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的何葆仁 |
晚年的何葆仁 |
1919年5月4日,一個不普通的星期日,北京發生了"五四事件"(May
Fourth Incident),到今天正好一百年。
新加坡的《國民日報》在1919年5月15日 ;《總匯新報》在5月16日 ;《叻報》在5月21日 報導了五四事件的經過。我翻閱那些百年前的新聞,想到自己也進入了"五四"的研究歷史中。
十年前的5月2日,我應邀參加為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舉辦的「五四運動的當代回想」研討會。在SPH報業中心禮堂,我談了「折射於新加坡的『五四』之光」。同場發表的李慧玲女士談到五四精神在新加坡的失落,用自嘲的口吻,說了幾次:"失落了,So
what?""不知道五四,So
what?"我才曉得,新加坡的年輕人對"五四"很陌生,也不關心。
"五四"和新加坡有什麼關聯嗎?在周兆呈先生的〈五四與新華知識份子〉裡,我知道了何葆仁(Ho Pao Jin, 1895-1978)。在柯木林先生主編的《新華歷史人物列傳》,有關於他的事略。香港學者邀請我為五四百年撰文,想到三月我有三趟飛行,五場演講,怎可能再寫一篇不在計畫中的文章?一邊思慮如何推辭,一邊浮現了何葆仁的名字。
知道何葆仁曾經就讀復旦大學,和我的演講主持人朱剛老師聊起,朱老師介紹我請侯體健老師和劉曉旭女士協助蒐集何葆仁在復旦大學的相關史料。上海歸來未過數日,青年何葆仁的照片傳送到了我的手機。那是一張戴著方帽的畢業照,他穿著學士袍,領口打了蝴蝶結。濃眉長眼,鼻樑挺立,抿著堅毅的嘴唇,下頜微突。除了書卷氣,還流露一股昂揚的鬥志─這就是何葆仁參與五四運動前後的神采!
有了較為詳細的資料,終於整理出了何葆仁的一生。他是福建廈門人,1905年南渡新加坡,就讀於道南學堂。1908年往南京,入暨南學堂(暨南大學前身)。辛亥革命後再渡新加坡,又回中國就讀上海復旦大學附中,1916年中學畢業後,繼續就讀復旦大學,1920年畢業於正科文科。
得知北京發生五四事件,1919年5月7日,當時是復旦學生會會長的何葆仁率領二百多位同學參加了上海國民大會。5月11日,他正式被推選為上海學生聯合會會長,總幹事為朱承洵。
根據朱承洵的回憶,他和何葆仁在5月29日晚上7點和孫中山派的代表見面,獲得了孫中山的指示,大意是:
“這次你們學生罷課,完全出於愛國熱忱,中山先生非常贊成。但是目前這樣溫溫吞吞下去是不成的,勢必會曠日持久,貽誤時機。中山先生說你們學生應該再大膽些進行活動,不要怕這怕那,要有犧牲精神,要有突擊行動,要擴大陣綫,設法激起怒潮來。”
6月2日,何葆仁和朱承洵面見孫中山,得到鼓勵。6月16日,何葆仁被選為中華民國學生聯合會總會副會長。上海的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的抗爭活動中,他始終積極領導和參與,並再度受到孫中山對愛國行動的肯定。
何葆仁於1920年赴美國華盛頓大學攻讀商科,之後入伊利諾伊大學研究政治學,獲得博士學位。1924年回上海,創辦復旦大學政治系。1925年重返新加坡,隔年與馬六甲富商曾江水的女兒曾玉昭結婚。
1927年到1928年,何葆仁擔任華僑中學校長。在他任內,致力於改善師生關係,推動學生體育運動,展開課外活動。後來他返回馬六甲,任和豐銀行馬六甲分行經理,此後,他的工作大多在金融銀行界,但是他主持的新加坡青年勵志社、馬六甲晨鐘勵志社投注對青年學習的關懷,以及對馬六甲培風、培德等學校的支持始終未減。何葆仁獻身的社會工作還包括同德書報社、南洋孔教會、同濟醫院等。1978年1月3日,他因心臟病突發,猝逝於巡視同濟醫院的工作中,享壽積閏87歲。
文圖學會和南大台灣研究講座計畫合辦的"百年五四之新加坡So
What"座談會,5月4日下午四點在城市書房,我就從何葆仁的故事說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