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4

人家小一讀《論語》與我何干

改建中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衣若芬攝)

如果這篇文章的題目讓你覺得無關,可以不用繼續看下去。如果讀到一半覺得胸悶氣喘,請量力而為。讀完本文,如果結論是"與我何干",恭喜你!你已經從世界的賽道上退出,準備閒雲野鶴,笑看我這紅塵中碌碌之人。
今年9月開始,大陸的中小學教材全面換新,各地逐步調整為只用教育部頒布的課本。顯著改變的例子,比如語文科,小學一年級就要學《論語》,課程內容增加大量的古典詩文,一年級到六年級學習古詩詞128篇,較從前增加87%。初中學習古詩詞量增加51%2020年大學人學高考要求學生背誦的古詩詞由60篇增加到70篇。
乍看到這一則新聞,我當下的反應是"恐怖"
知道有一股勢力正朝我湧奔過來,而我,還沒有準備好求生。
我把消息轉發到社群媒體,Facebook的友人反應冷淡,有的提及台灣的語文教科書,古典文言文和現代白話文的比重問題,前些年還引發激烈的爭議,呼籲搶救者和駁斥守舊者都不乏支持。有的說要考慮是否合適時代及當地環境,用怎樣的態度?怎麼讀?微信朋友圈裡許多文史專業的老師,大都慶幸自己所學受到重視,傳統文化經典代代繼承,不能消亡。
我知道這是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的結果,我的社群媒體裡大多是同溫層,像個蠶繭包攏如防護罩,沒有直接受到教材改革影響。於是我把這則新聞告訴我這學期教的兩個班,一百多位大學中文系的學生。同學們起初很木然─我們不在中國受教育;我們不是中小學生了。
我為學生簡單算了一筆帳,16年後,你退休了嗎?這些從小把《論語》吃進肚子,養在腦子的孩子,有多少呢?中國教育部2018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全國普通小學招生1867.30萬人,即使今年數量有3%左右的增減,也至少有1800萬人,這些人16年後大學畢業,有沒有可能生活在你的周圍?有沒有可能是你職場的同事?
再往近一點算,三年後,NTU會有多少優秀的中國高中畢業生來報讀?他們讀過整部《紅樓夢》、《唐吉訶德》、費孝通的《鄉土中國》,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的〈宇宙的未来〉如果他的學校條件允許,他還可能選修過英語之外的日語、俄語、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做為第二外語─你呼吸困難了嗎?馬斯克(Elon Musk)實驗的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把芯片植入人腦的技術,和這些被塑造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00後新人類"相比,哪一種更"指日可待"
所以你知道,這不僅僅是"國學熱""復古風"、重建儒家倫理而已。小一學的《論語》,哪怕就幾則,放在九年的義務教育體系裡,如果那是個規畫完善嚴整的體系,我們拿《論語》當話題,是對一套思維框架的見微知著;那已經把古今中外的世界寶藏挖出來,準備好好享用的財富清單,有沒有你可以瓜分的?
說到這裡,我隨口唸出《論語》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個段落:"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全場大部分的眼神茫然,沒學過嗎?學過忘記了嗎?有的點頭,有的搖頭。我轉身板書,把""旁邊加""字,這兩個字古代相通。再加上"論語學而",畫條箭頭線指向"學而時習之"
"孔子姓什麼?"我問。
這開學第一堂課大概太震撼了,沒有人回答。
"孔子姓什麼?請大家上網查。總之,孔子不姓孔;他也不叫子。"
一位學生答說:"'學而時習之'的意思是要把學過的東西經常復習。"
"是的,說得很好!"我點點頭,再問:"學過的經常復習,那沒學過的呢?"
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解釋的角度不一,至少有四、五種看法:
1.學過的東西要經常復習。
2.依照"",不同人生階段學不同的知識技能。
3.強調"",學過的內容要懂得踐行、演習,派上用場。
4.認為""""的意思,人的學習就是知覺、開發自我認知的過程。
這些解釋都有道理。我把這句話用現代的語境來推衍闡述,把""做為"習慣",時時學習,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孔子的弟子子夏說:"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就是每天學新的,每個月都不忘學過的內容,"好學""喜歡學習""懂得學習""培養學習的慣性"
人家小一學什麼也許與我無干,但我曉得,學如逆水行舟,沒有好奇心的漁人,到不了桃花源。

