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8

生肖到底怎麼算? How to Count Zodiac?

 


我在《陪你去看蘇東坡》裡談到蘇東坡生於北宋仁宗景祐三年農曆十二月十九日,換算成陽曆是西元103718日,生肖屬鼠。讀者私訊我,說我寫錯了,西元1037年生的人,生肖應該屬牛。

回覆他說,十二生肖看的是陰曆。他傳給我一個講民俗算命的網址,那裡說蘇東坡屬牛,而且是“火牛”。

為蘇東坡“打假”的文章和演講,我做了一些,像這種一般常識的誤謬,不大想再糾錯。

去年年底在臺北,被問到何時返新加坡,我說:“過了年就要回去上課。”

“還有一個月……”他說。

我才注意到,我說的“過年”不是農曆新年。

日本友人說:“你們華人真幸福,可以過兩次年,來不及前一年年底寄出的賀年片,到了新年一月再寄也不失禮。”日本雖然早已經不過農曆新年,民間仍然保留十二生肖紀年的習慣,出售印有2023年兔子圖案的賀卡和郵票。

在互聯網的時空,日子似乎過得特別快;尤其過去幾乎不“祝福”的節日,近年也頻頻收到賀詞,什麼“今日芒種”、“清明節快樂”呀?更“過分”的一次,是在去年,我正在逛美術館,手機傳來“慶祝勞動節”的圖片今天是51日?我這時應該在網上主講世界書香日的《倍萬自愛:學著蘇東坡愛自己,享受快意人生》導讀分享,怎麼忘了!

我嚇出滿頭汗,連忙走出美術館。我的檔案都在家裡,現在趕回家……

拿著手機的右手微微發抖先打電話給誰呢?

滑開手機,瞧見畫面上的日期—430日!

真想“拉黑”那個傢伙!

辭舊迎新,早早就收到“2023兔飛猛進”、“兔然發財”的哏圖,耶誕節才剛過。不是日本人,就別在陽曆新年更替生肖吧。

學生問我:“新的生肖年究竟是看農曆新年還是立春?”

一些“好古者”振振有詞,主張立春才是一年之始,十二生肖既然搭配了天干地支,比如兔屬卯,24日立春那天才進入癸卯兔年,在那之前出生的寶寶還是屬虎。這個疑惑好像年年都見人討論,莫衷一是。

先說結論:大年初一生肖更替,和立春沒有關係,這是兩個曆法系統。古來的農民曆(又叫黃/皇曆、通書、通勝)兼採依照月亮運行的陰曆(農曆),以及地球和太陽對應關係的陽曆。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是陰曆節日。立春、清明、冬至等,根據的是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黃道面)劃分為二十四等分,配合四季而成的二十四節氣。

大年初一和立春的日期有時很接近或是同一天,所以有“元日立春”的詩詞。例如辛棄疾有《蝶戀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那年是西元1188年,大年初一是128日,正是立春。蘇東坡的《元日過丹陽,明日立春,寄魯元翰》,寫於西元1074129,那天是元日,也是立春。

既然元日和立春是兩個曆法系統,網上說今年是“雙春年”,也就是有兩個立春,是混合了陰曆和陽曆,其實不成立。連帶的,說雙春年隱含離婚,所以是不適合結婚的孤鸞年,大家也別放在心上。相反的,從邵雍《皇極經世書》推衍出的癸卯值年卦“家人”,家人卦的《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我胡思亂想,今年或許正是經歷亂象之後回歸家庭和成立新家的好時機呢。

今年是你的“本命年”嗎?生肖和性格、命運有關嗎?黃啟方教授統計中國歷史上生年可考的251位帝王,其中29位屬兔,人數最多,包括劉秀、曹丕、明朝嘉靖皇帝、清朝乾隆皇帝。在《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生肖:文學與歷史形塑下的十二靈獸》書裡,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

下次如果有人再說蘇東坡屬牛,我要說他是大笨牛。再搞不清楚生肖怎麼算,請看中國政府2017年發佈的官方標準《農曆的編算和頒行》。

 

2023128,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


 本文有修改,此爲完整版





2023/01/14

娃娃車上的毛小孩A Fur Baby Sits in the Pram

 

12.5%的人希望成爲貓(衣若芬攝)

隆冬的臺北清晨,我走出社區大門,才感到9度的冷空氣中細微如霰的雨絲。拉起夾克的帽子套住頭,被一陣強風吹開帽子,我使勁讓帽子套回頭上,再把拉鍊關到下巴,這下可牢靠了,臉頰也包覆住大半。

能勾引我起早散步的,只有那熱鍋裡滾燙燙的豆漿和烤爐裡香噴噴的燒餅在十字路口,和我一起望著號誌燈停步的,只有一位中年婦女和她的娃娃車。

我稍稍低頭,瞧了瞧車上白膨膨羽絨服的

“汪汪!”

