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0

兩耳/兩腿之間





"卖一个梦想─新加坡早期广告"展

2018年7月20日-2019年2月24日
国家图书馆大厦10楼展厅



"既達荷爾蒙期則順應自然的本能而繁殖之。"
舊報紙裡的新聞和廣告往往令人莞爾,你能猜得出它原來是1931年新加坡一家藥房在報上刊登,祝賀一對新人的結婚誌慶嗎?
這樣生理學式的措詞用語,或許符合藥房的性質吧?時代相近的報紙結婚誌慶文字還有"精神戀愛""戀愛結晶"(賀喜人之一是陳六使呢)"戀愛"做為婚姻的前提,現在似乎理所當然,婚後生兒育女也很"正常",這家藥房把"繁殖"做為婚姻的目的,基礎是兩人"既達荷爾蒙期",也就是性機能成熟了,是不是很像在講動物呀?
多看了一些材料,才曉得,1930年代正是中國醫療史上"荷爾蒙治療法"的熱門期。1905年英國醫學家史塔林(Ernest Henry Starling, 1866-1927)為影響動物成長發育、新陳代謝的化學物質,命名" hormone",有"激活""奮起"的意思。" hormone"的中文又被翻譯成"何耳門""合而孟""賀爾蒙",以及"激素"
"荷爾蒙"被提出以前,醫學家已經發現內分泌的功能,而且用雄性動物做實驗,比如提取動物的睾丸內分泌注射到另一動物,可以促進被注射動物的亢進;或是把睾丸切片移殖到另一動物的陰囊。傳說康有為晚年就接受過這種打針或移殖的手術,效果維持了一個月,不久匆匆離世。我沒有研究過康有為的死因,但是可以想見,這種滿足人們「返老還童」、「永保青春」慾望的神奇絕技,在西方醫學界聲稱獲得成功證明之後,傳播到中國,勾引勇者躍躍欲試,是極為可能的。
打針注射或移殖手術畢竟需要去醫院診所施行,"荷爾蒙"的流行,靠的是1920年代起報紙的各種滋陰壯陽、補腎益氣的合成藥廣告。1925年上海《申報》刊登了"德國政府特許返老還童生殖靈獨家經理美商上海三德洋行啟事",宣傳"生殖靈"(satyrin)的功效,同年更把"生殖靈"和戒斷鴉片的"威利糖"和治療性病的"海底山"譽為"世界三大新發明"。運用名人代言的手法,三德洋行在1928年《申報》刊出吳佩孚的照片,說吳佩孚病重,正在服用"生殖靈"療養。其他為此商品的代言名人還有蔡元培和蔣介石,虛實難辨。第二年,"生殖靈"被國民政府查禁。
包括"生殖靈",和類似的"生機靈""百齡機"等等,都在新加坡的報紙刊登過廣告。有趣的是,1929年被查禁的"生殖靈",一直到1938年還在新加坡販售。
自稱能夠解決各種男女性疑難雜症的成藥,混同了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模糊的知識反而有助於商品的營銷。藉著報紙的公眾平台,透露了性觀念的變化。在19世紀晚期,增強體能的補酒和治療性病的藥物的主要訴求讀者(消費者)是男性,重點是滿足需求和解決問題。20世紀中葉的廣告陳述,認為"生殖"是兩性之事,同品牌藥物有的分男女二種包裝;有的標榜男女皆宜。助情的效能是表達對彼此的愛意;強調生育是夫妻的共同責任,是孝順父母的天經地義,也是家庭幸福的來源。
以往說新加坡人的夢想,有5C:現金(Cash)、信用卡(Credit Card)、公寓(Condominium)、汽車(Car),和俱樂部會員卡(Club2010 8月,新加坡國務資政吳作棟鼓勵國人追求新的5C夢想,是事業(Career)、舒適(Comfort)、孩子(Children)、體貼(Considerate),以及從事慈善工作(Charitable)。從提倡節育,到"少子化"以後獎勵生育的人口政策轉向,不只是新加坡的獨有現象。
日前在一場學術研討會上,一位長輩學者激動地說:"現在的年輕人,連生孩子的事也不想幹,還想幹什麼!?"我聽了,心裡噗哧一笑,很想告訴他:"生孩子不是兩腿之間的事,還在兩耳之間哪!你看那些帶有快樂密碼的血清素、多巴胺、催產素,哪一種不是大腦分泌的呢?"

 2018年10月20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
 
新增說明文字
衣若芬主講:"幸福青春梦:1880年代至1960年代新加坡华文报纸广告中的爱与性"。2018年 10月 19日,新加坡國家圖書館16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