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要提醒自己,你們與我不同。
雖然我們都以流暢的華語交談,各自操著不同的口音和腔調,努力想說得像標準的北京普通話,並且羨慕那些侃侃而談,出口就是漂亮的,聽得順耳舒服的聲音的中國人。 我曾經在課堂上向你們致歉,我因為生長環境和學習的背景,不能完全使用如今中國大陸慣用的語彙和發音。在教到「西湖十景」時,我說到我曉得中國大陸的發音,「蘇堤」的「堤」不是如我從小學到的,讀作「ti」的二聲,而是一聲的「di」。我說,如果對方是中國人,我會用他們聽得懂的發音,讀成「di」,但是你們不同,我解釋,我習慣說「ti」的二聲,「知道」與「習慣」有時南轅北轍(這個「轍」字,台灣讀che4,大陸讀zhe2),更何況其中尚無絕對是非對錯。就像我在中國時說「垃圾」為「la ji」,把「暴露」講成小學時老師一再禁止我們讀錯的「bau4 lu4」。
因為你們不是中國人,也不是如我一樣的台灣人。
我一直念茲在茲,我們不同,共同的華語不能表示我們溝通無礙,你們大多數的人不是「華僑」,而是相對於我,不折不扣的「外國人」。
你們是新加坡人。
我也不喜歡台灣的政客稱呼你們為「華裔的新加坡人」。
「華裔」,只不過顯示你們的祖先來自中國,數十年前,甚或數百年前。「華裔」的指稱過於一廂情願,想把你們和台灣拉成一氣。
在如今講求「全球化」,文化交雜混血得難分彼此的時代,講述一個人的血緣和出生,意義何在?
「Where are you from?」問的是你的國籍,還是來歷的地點呢?
2002年我在韓國學韓語的同學,就告訴過我,最厭惡人家問她這個愚蠢的問題。
她的父親是香港人,母親是韓國人,她出生在香港,在新加坡受教育到中學,後來到澳洲短暫唸過大學。十八歲的她,遊歷過世界許多地方,母語是英語,也能說廣東話,為了更了解母親的母國,把小時和外婆說過的韓語重新拾起,她離開澳洲,來到韓國的校園。
「Where are you from?」在還不知道對方的韓語水平時,我們通常在課間偷偷說英語,她用韓語回答我:「你究竟要問什麼?」
她的長相,黝黑的皮膚,嬌小的身材,隨性的裝扮,以及說英語時的腔調,很容易猜得出,來自新加坡。
但她說,她不是新加坡人。
然後是一連串她去過的國家,以及,這一回,她從澳洲來。 「
華僑為革命之母。」
從前我們的老師教導過我們,時常引述的孫中山的這句話,你們說,沒聽說過。
我們的差異其實比我預期的大。
大得多。
我從不會用對台灣學生的標準來要求你們,你們說,他們從小學華文長大。
我問過我的韓國學生,為什麼選擇研究中文?
為了更瞭解自己母國的文明與文化。
那來源,那推動影響的力量,就在鄰近的地方。
漢字,以其強大的表述功能與力量,在韓國長達一千五百多年。即使後來有了表音的朝鮮拼音字母,漢字仍是主要的書寫記錄的工具。
你們也不得不使用漢字。
而在「想像的共同體」建構之下,1965年不得不被分離獨立出的國家,如今趾趾高氣昂地屹立著。
不明所以的台灣政客,還羨慕你們,心嚮往之。想學你們把「國語」改稱「華語」。「華語」的「華」,在新加坡指的是種族,在台灣也是一樣嗎?
我在新加坡國家歷史博物館,看到了李光耀先生宣布被迫建國時的影片,他數度哽咽,頻頻以手帕拭去激動的淚水,歷史沒有給新加坡選擇的餘地。新加坡人從此不是「華僑」。
(viedo from You Tube)
你好,我在網上找些關於新加坡人的習性的資料無意間看你的標題進來看看。喜歡你寫的這句:你們大多數的人不是「華僑」,而是相對於我,不折不扣的「外國人」。還有也認同你講的華裔指的種族。
回覆刪除這裡的華人在這裡已經生活了好幾代人了,我想他們對中國大陸已沒有什麼感覺了(那是祖先的國家),華僑的字眼會一直被搬出來使用的意義真的很令人摸不著他們背後的意義何在?我想和久遠的中國人有著共同的情意結有關,但是在這裡的社會還有講究這種東西?我遲疑...最後感謝您看了我的一堆廢話...不好意思我不是新加坡人,請原諒我的一廂情願...但我生長的國家和新加坡沒多大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