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大地甲骨文書作 新加坡私人收藏
簡經綸《甲骨集古詩聯》
大地先生早就是星馬聞名的書法家,據說他在戰時只帶了幾枝毛筆到南洋來。……我想大地先生第二故鄉也已決定了是檳城吧?在檳城街上,假如認識他的字的人留心看,在五步或十步之內,必定會發現他寫的橫匾招牌或對聯。
──淩叔華〈記我所知道的檳城〉[1]
在淩叔華(1900-1990)的文章裡初知書法家崔大地(Tsui Ta Tee, 1903-1974,圖1)[2]先生,去檳城旅遊時稍稍留心,牛干冬和檳榔律交叉口,看見了崔大地題寫的仰生皮料行匾額,穩健的魏碑風格,讓務實的買賣增添了些許古雅。蓮花河路上,張弼士舊邸的藍屋斜對面,是駱清泉先生接待過崔大地的「國泰旅社」[3],我徘徊流連,頗有「昔人已乘黃鶴去」之感。[4]
崔大地是少數精擅真、草、隸、篆各體的書法家,他於1973年接受採訪時自述出生於北京的中產家庭,從小熱愛書藝,由碑學入門而出於帖學。而他最為鍾情的,則是甲骨文和鐘鼎文。
中國書法總講求「書如其人」,「風格即人格」,若分析崔大地的書風,則發現困難重重。一方面是他通曉各體,自出新意,融鑄一爐,無法從碑與帖的既成套式簡單涵括;另一方面,崔大地的生平事蹟比較模糊。從蒐集來的零星資料得知:他在中國時是教師,也參加政治會議;一說他曾服務軍政界,家人都在日軍轟炸重慶時罹難[5]。二次大戰期間,他遊走中國邊境,前後去過香港、澳門,在越南的海防(Haipong)、河內、西貢(今胡志明市)住過一年多,舉行過展覽。然後往柬埔寨和泰國。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崔大地在泰國南部合艾市認識陳詩暢[6],受陳詩暢協助開辦展覽,前此曾經在曼谷展出過作品。1946年,崔大地到新加坡,受到黃曼士(1887-1963)接待[7],在中華總商會開展。此後的生平事蹟,都離不開展覽會:1948年在吉隆坡。1949年在檳城。1950年在怡保等地。
1953年,崔大地赴英國,在中英文化協會、倫敦大學、牛津大學等處開展。1954年,在巴黎桃樂賽畫廊開展。1955年,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演講及示範書法。之後回到檳城,參加過駱清泉主持的檳城藝術協會[8]。1965年移居新加坡,教授書法,曾經擔任過華義中學書法學會義務導師。[9]
羅列崔大地以展覽會貫串的一生,我只能說:他是安身立命於書法,別無旁騖,不折不扣的書法家。難怪凌叔華要說他「只帶了幾枝毛筆到南洋來」。
過去在圖錄上欣賞過崔大地的作品,在畫廊偶見他的行書,新加坡私人收藏的崔大地甲骨文墨寶(圖2)開了我的眼界,讓我重新理解甲骨文書法在南洋的傳承。
這幅甲骨文書法沒有年款,寫的是四句詩:
昔去雪如花
今來花如雪
日暮行采歸
狂風吹古月
很巧妙的詩句組合,首二句來自南朝詩人范雲的〈別詩〉:
洛陽城東西,長作經時別。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
第三句來自顏延之〈秋胡詩〉之七:
高節難久淹,朅來空復辭。遲遲前塗盡,依依造門基。上堂拜嘉慶,入室問何之?日暮行采歸,物色桑榆時。美人望昏至,慚歎前相持。
最後一句則是李白的〈司馬將軍歌(代隴上健兒陳安)〉:
狂風吹古月,竊弄章華臺。北落明星動光彩,南征猛將如雲雷。…
選取前人的詩句重新組織的「集句詩」,始於西晉傅咸的〈七經詩〉,在唐代稱為「四體」。「集句詩」有錢鍾書所謂在古人「集中作賊」[10]的惡名,一般被認為是遊戲文字,有如打油詩。到了宋代,像王安石、文天祥等大家,以嚴謹的態度從事「集句詩」,把原本各不相干的詩句拼湊接合得天衣無縫,別開生面,使得「集句詩」也具有抒情言志的功能,影響了後世對「集句詩」的推崇觀點。[11]
