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虎添「億」、虎虎生「豐」、「虎哩」賺大錢!
春節是大發諧音梗創意的最佳時機,我們吃的白蘿蔔(菜頭,好彩頭)、鳳梨(旺來)、蘋果(平安),柑橘(吉利),無不象徵好兆頭。尤其是柑橘,粵語「柑」
和「金」諧音;溫州話「柑」和「官」諧音,功名利祿,要什麼有什麼, 吃柑橘就對了。
蘇東坡(1037-1101)也是玩諧音梗的高手,他寫了〈黃甘陸吉傳〉,把黃柑和綠橘比喻為兩個隱士,
隱士入朝做官,因嫉妒而齟齬,再溝通而和解。「橙黃橘綠」遠接屈原〈橘頌〉詠橘的擬人化品格,還增添了色彩相映的畫面感。
宋代畫家筆下的「橙黃橘綠」比如林椿(約活動於1174-1189)〈橙黃橘綠〉(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樓觀〈霜林嘉寶〉(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馬麟〈橘綠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都是賞心悅目,生動逼真。
此外,傳為趙令穰(約活動於1070-1100)的〈橙黃橘綠〉冊頁,對幅有南宋高宗(1107-1187)的題詩,寫了蘇東坡的詩〈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處君須記。正是橙(棖)黃橘綠時。
如果你熟悉這首詩,可能馬上注意到後兩句,不是「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嗎?皇帝是不是記錯了?讓我們通過「文圖學」的方式,細讀文字和圖像文本。
宋高宗和我們讀的不是同一個版本的蘇東坡詩集,翻翻現存較早的南宋蘇東坡詩集、筆記叢談、以及葉夢得(1077-1148)的詞〈鷓鴣天〉,就曉得當時有的通行版本寫的就是「一年好處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呢。
「君須記」的「君」,是這首詩受贈的人劉季孫(字景文,1033-1092)。許多關於這首詩的賞析都言過其實,把劉景文形容成落魄愁苦的文人,以為蘇軾詩在同情劉景文,這完全扭曲史實,卻是影響極大。
其實劉景文出身軍武世家,祖父劉漢凝從宋太宗出征,立下汗馬功勞;父親劉平是將官,劉景文因而獲優選,蘇軾形容劉景文:「篤志好學,博通史傳,工詩能文」,家藏圖書字畫,還曾經送給蘇東坡當生日禮物。
〈贈劉景文〉寫於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蘇軾在杭州擔任刺史(相當於市長)。那年劉景文五十八歲,蘇東坡五十四歲,兩人都已步入中晚年。就像詩篇開頭的「荷盡已無擎雨蓋」—─盛夏過去,荷葉凋零;「菊殘惟有傲霜枝」—─殘落的菊花還有不畏風霜的枝幹,這兩句詩突顯的是庇護和支撐,久歷官場的兩人心知肚明,要在宦海起伏中不隨波逐流,明哲保身絕非易事,有「擎雨蓋」的青年時光不再,只有靠自己卓然挺立,殘而不亡。
所以,〈贈劉景文〉是一首人生秋冬之季,中老年人彼此勉勵「倍萬自愛」,收穫生命果實的詩。這樣文字充滿視覺性,內容飽含「正能量」的作品,很合適作為畫文學作品的「詩意圖」素材,即使畫家未必就是趙令穰,仍值得玩味再三。
可能是高宗本人或是宮廷畫家建議,選取了〈贈劉景文〉作畫。我們看到流向遠方的溪河,水邊叢生野菊,夾岸結實纍纍的橙橘,具現了蘇東坡的詩中風景。點綴其間的水鳥,為畫面增添動態生命,使得看似靜止的物象有了幽遠的遐思。繪畫和題詩互為文本,在對幅彼此映襯,形成觀看時文字和圖像的往復循環,展現抒情韻味的「無聲詩」。
於是,「君須記」的「君」不只是劉景文,蘇東坡的友誼私情被也正值人生過半的高宗轉化為「老而彌堅」的公理和志氣。所有觀者都能自行代入,在虛化留白的畫中意興遄飛。
至於林椿畫令人垂涎的〈橙黃橘綠〉,雖然沒有題詩和相應的處境道理,也由於蘇東坡詩的「一年好處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被南宋詩人沿襲,比如「好處分明是,橙黄橘綠時」;「處處橙黄橘綠,家家蓴菜鱸魚」,彷彿有了「好處」「當下即是」的吉祥隱喻。
收成「橙黃橘綠」,過個豐盛的大好年。以後春節,你也可以把〈橙黃橘綠〉的圖像寄贈親友,再多多發明你的諧音梗賀詞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