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6
2012/06/22
無岸之河
問有「拉讓江畔詩人」之稱的吳岸先生筆名的由來,他笑著說:「以前用了很多筆名,後來覺得『吳岸』好,就一直用了。」因病在新加坡醫療,受到姨母的照顧,姨母姓吳,筆名有感恩懷念的意義。「岸」字高大偉岸,氣象宏闊,和他的詩作風格相當。
承蒙詩人田思老師接待和安排,稱我們為「南洋理工大學學術訪問團」,三位老師、九位學生,以及一位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研究人員,展開了五天四夜充實而愉快的砂拉越文化之旅。成員中幾乎全都是第一次到訪砂拉越,和新加坡距離不遠的婆羅洲,我也是今年年初才偶然踏上。
年初農曆新年假期,臨時興起旅遊的念頭。想得到的,附近的國家和度假島嶼都被訂滿了,在網路上看到一個英文字母K開頭的城市,飛航時間兩個半小時,匆忙查了一下地圖,在婆羅洲,便趕緊買機票。搞定了機票,準備訂旅店,才赫然發現,這個”英文字母K開頭的城市”,並不是我聽過的「古晉」(Kuching),而是沙巴的「亞庇」(Kota Kinabalu)。我淺薄的常識,讓我意外地接觸了這世界第三大島。
彷彿錯失了的古晉,緣慳一面,自此常在心懷中。「古老的晉朝」,望文生意,不免對老城浮想連連。
直到站在壽山亭大伯公廟前,聽田思老師解說,才曉得Kuching本來是馬來語Mata Kuching──「貓眼」的簡稱。Mata Kuching就是水果龍眼,因為從前這裡遍生龍眼樹。後來只稱Kuching,馬來語「貓」,「古晉」於是成了貓城。華人版本的「古晉」地名原由還有一說,就是潮州話「古井」,大伯公廟內就有一口,附近還有「大井巷」。
走在電影導演蔡明亮以前幫忙父親賣麵的老街,濃郁的生活氣息,不像有些地方,老街只是給遊客觀光的景點。古晉老街,懸掛零食的雜貨店、打鐵的老阿伯、蒼勁書法寫的店名匾額、壽板店…田思老師說,以前穿木屐上上下下,地面高低不一的五腳基廊道,七七卡卡,是上個世紀最美妙的聲音。
到了星期日市集(Sunday Market),更是大開眼界。神祕的壯陽樹根東哥阿里(Tongkat Ali)、粉嫩的火炬紅薑花、中國珍稀,在明代被當成貢品的鰣魚…豐饒的物產,充盈著古晉人的廚房。帶領我們穿梭攤位的蔡裕勝先生,是我見過最能用生動活潑的語言,把草木禽蟲講得頭頭是道的好老師。收容無依流浪人的古晉青絲帶協會的木造建築,原來大有來歷;立交橋下隨手拾來的幾塊木頭,也看得出城市化的痕跡。
走馬觀花的遊客如我,很快被田思老師安排的「砂拉越華人學術研究會」交流座談,開啟了對砂拉越文史的進一步認識。品嚐了「雨林食神」藍波先生親手烹調的原味美食,聆聽石問亭先生談「原住民的一天」,蔡裕勝先生談食蟲的植物,讓我們欣賞了大自然裡詩意的畫面。李海豐先生辨析十九世紀中葉石隆門華工反殖英雄劉善邦的真偽。沈慶旺先生在《哭鄉的圖騰》裡的詩句:「原始不是落後,而是更接近本質」,令人意會深思。田思老師談到「書寫婆羅洲」,環保文學的本土意識和終極關懷。
我發現,砂拉越華族作家雖然用華文寫作,關心的層面還包括同一片土地上的其他原住民,而且學習他們的語言,深入他們的部落文化。夜訪吳岸先生時,他也提到相同的看法──不是用獵奇的眼光去觀看原住民,而是融入他們,了解他們的感受。文學的現實就是本土,就是生活。
