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30

谁的“南洋”?Who’s “Nanyang”?

 


 《狮城美术百年光华》特展结束那天,我在公众演讲中谈了我从展品打开的视野,并且回复反思我导览时观众的提问:“你说这些画是南洋风格,为什么画那些外国峇厘岛的女人可以代表我们的美术?“

我问他:“不能吗?她们不算南洋吗?“

“南洋就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啊!”他指着身旁李文苑画的新加坡河景,补充说:“像这样。”

是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南洋,印尼也是,南洋就是东南亚嘛。

这好像不大需要解释,其实在我刚开始写《南洋风华:艺文.广告.跨界新加坡》时,也曾经困惑过。翻看《叻报》经常出现在头版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广告,我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是个新加坡本地的香烟品牌。进入深内研究,才知道这家公司是广东人简照南和简玉阶兄弟在香港成立,取名“南洋”,有和天津的“北洋烟草公司”互别苗头的意味。

香港有“南洋”,天津有“北洋”,“洋”的南北分界在哪里?

陈佳荣的《“南洋”新考》和李金生《一个南洋,各自界说:“南洋”概念的历史演变》,都探讨了“南洋”的指涉,梳理了从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到清代陈伦炯《海国闻见录》的“南洋”范围。简要地说,清代的“南洋”是以长江出海口/江苏为界,所以在山东有北洋舰队;江浙海防依靠沈葆桢主理的南洋舰队。随着华人移民“下南洋”,除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南中国海周围的国家都属于南洋,后来人们逐渐用“东南亚”取代南洋,甚至于近年有“南洋不合时宜”的质疑。

因为南洋是用汉字表述的吗?给予“非常华人”的印象那么,其他也使用汉字的国家,比如日本,如何认识南洋?

2008117日至2009118,日本冲绳县立美术馆和博物馆举办了《艺术家们的南洋群岛》展览,“南洋群岛”翻译成“The South Sea Islands”。1985年新加坡《南洋风格美展》的策展副主席陈世集在专刊发表了《南洋风格的展望》,文章的英语翻译将南洋翻成“Nanyang(South Seas)”。乍看之下,“The South Sea Islands”和“South Seas”似乎意思一样,问题是:从哪里为坐标的南方?

19世纪末日本明治时代维新开国以来,就有向海外扩张的企图,所谓的“南进”政策,目的地是太平洋以南。矢野暢在《「南進」系譜: 日本南洋史観》讲述了日本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逐步从德国手中占领现在密克罗尼西亚、帕劳、塞班、关岛等岛屿,设置南洋厅管辖。志贺重昂1878年的《南洋时事》,谈的就是对这些南洋群岛的巡视。

山田毅一1934年的《南洋大観》涵括了南洋群岛和菲律宾、暹罗(泰国)、兰领东印度(印尼),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为“英领南洋”可知当时的“南洋”概念有两重,一是南太平洋;一是赤道南北附近。如今南洋群岛已经不归属日本,日语和韩语讲的“南洋”接近华语“东南亚”的意思。

也许你会说:搞了半天,南洋就是东南亚,何必牵扯那么多?

我想解释的是,看南洋如何历史发展成和东南亚的对等关系,显示中国视角和日本视角被西方视角置换的过程。地球是圆的,谁来决定谁位于东方呢?为了避免“非常华人”的印象,不用“南洋”一词,请问问日本、韩国、越南的朋友,“南洋”只是华语吗?

所以我一再强调,南洋并不过时,它是与时俱进的概念,可以超越族群和国家,是热带南方的意象区域文化的认同。在新加坡建立艺术大学之际,正是我们认识本土文化资产和全球艺术趋势的良机。

这次《狮城美术.百年光华》特展,林利国女士提供展出姑姑林子瑄的水墨画。林子瑄曾经就读上海美专,在印尼坤甸和新加坡创办华人学校,参与十人画会。1965年的清迈游客,穿着时装徜徉山径林间,那不是对异族的凝视,是身在其中的南洋之美。

 

2023729日,新加坡《》“上善若水”专栏

2023/07/16

南洋画派好品牌 Nanyang Painting School, a good brand




《南洋画派非憧憬》一文中,我提到了“有图有真相”,举了新加坡第三代画家林仰章的《亭亭玉立》致敬陈文希画群鹭的例子。现在,我们再来“有文字有证明”─“南洋画派”不是从Nanyang art, Nanyang style的曲解翻译,且看198011的《星洲日报》,钟泗滨(署名钟四宾)的文章《建立起南洋画派》,他说:

