全部移到網上,有線上+線下+預錄影片,飛躍式提升個人技能。《陪你去看蘇東坡》已經8刷,榮登博客來網路書店年度華文創作第11名。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我新修訂的《雲影天光:瀟湘山水之畫意與詩情》;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我的第一本文圖學專書《春光秋波:看見文圖學》,標誌著我創發的"文圖學"更完整地正式向讀者介紹理論架構、進行步驟,以及應用場景。

新冠病毒疫情,讓我在《聯合早報》的專欄文章趨向於思考人和機器、科技的關係。我對東華大學的師生演講人工智能寫作,覺察自己如何繼續生存。2020年,我學會了"/即時"─愛要及時,行動要即時,邊做邊學,學以致用。2020年,你學會了什麼呢?歡迎分享。

2021年,我還要繼續戴著口罩講課嗎?計畫伴著變化,隨時調整啊。如果病毒是老天給予人類的考驗,身體上、心靈上,我願所有聽見我的聲音,或看見我的影片的朋友們振作精神,讓你的熱情加上勇氣,順著努力的方向,發揮能量,活出自己人生的意義。

我是衣若芬,2021,和你一起撥雲見日創新機!


2020/12/25

阿里不是郎

2020/12/23

共和春炸醬麵

2020/12/19

《鬼滅之刃》哭濕口罩

 

《鬼滅之刃》融會日本傳統繪畫(衣若芬製圖)

"哭濕口罩!"2020年的新生語詞,你來不及拿出手帕紙巾,讓淚水直接流落面頰。。

去年在大阪跨年,NHK紅白歌唱大賽裡,LiSA唱的《紅蓮華》"一聽入魂",像是魔音傳腦,旋律繞耳,記住了《鬼滅之刃》。

吾峠呼世晴的漫畫《鬼滅之刃》(意思是消滅鬼的刀)敘述少年炭治郎全家被鬼殺死,妹妹禰豆子變成了鬼,炭治郎發現妹妹仍存有人的意識,不會像鬼靠吃人肉、喝人血來維持能量,於是一心想幫助妹妹轉回真人。炭治郎拜師鍛練,加入"鬼殺隊",和隊友共同擊敗各種各樣的鬼,聽見鬼生前的經歷,明白了身而為人的道理,以及生死的觀念,這個十足坎貝爾(Joseph Campbell"英雄之旅"的套路,結局自然是願望實現,大獲成功。

漫畫一共205話,23卷,從2016215日至2020518日在《週刊少年Jump》連載。隨後漫畫的1-6(60)改編成26集電視動畫,於20194月至9月播放。《鬼滅之刃》的動畫在網路觀影串流平台上架,受疫情限制,人們居家上網,逆襲助推,持續火熱。沒有看過漫畫的觀眾,好奇動畫27集和之後的劇情的發展;已經被"圈粉"的讀者,關心大銀幕如何用更宏偉的製作展現內容?

果然,描繪漫畫7-8卷的《鬼滅之刃劇場版 無限列車篇》,1016日上映,神速地衝上號稱超高等級的"現象級"(phenomenal)作品,截至1213日為止,日本的票房超過302億日圓,僅次於宮崎駿的《神隱少女》(千と千尋の神隠し)(316.8),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台灣、香港等長期受日本動漫影響的地區,票房也大放異彩!

《鬼滅之刃》的叫座,示範了IP產業的運作成熟。漫畫已經完結,受眾的"癢點"不在於故事的終局,而是它如何被再創製?如果只停留在故事,前有《七龍珠》、《火影忍者》、《航海王》之類,不乏結合熱血格鬥、青春成長、復仇雪恨等等主題的作品;符合《週刊少年Jump》強調團結友情、努力突破難關精神的構想也不足為奇。疫情的"天時",消滅""(病毒)的集體心理,以及認為"人雖然壽命有限,卻正是因此而美好""做惡的鬼,即使永生,也如同在地獄"的價值觀,恰恰擊中了受眾的神經。

時間設定在一百年前,所謂和洋融會的"大正浪漫"時期,出生於那個時期的人們,如今大多凋零,我們難再聽見親訴身世見聞。漫畫塑造了奇幻的想像記憶,每個角色都在斷斷續續回顧自己的過去。列車,做為新的交通工具,承載著夢想,急駛向遠方的未來,而未來目的地,是"夢限"(むげん,日語發音如同"無限")。無限給予人希望;無限也讓人不安。在漫畫裡有如電影《屍速列車》的情節,到了外崎春雄和製作公司Ufotable手裡,真正發揮了影音超越黑白漫畫的強項。

漫畫用畫格分鏡,對話和場景描述帶動敘事。動畫因色彩鮮明,使得角色人物的特徵更為突顯,炭治郎的多角形眼睛、禰豆子"爆血"的紅色渲染、杏壽郎的多層次金紅頭髮,性格因外觀而張揚。電影則濃縮劇情,用視聽節奏掌握觀眾的情緒。杏壽郎和猗窩座的強強搏擊,高潮迭起,炭治郎看得目瞪口呆。間歇停頓時,他望著杏壽郎挺立的背影,覺不出勝負,留給我們絲絲懸念。最後,我們把不甘心失敗的憤怨,透過炭治郎的咒罵宣泄;從杏壽郎看見母親的臨終微笑,得到心靈的撫慰。

最讓我驚喜的,是動畫流暢地把葛飾北齋的浮世繪《神奈川沖浪裏》、森雄山的《波紋集》立體展現。像是用新科技致敬繪畫傳統,要知道葛飾北齋的《北齋漫畫》正是第一部用"漫畫"做為書名的作品集啊!

