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参观了今年的大阪·关西世博会吗?看到了复原261年前的朝鲜通信使木船吗?
古代韩国派遣到日本的外交人员,称为“通信使”。一般认为朝鲜通信使执行任务,是指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之后,1607年重启两国沟通往来,直到1811年的12次历史活动。其实,在1592年之前,韩日早已经有数十回的经贸外交纪录。居于朝鲜半岛和日本九州之间的对马岛藩主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者角色,甚至有利字当头,伪造两国国书和印玺的欺骗行为。
国书通常附加“别幅”,也就是另外一张纸,列书礼物清单。朝鲜送给日本的礼物,大多是人参、丝绸、虎豹皮等名贵物品。通信使也会带回日本的礼物,有些礼物是和日方索取,比如番薯。
番薯?
是的,没错!比起“高大上”的人参、丝绸、虎豹皮,番薯虽然看似普通,却是令朝鲜通信使心仪的救命礼物。
看到“番薯”的“番”字,你知道和“番茄”、“ 番椒”、“番石榴”、“番红花”一样,但是外来食品。顺便一提,苏东坡说海南岛“土人顿顿食藷芋”,吃的是山药,可不是番薯,因为番薯原产于南美洲,直到16世纪末明朝万历年间才因西班牙殖民菲律宾,从菲律宾传入中国。万历三十五年(1607)王圻、王思义父子编辑的《三才图会》有“地瓜儿”,可能就是番薯。
受到《三才图会》影响,寺岛良安于1712年编撰《和汉三才图会》,书中有“甘藷”,他引用《闽书》说,甘藷又叫做朱薯、红山药、蕃薯,日本称赤芋、琉球芋、长崎芋。琉球、长崎,以及寺岛良安为甘藷标注的日语发音“萨摩芋”,正是番薯传入日本的几个地区。至今,番薯的日语还是通称“萨摩芋”( さつ まいも,Satsuma-imo)。
朝鲜通信使是怎么知道番薯的呢?
1655年的通信使南龙翼(1628-1692)在《南壺谷聞見別錄》里面写道,他看到帮佣的日本贫民一天只吃两个三匙饭捏成,用火烤过的饭团,或者只吃蒸餠,只呑烧芋。“烧芋”是芋头还是番薯?烤番薯的日语是焼き芋”(yaki-imo),如果南龙翼说的“烧芋”就是烤番薯,他是较早注意到日本人吃番薯,而且番薯非常便宜大众化的通信使。
具体谈到番薯可以拯救饥荒,从对马岛带回番薯种,并且成功在韩国栽培的是趙曮(1719-1777)。鲁成焕教授认为:趙曮出使日本之前,已经从李匡吕(1720-1783)那里得知番薯,李匡吕则是读了明朝徐光启(1562-1633)于1639年出版的《农政全书》,提醒趙曮注意番薯这种农作物。
果然,赵曮在1763年抵达对马岛佐须奈浦,见到番薯(记载为“甘藷”),就“求得数斗,出送釜山鎭,使之取种”。第二年他返程前,又再度求得甘藷,准备种在东莱府。经由赵曮和周边人士的不断突破失败,再接再厉,终于在1765年在釜山影岛的土地上长成。过程记载于东莱府使姜必履(1713-1767)的《甘藷谱》中。
番薯的韩语叫“고구마” (goguma),也和对马岛的方言有关。赵曮记载:“島中有草根可食者,名曰甘藷;或谓孝子麻,倭音古贵为麻。”
“古贵为麻”读作고귀마(gogwima),고귀마(gogwima)后来演变成现代韩语的“고구마” (goguma)。至于“孝子麻”就是고코이모(こうこういも,koukou-imo,孝行芋),。孝行芋和家庭伦理没有关系,只是采用了“孝行”的日语こうこう(koukou)发音。
喝着番薯拿铁,吃着番薯披萨的时候,谁会想到这番薯可曾经是珍贵的舶来品?流行语고답이 (go-dab-i,像吃了番薯没水喝一样窒息郁闷)简直是要救命呀!
2025年7月19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善若水”专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