殷墟甲骨文和居延漢簡、敦煌藏經洞文書、明清內閣檔案,並列為二十世紀中國學術界的四大重要發現[12]。一般認為甲骨文是由王懿榮(1845-1900)於1899年發現,至今正好110年。甲骨文的研究,歷經了考古出土、辨析文字、斷代分期等過程。1921 年,羅振玉(1866-1940)出版《集殷虛文字楹帖》,是為甲骨文書法之先聲。羅振玉於該書跋文說道:「取殷契可識者,集為偶語,…用佐臨池」,即是把可辨識的甲骨文寫成對聯,做為書法的材料。之後,章鈺、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都有續作,1925年,羅振玉將四人的集聯合為《集殷虛文字楹帖匯編》,為書法界提供了範本。
除了集字為聯,後繼有甲骨文書寫的集句詩,例如丁輔之於1928年出版《商卜文集聯.商卜文集詩》,其中便有集七言絕句詩30首。1937年,簡經綸(1888-1950)[13]出版《甲骨集古詩聯.上編》,對聯之餘,還收有集句詩37首。前文提及的崔大地甲骨文書法集句詩,以及收錄於《崔大地先生遺墨與弟子作品展特集》的另一幅甲骨文作品,均可見於簡經綸的書中(圖3)。[14]
崔大地的甲骨文書藝,一說得益於大英博物館的收藏,由集句詩的來源和筆法,可知也受益於簡經綸。黃石庵在〈幽燕崔大地先生遺墨展序〉[15]裡,特別推舉簡經綸和崔大地是其所見對書法最有真知灼見者,由探得崔大地甲骨文書藝的範式,也可明白其間的因緣。
不同於董作賓(1895-1963)等學者是帶著研究字體結構和握刀運筆方式的心態臨摹甲骨文,簡經綸的目的不在學術,而是更重視書法的意趣。因此,有別於學者整理歸納的甲骨文字形,簡經綸寫的甲骨文字有的經過改造和簡化,比起董作賓的渾厚高古,簡經綸的字較為蒼勁清雅,崔大地的風格與簡經綸若合符節。例如董作賓寫的「花」字,上端象徵開花,下端象徵根部,根部左右各三撇,崔大地和簡經綸都作兩撇。「風」字,董作賓寫的是象鳳鳥的形,崔大地和簡經綸都以簡筆概括。「月」字,董作賓和崔大地所寫的盈虧方向剛好相反。再如「昔」字、「采」字,崔大地寫的也都不像甲骨文拓片呈現的繁複。[16]
董作賓研究指出,甲骨文是以「先直後橫」的順序刻寫[17],故而他寫的甲骨文書法也遵循此規律,豎畫較粗,起筆圓,提頓而下,中鋒行筆,上粗下細。崔大地則刻意營造以筆代刀的效果,筆畫均整,橫平豎直,粗細少有變化,各筆不相聯,時見飛白渴墨。
埋藏於地底三千年,甲骨文重現天日,改寫了中國文字文明的歷史。脫離了卜筮功能的甲骨文書法,為清代以來碑學、帖學與金石學爭輝的書壇,開啟新的榮光。如果說董作賓的甲骨文書藝秉持著對甲骨文字的堅持;崔大地以及簡經綸則洋溢著詩人的瀟灑。「昔去雪如花,今來花如雪」,一去一來,飛雪與繁花交迭的季節流轉,時間,就這樣逝去。「日暮行采歸,狂風吹古月」,遠行的人踏在歸鄉之途,前路迢迢,迎面而來的,是激烈的狂風吹颳亙古的月色。一首蘊藏「風」「花」「雪」「月」的集句詩,竟也可以浪漫而高古,這是模刻甲骨文字於紙端,浪漫而高古的大地之書。
後記:
本文之完成,承蒙陳日輝先生、彭銘祥先生惠借資料,謹此致謝。
[1] 凌叔華:《愛山廬夢影》(新加坡:世界書局,1960年)。
[2] 崔大地的生卒年,一般都作1903至1974,《新加坡書法選輯》(新加坡:新加坡中華書學協會出版,1984年),則作1904至1975。Lisa Sharp於1973年專訪崔大地的文章中,說他當年68歲,見”Singapore Calligrapher”, Arts of Asia (1973)。
[3] 參看陳玉佩:《近百年來華文書法在馬來西亞的傳播與發展》,(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4] 衣若芬:〈沈睡的街道〉,新加坡《聯合早報》2009年8月9日。
[5] 陳詩暢序,1975年紀念崔大地逝世一周年特展簡介。
[6] 陳詩暢後來經營檳城怡齋畫廊。
[7] 馬駿:〈淪陷時期的曼老〉,黃淑芬編:《黃曼士紀念文集》(新加坡:南洋學會,1976年),頁71。
[8] 鍾瑜:《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史(1900-1965)》(馬來西亞:正山國際設計藝術集團,1999年),頁84有崔大地與檳城藝術協會同好之合影。
[9]有關崔大地的生平事蹟,根據崔大地的弟子王原人和吳耀基整理的簡介,《崔大地先生遺墨與弟子作品展特集》,自費出版,1988年。
[10]錢鍾書:《談藝錄》(香港:中華書局,1986年),頁245。