古晉有七個博物館,一個華族歷史文物館,我們參訪的第二站詩巫(Sibu)不遑多讓,屈指一數,有五、六個文物館,而且頗有「面向世界」的架勢。其中「世界福州十邑文物館」,講述百年前黃乃裳率領移民墾荒的功績。「海內外張氏文物館」是以張姓歷史和弓箭文物為展示重點,坐在文物館長椅小憩,想想張姓的名人還真不少,作家就有張愛玲、張曉風、張大春…。我們是「華族文化協會」接待的第一批新加坡來的團體,會館珍藏歷史學家劉子政先生捐贈的書籍和資料,琳瑯滿目,是研究砂拉越歷史文化的寶庫。
赤道,本來就在地球的中間地帶,因為座標的位置,這裡被歸為「東南亞」、「南洋」。也許,怎麼命名,還不如在地的百姓怎麼看待自己。
在古晉和詩巫,感染的愛鄉愛土的熱情和文化認同心、自豪感,使我有如遊盪在無岸之河,浩浩渺渺。聽著原住民樂器沙貝(Sape)如流水的絃音,彷彿找到了希望和勇氣。我知道,無岸之河滿溢幸福,日月星辰會指點前方的旅途。
2012年7月15日,新加坡《聯合早報》
2012/06/21
海鷗
你也只是想要說什麼
你也只是想要有誰聽
你默默
你傾訴
抬起滿是雨水的
十七歲的臉
掏出褲袋裡濕皺的紙片
字跡模糊
十年牢獄
詩人吳岸
讀著過去自己的熱火
雨夜扣門的青年
說我是田思的學生
不能沒有詩
雨夜裡擎起
盾牌婆羅洲
詩是我們捍衛的自由
那就唱一支歌吧
吉他琤琮
鳳山寺廣澤尊王廟前
累累的
父親的麵碗
砂拉越古晉城
還沒有年輕就走在歷史
世界在這裡
世界不在這裡。
你說
詩人我想唱
海鷗 飛在 藍藍 海上
不怕 狂風 巨浪
揮著 翅膀 看著 前方
不會 迷失 方向
那麼 勇敢堅強
飛旋台北柏林威尼斯
用電影俯視人間
不管誰那裡幾點
海鷗飛處
漸漸明亮
砂勞越詩人吳岸有一首〈寄海鷗飛處──致默默君〉,寫當年筆名「默默」的導演蔡明亮雨夜來訪的往事。2012年6月18日,詩人田思老師陪同我們夜訪吳岸先生府邸葛園,聽吳岸先生娓娓道來,一片冰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m9DptZv3gY
2012/06/14
富而好美
(申潤福「蕙園傳神帖」之「遊廓爭雄」)
「從此裡開始到展示場為止要花兩個小時以上。觀覽時間到6點為止」。
早上8點多,計程車司機看到人龍,說:「不必轉進去了,就在這裡排隊吧!」
我還沒弄清楚,在巷口下了車。
果然,這裡是人龍的尾巴,門牆上貼著告示。也就是說,如果你下午四點左右還在這個巷口排隊,很可能最後會吃閉門羹。
沒搞錯吧?10點開館,離現在還有超過一個半小時,排在我前面,那一公里外的龍頭老大,是幾點就來「搶頭香」的啊?
而且,而且,這不是蘋果新品開賣;不是明星演唱會;不是幸運「福袋」大贈送,這……這是美術館呀!
要破了我在上海博物館看「清明上河圖」的等待記錄了。「清明上河圖」(大概應該)赫赫有名,這個私人美術館,有什麼看頭,值得這樣苦苦守候?
再說,9年前我初次造訪時,那清幽靜謐,那閒雅散暢,至今記憶猶新。誰料到,韓劇「風之畫員」、電影「美人圖」等等影視娛樂,加上媒體的報導,一年只開放兩次的「時日限定」,充分激發了大家的好奇心,期待去親睹畫作的風采──浪漫可愛,不拘禮教的畫家申潤福,他的「蕙園傳神帖」,就在這間美術館!
