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9

南洋風華會素韾

和南洋理工大學同仁及同學雀躍於南洋大學建校紀念碑前


"有缘,既要随缘,也要惜缘.你既然有缘能够来到这个南方的NTU,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好题目,写一本书,留下一份难得记录和美好记忆,对前后人和自己,都是美事一件,何乐不为?"

多年前,我出於對所任教的大學校園歷史好奇,讀到《聯合早報》上一篇杜南發先生的文章,心想:這就是我想請教的人!南發先生畢業於南洋大學中文系,任職於報業,有親身的經歷,也有宏觀的視野;不但是新加坡華文教育的「過來人」,更是具有前瞻思想的「現在人」。
冒昧向南發先生詢問,沒想到他已經注意到我發表過的文章。在南發先生的鼓勵之下,從北邊的台灣大學(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到南方的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的兩個NTU,我珍惜著天賜機緣,持續探索著新加坡的文史藝術。
在新加坡歡慶建國金禧的2015年,我的心得、感想以及發現匯聚成三本書,因緣巧合同年完成,這都要感謝當時南發先生給我的電郵裡的一番話,使我銘記,並且付諸實現。
2015年完成的三本書,分別是主編15位漢學家的職涯人生的《學術金針度與人》(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散文集《北緯一度新加坡》(台北爾雅出版社),以及《南洋風華:藝文.廣告.跨界新加坡》(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這三本書,一是回想個人志向的選擇;一是書寫異國生活的體會觀察;較為特殊的,是《南洋風華:藝文.廣告.跨界新加坡》,集合了10篇研究論述和7篇學術短文,有別於我的其他學術專書,我將其定位為「文集」,內蘊著我在新加坡的認識之旅。
認識這個地方,以前人的足跡為路標。從19世紀末的清廷第一位新加坡總領事黃遵憲,到21世紀杜南發先生的訪古追雪,他們都曾經(和已經)身處南洋,薰染於中華文化的春風中,散發芬馨。
「跨界」是本書的主軸。島國新加坡因區域、地理、族群的天然條件,形成易於「跨界」的現象。「跨界」的形態,可以包括:
人身的移動:例如從中國南來的徐悲鴻、崔大地、淩叔華、潘受等人,在不同時期參與新加坡文教藝術的發展。先驅畫家劉抗等人的峇里島寫生,開啟了南洋畫派的風格。
藝術類型的多元:例如作家蘇雪林、鍾梅音的繪畫藝術。女詞家呂碧城的書藝。書法家潘受早年提倡白話文學,中年以後寫舊體詩。畫家葉之威的油畫題寫甲骨文。
文化生產的文字與圖象融會:例如新加坡《叻報》的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廣告,東亞報紙上的永安堂虎標藥品廣告。
本書涉及的人物也多有所交會──徐志摩和徐悲鴻早有對於繪畫的論爭;贊助徐悲鴻的黃曼士任職於南洋兄弟煙草公司;潘受曾任《叻報》編輯,接待過徐悲鴻畫作《放下你的鞭子》的像主王瑩;淩叔華是徐志摩的好友,她由蘇雪林介紹才到南洋大學授課;淩叔華因為崔大地而造訪檳城;鍾梅音移居新加坡時,蘇雪林正執教南洋大學,鍾梅音借住過南大宿舍;張荔英和劉抗、鍾泗濱同為南洋美專的老師……這些絲縷纏繞的關係,連結了大陸、台灣、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而我,也是跨界渡洋而來,從過去研究古代的東北亞,向現當代的南方觀看,穿針引線,希望編織不同時期的圖景。用現地考察的方式,探看徐悲鴻作畫的「江夏堂」、蕪湖王瑩故居、南潯張荔英老宅,更時常於日日行走的南大校園,想像昔往的書聲文風。
由衷感謝杜南發先生為本書作序,多所溢美。序文解開我在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看到另一幅張荔英的《北京風景》的疑惑。謹謝台灣成功大學蘇雪林研究室、廣洽法師紀念館永光法師、郭振羽教授慨允刊登圖片。
本書的封面尤具意義,鍾梅音女士的千金余令恬女士授權使用鍾女士的畫作《天堂之鳥》,崔大地先生的高足吳耀基先生題寫書名「南洋風華」,兩位前輩的藝文風格傳展於斯
承蒙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獎助出版,讓一個南洋研究的新鮮人交出初步的成果。本書附錄我在新加坡的重要記事,其中隱含不及一一具名致意的新加坡友人、師長、學生、讀者、演講會的聽眾們,謝謝各位接納並祝福了我。
風華無限,情緣南洋。

***
衣若芬 《南洋风华: 艺文·广告· 跨界新加坡》 新书发布会
日期:2016417 (星期日)
时间:下午230 430
地点: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总馆)5Possibility Room
報名:xwlau@wspc.com.sg
 64665775 ext 248

***
2016年4月9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