部分內容刊2019年8月24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

2019/08/10

把興趣當飯吃

資料來自網路

以前長輩常告誡我們:"興趣不能當飯吃。"
從小學二年級受到導師鼓勵,把我的作文投稿給校刊,讓我領了生平第一筆稿費,也是我第一次獲得"酬勞",意識到文字創作有價。總務處的老師告訴我:"小學生不必用筆名。"我回家查了字典,哦,寫文章的人會給自己取別的名字呀!我沒有取筆名,後來有了"筆友",筆友可能認為"衣若芬"是筆名吧。
很難說我是因為有"興趣",還是有"能力"而熱愛寫作。或者說,"興趣""能力"彼此相輔相成。被賞識、被誇獎自己在某方面稍稍出眾,趨使自己朝那個方面繼續發展,久而久之,就真的以為可以掙飯了。
"興趣不能當飯吃"的假設,是你的興趣沒有"市場價值"。如果你的興趣是數理、是醫學,長輩一定會改口,而且不擔心你會餓死。寫作有市場價值嗎?還是有人能當職業作家,關鍵在於寫什麼?誰來買?我中學時注意三毛、司馬中原和瓊瑤,知道自己的能力無法企及他們的暢銷作品,在校內外社團裡學得一點編輯採訪的皮毛,於是想做一個與語言文字為伍的人。
我有限的能力和比較集中的興趣,所謂的"偏科",反而讓我在選擇報考大學的科系時沒有很多的餘地和煩惱。我也幾乎從來沒有為"唸中文系將來要做什麼"發愁過。也許我真的幸運,遇上了好時代─台灣開放報禁,我進入了報社參與開創新的版面欄目;文壇歡迎新面孔,我順利出版了小說和散文。
所以,當我擔任招生事務,被一再詢問"唸中文系將來要做什麼",總覺得未能盡意答覆。我寫了一篇〈你想做什麼?(2016312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文中提到:"還有許許多多我們目前不曉得的工作和職業隨著世界的變化而將陸續出現。"近日讀到兩份報告,剛好符合了我的想法。
2019年生活服務業新職業人群報告》,大陸美團點評與21世紀經濟研究院、智聯招聘聯合撰寫。基於平台數據、從業人員的訪談,以及回收9784份有效問卷統計結果,發表了包括餐飲、美容、家居、親子、學習培訓等等範圍的26個新職業,其中,我特別好奇的是"密室劇本設計師""電競顧問"

密室脫逃和電子遊戲競技都需要創造吸引人的內容和邏輯。電競和運動項目一樣,不但有高額獎金的國際大賽,還連結網路社群,使用線上支付,帶動周邊產業。

另一份報告,是北京師範大學考試與評價中心等教育機構共同推出的《00後高考志願興趣報告》。今年是中國"00"(2000年初到2009年底之間出生者)報考大學的第二年,這份報告含括了中國31個省和362個縣市的77.2萬名考生的志願測評。新聞報導說這份報告"與以往的志願測評不同,該系統與分數無關,而是從學生興趣和能力出發,評估、匹配專業的適合度。而報告也是基於此次的測評數據,對專業興趣進行的全面大數據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00後考生對人文學科最感興趣的前三個專業分別是歷史學、文物與博物館學、考古學,把以往名列前茅的會計、保險等金融管理專業拋到後邊。
媒體報導這份報告時,突出"冷門逆襲""不賺錢""電視節目熱播效應";也有人認為:由於"00"的父母大部分是"70",經歷社會經濟變化,思想觀念開通,願意尊重孩子的興趣。我想,除此之外,結合《2019年生活服務業新職業人群報告》,考慮將近46%的職業人口從事的是服務業,四年後還會有更多新的職業類型和細化的工作等著他們,設計歷史古風的劇本?玩考古盜墓的遊戲?可能早就熱到不行,更別說吃多飽了!
我曾經說過,中文系是為培養華文傳媒的讀者/觀眾,創作藝文的作者;以及研究學術、傳承文化的學者/教育工作者,看來不只如此。新的學期,我即將迎接"00"的學生,並且開設一門新課來嘗試因應"興趣""能力""市場價值"三重的挑戰。

2019年 8月10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