白膨膨羽絨服裡探出毛茸茸的小臉,我往後退了兩步!

婦人把娃娃車的塑膠雨篷拉嚴,看了我一眼,過馬路去了。

我隨在她身後,是什麼勾引她起早散步的呢?

2021年,臺灣的貓狗數量據統計有295萬隻,首次超過15歲以下的人口283萬。都說少子化情形嚴重,2022年底在臺灣的三場演講後,都聽到任教大學的同行感歎招生困難,有的系被整並;有的不得不暫停或是直接關閉。可以理解不婚不子的諸多現實原因,沒想到“毛小孩”竟然那樣受歡迎。

有感於動物陪伴的重要性,臺灣文學館在20218月推出了《友直友諒友多毛─阿貓阿狗的文學史特展》。2022年則擴大關涉動物的範圍和深入的思考,展覽名稱《成為人以外的─臺灣動物文學特展》,便提舉出人類和動物的“相對”又可能“互換”的曖昧關係。

特地南下參觀《成為人以外》的展覽,承蒙林巾力館長接待,策劃執行羅聿倫小姐導覽,讓我從歷史的縱深觀察動物在臺灣的處境:清朝和日治時期,動物作為農耕和交通工具。進入工業化社會,動物成為田園牧歌的記憶和異化的商品;馬戲團表演的視覺奇觀,曾經帶給大眾歡快娛樂。隨著環保意識普及,瀕臨絕種的動物促使人們以行動關懷,卻也引發稀罕動物的奢侈消費甚至於走私偷盜。

除了漢人文化,展覽也包含原住民的動物神話和狩獵習俗,“護生”和“祭靈”的輿論爭議。還有香港文學裡被壓抑的人與動物、馬華文學中“反抗”的自然,在在顯示“人以外的”多樣議題。

文學作品是動物書寫的載體,繪本、電影、藝術創作和動物語言翻譯等等,呈現了不同視角和媒介的關懷。展場裡結合宏觀的流覽和細部的閱讀,目不暇給。原來,“後人類時代的世界生態如此迅速地演化,我們就身處其中。

我臨時起興,請聿倫入鏡,介紹展品,分享到我的YouTube頻道。她大方且流暢地侃侃而談,推薦展場入口第一件設計,是三個電視螢幕,上面有貓、狗和海龜的動畫影像和文學摘句。觀眾靠近螢幕,感應器會捕捉觀眾的動態,結合到動畫影像,彷彿觀眾化身為動物,換位思考作為動物的種種模樣。

不僅“換位”,展覽還讓觀眾投選“如果可以成為人以外的,我想成為”。20221220日,我看到的票選結果是:5426票中,最高的680票想成為貓,占12.5%呢。

過去我們是寵物的主人,如今很多人自稱是汪星人、喵星人的“鏟屎官”乃至“鏟屎奴”。中國MobTech袤博科技Mob研究院近期發佈的《2022年中國寵物消費洞察報告》指出,2022年中國貓狗數量已經達到1.1億隻。根據2021年中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零到14歲的人口是253383938人,至少還是貓狗的雙倍多。寵物經濟的市場規模直逼2500億人民幣,的確是一塊持續增長的大餅。為了安撫、治癒、排遣孤獨,我們越來越捨得情緒消費。

就在我被娃娃車上的毛小孩嚇到的第二天,我依然為了豆漿燒餅不畏風寒。同樣的路口,娃娃車裡 “蠕動”的白膨膨羽絨服突然轉頭露出對我微笑的臉!我又倒退了兩步呀!早安啊!

推娃娃車的年輕婦人點頭回應我:“早安!”

我隨著她過馬路,突然很想快步到街對岸,再看一眼她的面容,和那張沒有毛的紅臉蛋。

 

2023114,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





2023/01/12

一期一會蘭千山舘 One Encounter, One Chance, Lanqian Shanguan Collection (Video ...


玩过AI生成诗,图像,音乐,今天来玩影音生成

我將文章輸入,AI 自動生成語音和影片,沒有修改,純粹好玩,看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能夠生成什麽...

#AI

#Justforfun

2023/01/06

成爲人以外的Beyond Our Mind




台灣文學舘動物與文學特展 台南,展覽至2023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