其實,這次的展覽會,策展重點不在申潤福,問了前後的觀眾,都說想去看真的申潤福繪畫。好吧,我最好也和所有人一樣,絕對別提我寫過文章談「風之畫員」裡把申潤福變性的離譜。
陽光逐漸強烈,有備而來的小販大叔大嬸向我們兜售飲料和壽司捲,可能有些人還沒來得及吃早餐吧。席地而坐的、看報紙的、看書的、聊天吃零食的,最多是看手機的。韓國無線網路很發達,速度也很快,我猜這時一定有人在facebook上做實況報導吧。
到了十點多,人龍稍微移動了,大家燃起了一股興奮的氣氛。
走到美術館大門口,是了,「澗松逝去五十周忌紀念 真景時代繪畫大展」。美術館以全鎣弼先生(1906-1962)的號命名,本來是全先生宅邸「北壇莊」的個人博物館「葆華閣」,創立於1938年。1966年發展為韓國民族美術研究所。1971年開始,每年五月和十月向公眾免費展示收藏品,每回僅開放15天。
全鎣弼出身於貴族世家,父親全泳基為朝鮮中樞院議官。他在首爾出生成長,中學畢業後,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法科。學成歸國後,師事書畫家,也是韓國「三一運動」的革命人物之一的吳世昌(號葦滄,1864-1953),學習篆刻書畫,並受吳世昌影響,醉心於文物蒐集。
吳世昌承襲父親的漢語翻譯官公職工作,曾經擔任《漢城周報》記者。1897年,吳世昌被派到東京外國語學校教授朝鮮(韓國)語,在東京一年期間,他接觸了美術文物。那時,被日本統治的朝鮮,文物大量流入日本,吳世昌結識全鎣弼,為他取號「澗松」。全鎣弼鑑藏的眼光,因吳世昌而提昇,許多全鎣弼的收藏品都有吳世昌的題跋;在澗松美術館本館入口處,還看得到吳世昌的題匾「葆華閣」。
全鎣弼為了保存祖國的文物,不惜重金與日本富豪和日本當時最具世界規模的古董商「山中商會」競標,往往動輒以數倍的高價購得。例如韓國國寶第68號的「青磁象嵌雲鶴文梅瓶」,便是在1935年用兩萬元向前田才一郎購買,那是首爾十棟房屋的價錢,而那時全鎣弼還未滿30歲。
現今韓國310件編列號碼的國寶文物,有12 件在澗松美術館。其中包括編號70的韓語書寫文字「訓民正音」;編號135,申潤福描繪社會風俗的「蕙園傳神帖」。
吳世昌在1936年題「蕙園傳神帖」時說道:這30幅冊頁本來由一位姓富田的日本人收藏,富田「屢經撮影,或縮之極小,插於煙草之匣,故人人皆得而欣賞之。以世間稀見之跡,成世間共寶之品,不亦奇哉。」
現在,美術出版品和圖象檔案比從前更容易讓世人「共寶」,我們為何還要花數小時排隊去美術館觀賞呢?我想,是懷著感激全鎣弼和吳世昌「富而好美」的心意吧。
文物保存與學術研究,澗松美術館和韓國民族美術研究所,數十年來默默堅持著建構本國藝術論述的工作。
隨著人潮爭睹畫作出來,向美術館庭園裡全鎣弼先生的銅像深深一鞠躬,我走出了美術館大門。
街上的人龍比早先更長了三倍。
(2012年6月24日,新加坡《聯合早報》)
2012/06/07
隨遇而安而不安
有時候我想,我們在台灣受教育長大的人,尤其是「中華傳統文化」薰陶比較深的人,會怎樣在現代的社會打滾。
以「國文」課為人文教養訓練的主要來源。課本裡,除了治政教條,還有「文以載道」,「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大事業、大志向。之外,就是摒棄華美,崇尚樸實的文學意識;否則,就來個「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歸去」嚮往。這些,是否太過超脫現實呢?
超脫現實,也是我們被灌輸的價值觀念之一。要不忮不求;不求聞達,安身立命。
處在資本主義掛帥的全球化社會,如今求學和謀職,無一不是和同領域的全球人競爭。競爭總有勝出和淘汰,勝出和淘汰的理由不一,可是絕不能只憑機運。做,而且做足基本的準備,積極和熱情非常重要。
那麼,是不是和「祖宗教誨」背道而馳呢?
我不知道。
幾回面試的經驗,讓我領教了大陸人的努力以赴和台灣人的隨遇而安。不是權衡高下好壞,而是發現和感覺「隨遇而安」到令我不安,不曉得該為被指「掉以輕心」的台灣人慶幸,還保有淳厚的「赤子之心」;或是為之擔憂,他們可能不明白,不是實力潛能的問題,而是態度上讓審核人覺得相對弱勢。
問你自認如何能勝任這份工作,回答顯示你還不大清楚你應徵的工作需要你做什麼。
問你一個學科上很基本的問題,不但答不出,還反問我:答案是什麼?
在想什麼啊?
「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風裡。」
十三億的人口,當然從小必須為生存競爭而拼搏;兩千三百多萬人,人才不缺,缺的是懂得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隨遇而安,就能隨緣找到吧。
我也是隨遇而安的人,如今才恍然:可能我也搞砸了、失去了許多機會。
我的不安,是難以取捨,怎樣才「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