這是人類!世代心心相連,追求表達"物與我共存"的藝術。多麼有幸,防疫將近一年,能夠安穩坐在電影院裡,觀賞這精心打磨的精品─剎那間,我哭濕了口罩。

 

20201219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


2020/12/17

2020/12/10

衣若芬:說錦瑟


"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李商隱的〈錦瑟〉詩,迷離,綺麗~

#有此衣說
#同安堂

2020/12/05

衣若芬2020年台灣東華大學演講預告


我在東華大學的演講,開放部分線上,請先報名。 12月16日,下午2:00-4:00 一首人工智能詩的完成─認識文圖學 報名:https://forms.gle/7qrg6R7C8oStwqA69 12月17日,上午10:00-12:00 不到瀟湘豈有詩─文圖學視角的八景山水文化 報名:https://forms.gle/jZShvJWCxNvsbkYK8 2020年12月11日23:00截止 #聽衣若芬說 #致敬楊牧老師

人氣.互動

 


线上学习最大的优点是同学们能跟着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让同学们能在较轻松的情况下学习。其次,暂停和重播影片的功能非常有助于同学们笔记质量的提升。最后,线上学习只需电子设备和网络就可以进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时间成本。

我喜欢的原因是因不需要花时间在行车路上,因为我并没有住校。再来,也能依照我個人的时间安排去观看老师的文本讲解。

时间上比较自由,并且能够轻易地回顾自己所学过的东西,但也十分怀念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上课的时光。

由于是录音,就没有那种拘束感,让我比较容易专注把录音听完。

我喜欢线上学习的原因有:我可以按照自己速度来看视频(需要写下笔记的时候可以暂停视频,不会错过想要记下来的内容)、视频可以随时回放,若是有听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再看、可以安排自己看视频的时间。不喜欢的原因:教学互动不够。

新冠病毒的魔掌,將我們的2020年課程從實體推向雲端。課程結束前,徵求學生對於線上學習的體驗意見,得到了這些回覆。統計的結果:同學們66.7%喜歡;26.1%不喜歡;14.5%選擇"其他"。選擇"其他"的同學表示,線上課程是當前不得已的做法,無法拒絕,但是缺乏互動,稍嫌勉強。

友人在網路上""出了我1990年在台灣大學化學工程系講授"國文"的課表,驚覺我執教已經三十年。是啊!短期講學不算,我教過整學期課的大學有:台灣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世新大學、台北教育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美國史丹佛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從粉筆到白板筆。從印講義到做PPT。從拿麥克風到錄製影片。三十年,堅持的,不只是傳授知識,還有教學的互動。

線上課程有兩種:直播和預錄。今年為因應學生人數和上課時間,兩種我都親身實踐了。和面對面講課最大的差異,是直播課要注意突發狀況─網路不穩、聲音不通、分享畫面看不到、無法切換PPT和視頻、學生沒反應…。預錄課要注意音量、語速、時長、重點提示…。也就是說,要學著做主播和製作人。

我現在的學生,都是"互聯網原住民",對於使用網路和觀看視頻做為學習工具毫無隔閡。尤其我把課程影片上傳到YouTube,便於隨時隨地自行調整播放速度和段落,是受到歡迎的原因。可以"自控",為什麼還渴望"互動"?要"互動"什麼呢?

我想,如同我之前的文章〈定製我的機器人〉(2020829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裡說的,我們已經進入人類的3.0時代,我們的聯繫網絡要處理的是人與AI人工智能(包括互聯網、虛擬世界)的關係。然而,先前2.0時代的人與機器"人機關係"1.0時代的"人際"關係並未斷絕。甚至,我們希望維持1.0時代,身而為人的特質。

網課也可以互動的,線上投選、發言、搶答、玩遊戲,都在互動。經由這些互動,維護專注、表達意見、提高興趣、振作精神。我設計的每星期學習單,督促學生務必在期限內觀看課程影片,歸納吸收、引伸思考問題,而後在下一週的課程內容裡答疑或指點方向,這也是互動。即使稍有時間間隔,沈澱、反思和淬鍊過後,問題被深入淺出地解釋,或許比在教室馬上回應還理路清晰。

所以,"教學互動不夠"的看法,不單單是課程內容,而是老師做為""的氣息;對待學生,是個"",而非數據的接收和提取者。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不依賴虛擬介質。

"當時只道是尋常",不知何時才能回到當時的尋常狀態。我問學生:能不能接受我的"分身",定製的"衣若芬機器人"來現場教學?學生的笑聲從口罩裡嘻嘻哼哼。看來,我的"人氣"還是挺旺的啊!

 

2020125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

 


2020/12/01

衣若芬-空中


2020年,飛行哩程數─0
我想念離開地球表面,在空中。

#有此衣說
#感觀東亞
#同安堂
#同你平安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