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識字”,從小我們被家長和老師教育說,讀書可以識字,識字才能讀懂書。現在,再講“讀書識字”可能會被反駁啦!讀的書,可能沒有字;不識字,也可以讀書——無字的,不是“天書”,而是“人書”,讓人解脫文字的書。
2015年的臺灣年度暢銷書,被譏笑爲“開了臺灣一個玩笑”,三大書店通路統計的第一名寶座,坐上的是《秘密花園》,從歐美引進臺灣,狂賣50萬本!《秘密花園》沒有字,裏面有什麽秘密?你得拿起色筆爲它鋪彩,假如你還相信一點色彩心理學,你塗著的顔色或許就流露了你內心的秘密……。
“療癒”、“沉浸式體驗”、“打發無聊時間”,書籍不只是讓我們吸取知識,豐富見聞,而是排遣寂寞,舒張壓力。也就是說:閱讀,或是和書本有關的活動,不一定是爲了“獲得”,相反地,是爲了“釋放”。
因爲我們每天接收的,已經太多!
和著色書異曲同工的,有無字的繪本。繪本一般被歸類爲兒童讀物,無字繪本是爲了給還不識字的兒童準備的,大約1970年代開始興起於歐美,作爲日後“讀書識字”的過渡。小小讀者自己翻閱,還是被引導,講述/編織書的內容,培養親近書、愛看書的習慣。有了這樣鮮明的目的,以及對功效的期待,家長樂於“投資”無字繪本,無字繪本在國際市場上沒有語言文字的翻譯需求和問題,似乎更便於傳布。
然而,無字繪本的創作和解讀未必如設想的那麽理所當然。圖像如果沒有文字支持和輔助,需要承擔所有叙事的任務,讀者怎樣看圖說故事?讀者說的故事會是作者的本意嗎?如果偏離或是違背作者的本意,該怎麽辦呢?這種不確定性,往往正是無字繪本創作和解讀的樂趣所在。甚至於,通過不同的解讀來認識自己的思想及價值觀。所以我認爲:無字繪本的讀者群可以不限於不識字的兒童。
我的文圖學課每一周都設置了分組報告和個人的“動手做”練習,是同學們最感興趣的部分。這學期有小組展示了美國繪本作家Mercer Mayer的“A Boy, a Dog, and a Frog”(小男孩,狗,與青蛙),這本最初出版於1967年的無字繪本,1971年Marianna Mayer改編,增加了故事的情節和衝突,後來再版許多次。故事是:一天下午,小男孩帶著狗和青蛙去池塘釣魚,突然,魚鈎被重力拉扯,小男孩掉進了池塘,狗和青蛙也跳進水裏幫忙,原來是烏龜咬住魚鈎,拽斷了魚竿!小狗找烏龜“理論”,被烏龜咬住了前爪,小男孩抱起狗,烏龜仍然不鬆口。好容易掙脫了烏龜,準備在岸邊喘口氣,烏龜又偷襲小狗的尾巴,把小狗拖進水裏……。小男孩脫了衣褲下水,救上小狗,已經累得不行。轉身一看,烏龜腹肚朝天,在水上載浮載沉。小男孩拿魚竿勾起烏龜,它是不是死了呀?打算埋葬烏龜,小男孩鏟了一個洞,還摘了一朵花,咦~烏龜竟然自己翻身,活回來啦!開心的小男孩舉起烏龜,小狗和青蛙也高興地跳躍,大家快快樂樂回家去。
同學們沒有看過完整的內容,接過繪本裏的6張圖,從圖片的6個場景編叙事的時間線和主述者的臺詞、旁白、對話和背景聲音、配樂,呈現了6個意趣橫生的故事:
烏龜說:“你這小子跟你爺爺一樣調皮搗蛋!”
小男孩說:“你這只壞狗狗,怎麽可以把烏龜推下去!”
挖好了洞,小男孩回頭,找不到烏龜了~。
斷“圖”取義,想像更自由,這是無字繪本的魅力秘密。
“A Boy, a Dog, and a Frog”是黑白畫面,如果一起編故事,又一起塗顔色,設計成繪本創作、閱讀和心靈成長的工作坊也不錯,成人和兒童都可以抒發情感,活躍思維,獲得撫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