新加坡的绘画在最近才被提倡和受注意,目前的趋势,纯粹从事西洋画或水墨画都是不合适的,因为我们处于亚细安这个地区,应该向南洋画派发展,要从新加坡这个地方去找新加坡的风格调子,无论话是好是坏,都是我们自己的东西。

至于怎样建立南洋画派,他没有具体完整的理论,但是指出了方向:“配合工艺美术,……只有从题材上着手,才能出现南洋的风格。”

钟泗滨早在10年前就已经结合工艺美术和本地题材创作,1970年的《灯笼制造》(秋斋收藏),将学习后期印象派画家例如高更的分隔主义画风立体化,本来作为图像轮廓线的部分,用竖立的金属圈绕形成浮雕的效果。制造灯笼的艺人手拿铜管笔正在着色,他的头顶上方悬挂完成的灯笼,那盏上下装饰如意纹的红灯笼充满喜庆气氛,使人联想中秋节的风景。衬底的麻布朴实粗糙,暗示工作场所的陈年老旧。灯笼和人物的衣衫同材质布料,区块里面错落不一的纺织纹理呈现韵律般的起伏。

这种混合媒材的造型艺术,是“绘画”吗?钟泗滨突破了用画笔平涂的技法,创造带有实验趣味的视觉印象,直接告诉我们:“南洋画派”沿用“画派”的词语,却超越绘画形式。如我先前谈的,现在“南洋”是超越国家和族群的审美概念,“南洋画派”也是,而且是动态流变的审美概念,便于指称的品牌。

201142日在纪念刘抗百岁冥的国际研讨会上,Rawanchaikul Toshiko女士发表了《南洋艺术与他者》(“Nanynag Art” and Otherness),认为刘抗等画家的“南洋”身份经过了以中国或西方为中心,南洋是双重的边陲,到去峇厘岛写生,看见更为边陲的“他者”,反而重新建构自我的过程。我请教她关于南洋画派的问题,她肯定南洋画派,可惜没有时间细讲。至少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南洋艺术包括周边国家的风土,而不必限定新加坡,所以“南洋画派”的提法优于“星洲画派”。

那么,所有的新加坡画家都属于南洋画派吗?不尽然。先驱画家开创南洋画派,后继者可能依循,也可能毫不在意。南洋画派的品牌效益在市场经济和国家社会。

南洋画派是“别人对我的认识,给我贴的标签”“贴标签”可能会让有的人担心名实不符、刻板拘束,于是不安或不爽。站在品牌经营的立场,与其面目模糊,不如清晰明朗,大众先知道和掌握得住品牌调性,之后再加以优化细分。

如果你熟悉海上画派吴昌硕的花鸟画,看黄葆芳和范昌乾的作品想必会似曾相识。范昌乾的弟子赖瑞龙还师从过岭南画派的赵少昂,当我们为他们贴上“南洋画派”的标签,彰显继承中国又开展南洋风格的层次感,就区隔和定位了他们的品牌。在相对海上及岭南画派人数少的南洋画派范围里,保有辨识度和可见度,为国际艺术市场的经济效益加分。

新加坡的国家治理,底层思维里兼容品牌建设,将南洋画派放在国家美术历史的脉络,巩固国民肯定“我们也有自己的美术”,也就是视南洋画派为文化资产,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2023年苏富比现当代艺术品拍卖会的展场,听到一对青年男女的对话。

男:这是张荔英……

女:这不是红毛丹吧?

男:傻子,红毛丹和荔枝分不清吗?

女:南洋画派还是红毛丹好看些。

男:还是荔枝好吃些。

女:傻子!

 

***

716日(星期日)下午2时半,衣若芬主讲【‘狮城美术·百年光华’展览的历史意义】,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6Recital Studio,免费入场。座位有限,先到先得。

 

2023715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善若水”专栏







 

2023/07/12

衣若芬陪你看《狮城美术.百年光华》特展- 6//100 Years of Singapore Art, by I Lo-fen,part 6 蜡...


2023年6曰18日,衣若芬导览《狮城美术.百年光华》特展 第六段影片,蜡染画 Sarkasi Said,佘金裕 展览至2023年7曰16日。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入场免费 On June 18, 2023, Dr. I Lo-fen guided the exhibition "100 Years of Singapore Art." Part 6- Batik painting by Sarkasi Said, Seah Kim Joo The exhibition will run until July 16, 2023, at the Singapore Chinese Cultural Centre. Admission is free.

2023 蘇富比新加坡現當代藝術拍賣-張荔英// Sotheby's Modern & Contemporary Art, 2023 in Si...


