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宋〕李公麟「麗人行」圖卷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陳之初先生(1911-1983)「香雪莊」舊藏的一些畫作與文物,將於2007年5月3日起至9月23日,配合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亞洲之美」特展與觀眾相見。
這次展出的香雪莊舊藏品中,前清「舊王孫」畫家溥心畬(1896-1963)的一幅手卷特別吸引我的注意。
溥儒,字心畬,是清朝道光皇帝的曾孫;咸豐皇帝異母之弟,叱吒於晚清政壇的恭親王奕訢的孫子;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兄。現今北京著名景點「恭王府」,便是溥心畬出生及成長的府邸。
香雪莊收藏的溥心畬「臨李公麟麗人行圖」是一幅設色精美的絹本畫卷,畫的是八位身著唐代服飾的男女(其中一位懷抱一個女童)騎馬出行的場面。由題目可知,這幅畫是臨摹北宋畫家李公麟(約1041-1106)的「麗人行圖」。在畫面尾端,溥心畬題了詩句:「雪幰雲旗胡馬肥,漢家千里送明妃。珮環委地生秋草,朔雪南來無處歸。」解釋他所畫的是旌旗飄揚,浩浩蕩蕩的漢家軍馬護送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
然而,應陳之初先生邀請,在這幅畫後題跋的饒宗頤教授卻不認同畫家對自己作品的詮釋。饒教授轉引借用了杜甫〈麗人行〉的詩句,題詩道:「請看近前丞相嗔,長安水邊屢揚塵。銀鉤妙筆工描繢,緞匹春蠶更可人。」「馳驅正是出宮門,秋草何曾塞日昏。老眼誤題堪絕倒,雲旗雪幰待重論。」又補充說:「心畬摹寫李公麟麗人行圖,乃工麗絕倫。伯時原物尚存故宮,可以覆按,而王孫題句作明妃出塞,蓋出一時誤記也。」饒教授認為:溥心畬臨摹李公麟(字伯時)的「麗人行圖」,李公麟的畫作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內容畫的不是溥心畬說的昭君出塞,而是諷刺楊貴妃姐妹專擅濫權的故事。
溥心畬誤會了。
溥心畬為什麼誤會呢?
溥心畬身為皇族,經眼和收藏的名家逸品不勝枚舉,照理說不至於欠缺對於畫作意涵的基本常識。「麗人行」的畫題,源於杜甫〈麗人行〉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在大好春光中騎馬出遊的,正是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
這一幅典雅細緻的「臨李公麟麗人行圖」,與台北故宮博物院題名為李公麟畫,推斷為南宋或其後的摹本「麗人行圖」相比,不僅唯妙唯肖,而且淡雅清新,沒有一番長期臨摹的功夫,是難以完成的。我們甚且猜想:很可能溥心畬臨摹的作品,正是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那幅,而那幅作品上,明代書法家張文淵和錢溥清楚標誌了「麗人行」畫的就是楊貴妃故事。
難道溥心畬是想「自出新意,不襲古人」,創立對於畫作的獨特見解,推翻以往將「麗人行」的題目定義為楊貴妃故事的常規?
還是,果真如學識淵博的饒宗頤教授所指出的:「蓋出一時誤記」?
其實,翻開中國仕女畫的圖象檔案,歷史上的名女人最常入畫的,莫過於王昭君、楊貴妃,以及東漢末年在動亂中被俘擄至北方,被迫與胡人生子,後來又被曹操以重金贖回漢地的才女蔡文姬。
王昭君、楊貴妃、蔡文姬,三位命運迥然的女子,都以「騎馬出行」的形象流傳於世。現藏吉林省博物館,題名為張瑀的「文姬歸漢圖」,以及大阪市立美術館,畫家題為宮素然的「明妃出塞圖」,也在人馬旗幟的整體構圖方面如出一轍,使得學術界至今不能斷定畫題──是文姬?是昭君?還是…楊貴妃?
迷離、重疊與交錯的,不只是溥心畬筆下的楊貴妃與王昭君,我們所欣賞的畫中美人,究竟是誰?或者,「究竟是誰」重不重要?
走出深閨的畫中美人,還有不肯與帝王同座,甘願步行於後側的漢代班婕妤。而與班婕妤相反,大剌剌與衛靈公同車的寵妾南子,則讓孔子叨念著「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甚至還因為孔子與南子見面,讓子路老大不高興,孔夫子「對天發誓」(一說是「直言以告」),表示自己絕無貪色妄念。孔子和南子的「八卦」,到了朱熹時還沒完沒了,朱子說:「此是聖人出格事,而今莫要理會它。」聖人要「從心所欲,不踰矩」,也難免有「出格」之事啊!
從溥心畬的誤會,我想到了古來中國女性與交通工具的有趣關係:能不能與君王同車?騎馬「和蕃」還是「踏春」?纏足的婦女如何行動?慈禧太后的汽車生日禮物,1940年代上海月份牌和印刷廣告中的美女與自行車……
逾越千年至今的麗人們一路行來,她們的身體與交通工具接觸,呈現了性別、道德、權力、慾望等等多姿多采的風貌。2007年5月10日晚間,我將以「
麗人行:走進中國女性美的時空」為題目,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向您娓娓道來。
(本文之部分內容刊登於2007年5月6日新加坡「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