[11]詳參裴普賢:《集句詩硏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衣若芬:〈嚴謹的遊戲: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論析〉,第六屆宋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9年。
[12] 王國維在1925年於清華大學的演講〈最近二三十年間中國新發見之學問〉即指出此四者,以及「中國境內之古外族遺文」。見王國維:《王國維經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年)。
[13]簡經綸,字琴石,號琴齋,別署千石樓主,室名千石樓、萬石樓、在山樓,廣東番禺人。早年曾任職政府機構,後遊歷南洋歐美,晚年定居香港。著有《琴齋印留》、《千石樓印識》、《甲骨集古詩聯》、《琴齋書畫印合集》等。據李來興為劉創新:《南國翰墨緣》(馬來西亞:大將出版社,2007年)寫的序文,簡經綸曾經在1936年左右於南洋舉行過展覽會。
[14] 嚴一萍編輯:《集契匯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簡集六〉,頁40,44。
[15]《崔大地先生遺墨與弟子作品展特集》,自費出版,1988年。
[16] 參看馬如森:《殷墟甲骨學》(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年),下編〈殷墟甲骨文可識字〉。
[17]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大地先生早就是星馬聞名的書法家,據說他在戰時只帶了幾枝毛筆到南洋來。……我想大地先生第二故鄉也已決定了是檳城吧?在檳城街上,假如認識他的字的人留心看,在五步或十步之內,必定會發現他寫的橫匾招牌或對聯。
──淩叔華〈記我所知道的檳城〉[1]
在淩叔華(1900-1990)的文章裡初知書法家崔大地(Tsui Ta Tee, 1903-1974,圖1)[2]先生,去檳城旅遊時稍稍留心,牛干冬和檳榔律交叉口,看見了崔大地題寫的仰生皮料行匾額,穩健的魏碑風格,讓務實的買賣增添了些許古雅。蓮花河路上,張弼士舊邸的藍屋斜對面,是駱清泉先生接待過崔大地的「國泰旅社」[3],我徘徊流連,頗有「昔人已乘黃鶴去」之感。[4]
崔大地是少數精擅真、草、隸、篆各體的書法家,他於1973年接受採訪時自述出生於北京的中產家庭,從小熱愛書藝,由碑學入門而出於帖學。而他最為鍾情的,則是甲骨文和鐘鼎文。
中國書法總講求「書如其人」,「風格即人格」,若分析崔大地的書風,則發現困難重重。一方面是他通曉各體,自出新意,融鑄一爐,無法從碑與帖的既成套式簡單涵括;另一方面,崔大地的生平事蹟比較模糊。從蒐集來的零星資料得知:他在中國時是教師,也參加政治會議;一說他曾服務軍政界,家人都在日軍轟炸重慶時罹難[5]。二次大戰期間,他遊走中國邊境,前後去過香港、澳門,在越南的海防(Haipong)、河內、西貢(今胡志明市)住過一年多,舉行過展覽。然後往柬埔寨和泰國。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崔大地在泰國南部合艾市認識陳詩暢[6],受陳詩暢協助開辦展覽,前此曾經在曼谷展出過作品。1946年,崔大地到新加坡,受到黃曼士(1887-1963)接待[7],在中華總商會開展。此後的生平事蹟,都離不開展覽會:1948年在吉隆坡。1949年在檳城。1950年在怡保等地。
1953年,崔大地赴英國,在中英文化協會、倫敦大學、牛津大學等處開展。1954年,在巴黎桃樂賽畫廊開展。1955年,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演講及示範書法。之後回到檳城,參加過駱清泉主持的檳城藝術協會[8]。1965年移居新加坡,教授書法,曾經擔任過華義中學書法學會義務導師。[9]
羅列崔大地以展覽會貫串的一生,我只能說:他是安身立命於書法,別無旁騖,不折不扣的書法家。難怪凌叔華要說他「只帶了幾枝毛筆到南洋來」。
