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9

奔向「清明上河圖」

 圍觀「清明上河圖」



我常說,近年中國大陸不但有「國學熱」,還有「國寶熱」。
而且,「國寶熱」可能還烈過「國學熱」。
就看電視裡尋寶、鑑定、估價的節目大受歡迎,來賓帶來的文物古玩五花八門,可以知道這股熱勁之燃燒蔓延。
2015年正值故宮博物院九十周年,兩岸故宮都備下了賀壽大禮。故宮的生日禮物不是呈給自己,而是獻給觀眾。自從末代皇帝溥儀退位,紫禁城內以及熱河避暑山莊、盛京瀋陽行宮的重要文物被聚藏於武英殿和文華殿的「古物陳列所」。90年前的10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向外開放,百姓不但得以觀賞歷史文物,還能在皇帝「家裡」走動,象徵著封建帝制的瓦解。
所以,如果本著設立的初衷,「與眾同慶」可以說就是故宮博物院耆壽的精神吧。台北故宮博物院以北宋山水畫家范寬和清宮義大利畫家郎士寧為重點,標誌著中國山水畫和西方藝術東傳的時代意義。從106日起開始的「天保九如:九十年來新增文物選粹特展」,展出天下第三大行書─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卷」(1115),令人期待。
北京故宮博物院更是大手筆,有分兩期推出283件書畫珍品的「石渠寶笈特展」,還有「普天同慶─清代萬壽盛典展」等,琳瑯滿目,不少罕見或初次亮相的作品,使得自98日起便吸引了大批觀眾湧入。這兩項特展都舉行國際學術研討會,我榮幸受邀,努力以赴,加上與東坡「寒食帖」的約會,今年幾次飛往台北和北京,忙得不亦樂乎。
《石渠寶笈》是乾隆皇帝的收藏著錄,展出《石渠寶笈》裡記載的作品,被暱稱為「摸清皇帝家底」。其中特別受到關注的,要數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了一睹「清明上河圖」的廬山真面目,有人清晨五點多就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售票處排隊,等到買了票,院門一開,就奔向展廳武英殿。這「故宮跑」,真是蔚為奇觀!
1990年代,以及2003年在上海、2005年在北京、2012年在東京,「清明上河圖」都曾經展出過。上海世博會期間,還展示了動畫版的「清明上河圖」,這動畫也在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巡展過。我於2003年躬逢上海博物館展場的盛況,當時佇候於綿綿寒雨中,38天的展期,上海博物館總共湧進了23萬人次,可謂空前。這一回在北京,聞說跑到武英殿前還要排四到七小時的隊才能進場,當然是要破上海的記錄了。
大家爭觀「清明上河圖」為哪般?
我曾在〈「好古」思想之審美文化心態試論〉一文(收錄於《藝林探微:繪畫.古物.文學》)裡談過,中國藝術史上,像「清明上河圖」一般命運多舛,影響廣遠的書畫作品大概絕無僅有。「清明上河圖」時而流轉於民間,四出五進帝王宮門,歷代以來惹出的虛虛實實、風風雨雨,傳為奇譚。為了爭奪「清明上河圖」,不但鬧出人命,還牽涉到小說《金瓶梅》、范允臨《一捧雪傳奇》的寫作。
這次展出「清明上河圖」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包括圖後的題跋全幅展出。把圖與文合觀,視為作品的整體,這是博物館和美術史研究的漸變。過去偏於圖象部分,且受限於展櫃的空間,不能總覽全貌。如今,歷代題跋的文獻價值受到重視,也是研究題畫文學的我最感欣慰之事。
連續幾天的「故宮跑」,在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的及時調度後,改以領號碼牌的方式循序參觀,混亂緊張的情況大為減少。單院長還親自去問候排著長隊的觀眾,向媒體宣布2020年故宮建成600周年時,「清明上河圖」還會再與大家見面。
其實,乾隆皇帝有生之年並沒有欣賞過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是在他離世後幾個月才入宮。乾隆皇帝的遺憾,就讓我們的極目觀覽和認真探討來彌補吧。


(2015年10月3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文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