Georgette Chen 張荔英 
Lychees and Peaches 荔枝和桃子

Estimate-Upon Request

衣若芬陪你看《狮城美术.百年光华》特展- 3//100 Years of Singapore Art, by I Lo-fen,part 3


2023年6曰18日,衣若芬导览《狮城美术.百年光华》特展

第三段影片:南洋美术谱系。钟泗滨。陈瑞献。吴在炎指画

展览至2023年7曰16日。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入场免费

“南洋画派”非憧憬The Nanyang School: NOT A Fantasy

 

陈文希(左).林仰章(右)

姚梦桐老师的文章题目说:《“南洋画派”纯然是论者流淌心中的美丽憧憬〉(The Nanyang School: A Fantasy in the Hearts of Commentators),欣赏和导览过《狮城美术.百年光华》特展,我想让作品“有图有真相”,“南洋画派”的确存在,并非憧憬。

姚梦桐的论据是:1950年代南洋美专校长林学大鼓励马来亚特色的艺术创作,强调地方属性和社会功能,所谓“南洋风”的新美术。赤道艺术研究会(1956-1972)曾经实践这样的主张,但是随着团体解散,南洋风也烟消云散了。因此,1979年在吉隆坡举行“南洋画回顾展”,展出林学大、钟泗滨、陈文希、刘抗、陈宗瑞、张荔英等人的画作,T.K. Sabapathy Redza Piyadasa认为他们具有“南洋风格”;以及1985年《南洋商报》直接指出这些画家形成了“南洋画派“是不周详的。

624日国家美术馆郭建超前馆长将2月间主讲的《南洋两风(格)》用英语发表,本来要谈的是“风”和”“风格”,英语题目翻译成“The Two Nanyang Styles”,好像把1950年代和1980年代谈的问题对立起来了。

我不揣浅陋,从我的理解,简单梳理一下“南洋风”、“南洋风格”和“南洋画派”:

1.南洋风:历史语境中的“南洋”几经变迁,虽然“南洋”的“南”,是以中国作为参照坐标,指南中国海周边,但不见得就是“中国中心主义”。随着新加坡独立建国、亚洲四小龙崛起、冷战时代结束等,南洋的文化身份逐渐高于政治认同,能够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少部分的菲律宾、中南半岛。将亚洲热带情调、海洋文明、异民族文化交融、色彩鲜明、香浓郁、旋律抑扬的五官感受都涵摄在“南洋风”的吹拂下,才能超越单一的视觉性。杂糅、混沌、随机,是我欣赏的“南洋风”。

2. 南洋风格:“风格”建立在可辨识的特质,基于趋近规律的题材、形式、技艺。1952年四位先驱画家的峇里岛写生之旅启发了1960年代和1970年代佘金裕、陈城梅、叶之威、赖凤美等十位画家范围更广的的东南亚写生之旅,继承中有创新。“南洋”一词起初只用于华族,而后扩及他族,成为超越国家和族群的审美概念。马来西亚籍的蔡天定制作蜡染画,影响佘金裕。新加坡的马来族蜡染画艺术家Sarkasi bin Said的作品同样富含南洋风格。

3.南洋画派:姚梦桐反对有南洋画派,因为不符合他认为成立画派的条件:(1)一群具共同艺术观的画家,有别于其他画派的表现手法,相近的绘画风格,且有完整严谨的理论体系(2)同处一个地域;具代表性人物(3)具传世作品(4)跨越时代,承前启后的延续性。

第二代的新加坡画家大部分受教于先驱画家,以上(2)、(3)、(4)都不是问题;只有(1)─先驱画家欠缺完整严谨的理论体系。“画派”的“派”似乎标志某一种群体的统一情形,但是,翻开艺术史,以地方命名的画派,除了相近的地缘关系,画家各有千秋。比如明代的“浙派”、清代的“扬州画派”,同派之中,随时间递进还有个别发展和分支。再如印象派,命名由来是对莫奈的画《印象·日出》的讽刺和挖苦,并非意念先行,树立集体共识之后才结派创作。

派别是基于作品逐渐累积归纳,所以往往在回顾时总结。更重要的是,为什么需要派别?是为了便于指称,塑造品牌(详见我的下一篇专栏文章)。

简单归纳南洋风”是“我在东南亚的生活感知和呈现”。“南洋风格”是“我塑造的形象特色”。“南洋画派”是“别人对我的认识,给我贴的标签”。你看第三代画家林仰章的《亭亭玉立》对陈文希画群鹭的致敬,那主题、形、笔墨的辐射光晕,是不是南洋画派?

 

202371,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善若水”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