過去在圖錄上欣賞過崔大地的作品,在畫廊偶見他的行書,新加坡私人收藏的崔大地甲骨文墨寶(圖2)開了我的眼界,讓我重新理解甲骨文書法在南洋的傳承。
這幅甲骨文書法沒有年款,寫的是四句詩:
昔去雪如花
今來花如雪
日暮行采歸
狂風吹古月
很巧妙的詩句組合,首二句來自南朝詩人范雲的〈別詩〉:
洛陽城東西,長作經時別。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
第三句來自顏延之〈秋胡詩〉之七:
高節難久淹,朅來空復辭。遲遲前塗盡,依依造門基。上堂拜嘉慶,入室問何之?日暮行采歸,物色桑榆時。美人望昏至,慚歎前相持。
最後一句則是李白的〈司馬將軍歌(代隴上健兒陳安)〉:
狂風吹古月,竊弄章華臺。北落明星動光彩,南征猛將如雲雷。…
選取前人的詩句重新組織的「集句詩」,始於西晉傅咸的〈七經詩〉,在唐代稱為「四體」。「集句詩」有錢鍾書所謂在古人「集中作賊」[10]的惡名,一般被認為是遊戲文字,有如打油詩。到了宋代,像王安石、文天祥等大家,以嚴謹的態度從事「集句詩」,把原本各不相干的詩句拼湊接合得天衣無縫,別開生面,使得「集句詩」也具有抒情言志的功能,影響了後世對「集句詩」的推崇觀點。[11]
殷墟甲骨文和居延漢簡、敦煌藏經洞文書、明清內閣檔案,並列為二十世紀中國學術界的四大重要發現[12]。一般認為甲骨文是由王懿榮(1845-1900)於1899年發現,至今正好110年。甲骨文的研究,歷經了考古出土、辨析文字、斷代分期等過程。1921 年,羅振玉(1866-1940)出版《集殷虛文字楹帖》,是為甲骨文書法之先聲。羅振玉於該書跋文說道:「取殷契可識者,集為偶語,…用佐臨池」,即是把可辨識的甲骨文寫成對聯,做為書法的材料。之後,章鈺、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都有續作,1925年,羅振玉將四人的集聯合為《集殷虛文字楹帖匯編》,為書法界提供了範本。
除了集字為聯,後繼有甲骨文書寫的集句詩,例如丁輔之於1928年出版《商卜文集聯.商卜文集詩》,其中便有集七言絕句詩30首。1937年,簡經綸(1888-1950)[13]出版《甲骨集古詩聯.上編》,對聯之餘,還收有集句詩37首。前文提及的崔大地甲骨文書法集句詩,以及收錄於《崔大地先生遺墨與弟子作品展特集》的另一幅甲骨文作品,均可見於簡經綸的書中(圖3)。[14]
崔大地的甲骨文書藝,一說得益於大英博物館的收藏,由集句詩的來源和筆法,可知也受益於簡經綸。黃石庵在〈幽燕崔大地先生遺墨展序〉[15]裡,特別推舉簡經綸和崔大地是其所見對書法最有真知灼見者,由探得崔大地甲骨文書藝的範式,也可明白其間的因緣。
不同於董作賓(1895-1963)等學者是帶著研究字體結構和握刀運筆方式的心態臨摹甲骨文,簡經綸的目的不在學術,而是更重視書法的意趣。因此,有別於學者整理歸納的甲骨文字形,簡經綸寫的甲骨文字有的經過改造和簡化,比起董作賓的渾厚高古,簡經綸的字較為蒼勁清雅,崔大地的風格與簡經綸若合符節。例如董作賓寫的「花」字,上端象徵開花,下端象徵根部,根部左右各三撇,崔大地和簡經綸都作兩撇。「風」字,董作賓寫的是象鳳鳥的形,崔大地和簡經綸都以簡筆概括。「月」字,董作賓和崔大地所寫的盈虧方向剛好相反。再如「昔」字、「采」字,崔大地寫的也都不像甲骨文拓片呈現的繁複。[16]
董作賓研究指出,甲骨文是以「先直後橫」的順序刻寫[17],故而他寫的甲骨文書法也遵循此規律,豎畫較粗,起筆圓,提頓而下,中鋒行筆,上粗下細。崔大地則刻意營造以筆代刀的效果,筆畫均整,橫平豎直,粗細少有變化,各筆不相聯,時見飛白渴墨。
埋藏於地底三千年,甲骨文重現天日,改寫了中國文字文明的歷史。脫離了卜筮功能的甲骨文書法,為清代以來碑學、帖學與金石學爭輝的書壇,開啟新的榮光。如果說董作賓的甲骨文書藝秉持著對甲骨文字的堅持;崔大地以及簡經綸則洋溢著詩人的瀟灑。「昔去雪如花,今來花如雪」,一去一來,飛雪與繁花交迭的季節流轉,時間,就這樣逝去。「日暮行采歸,狂風吹古月」,遠行的人踏在歸鄉之途,前路迢迢,迎面而來的,是激烈的狂風吹颳亙古的月色。一首蘊藏「風」「花」「雪」「月」的集句詩,竟也可以浪漫而高古,這是模刻甲骨文字於紙端,浪漫而高古的大地之書。
後記:
本文之完成,承蒙陳日輝先生、彭銘祥先生惠借資料,謹此致謝。
[1] 凌叔華:《愛山廬夢影》(新加坡:世界書局,1960年)。
[2] 崔大地的生卒年,一般都作1903至1974,《新加坡書法選輯》(新加坡:新加坡中華書學協會出版,1984年),則作1904至1975。Lisa Sharp於1973年專訪崔大地的文章中,說他當年68歲,見”Singapore Calligrapher”, Arts of Asia (1973)。
[3] 參看陳玉佩:《近百年來華文書法在馬來西亞的傳播與發展》,(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4] 衣若芬:〈沈睡的街道〉,新加坡《聯合早報》2009年8月9日。
[5] 陳詩暢序,1975年紀念崔大地逝世一周年特展簡介。
[6] 陳詩暢後來經營檳城怡齋畫廊。
[7] 馬駿:〈淪陷時期的曼老〉,黃淑芬編:《黃曼士紀念文集》(新加坡:南洋學會,1976年),頁71。
[8] 鍾瑜:《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史(1900-1965)》(馬來西亞:正山國際設計藝術集團,1999年),頁84有崔大地與檳城藝術協會同好之合影。
[9]有關崔大地的生平事蹟,根據崔大地的弟子王原人和吳耀基整理的簡介,《崔大地先生遺墨與弟子作品展特集》,自費出版,1988年。
[10]錢鍾書:《談藝錄》(香港:中華書局,1986年),頁245。
[11]詳參裴普賢:《集句詩硏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衣若芬:〈嚴謹的遊戲: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論析〉,第六屆宋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9年。
[12] 王國維在1925年於清華大學的演講〈最近二三十年間中國新發見之學問〉即指出此四者,以及「中國境內之古外族遺文」。見王國維:《王國維經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年)。
[13]簡經綸,字琴石,號琴齋,別署千石樓主,室名千石樓、萬石樓、在山樓,廣東番禺人。早年曾任職政府機構,後遊歷南洋歐美,晚年定居香港。著有《琴齋印留》、《千石樓印識》、《甲骨集古詩聯》、《琴齋書畫印合集》等。據李來興為劉創新:《南國翰墨緣》(馬來西亞:大將出版社,2007年)寫的序文,簡經綸曾經在1936年左右於南洋舉行過展覽會。
[14] 嚴一萍編輯:《集契匯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簡集六〉,頁40,44。
[15]《崔大地先生遺墨與弟子作品展特集》,自費出版,1988年。
[16] 參看馬如森:《殷墟甲骨學》(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年),下編〈殷墟甲骨文可識字〉。
[17]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新加坡《南洋藝術》2009年12月)
本文後收於衣若芬:《南洋風華:藝文.廣告.跨界新加坡》(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16年)
本文後收於衣若芬:《南洋風華:藝文.廣告.跨界新加坡》(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16年)
1 則留言:
这么多年了,难得再有人提起崔大地先生。衣教授上回写到在槟城看到崔先生的墨迹,这次又更完整的谈崔先生的甲骨文书法,真是谢谢。
我唯一一次看到崔先生的真迹是在他的女弟子王原人在他辞世后为他主办的书法展上。那也是咸丰年间的事了。
其他本地著名书法家,如黄勗吾、颜禄、施香沱和陈人浩等人相信也没有多少人认识了。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