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写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文本)文图学的书,开设AIGC文图学课程。一次,朋友介绍我说:“衣若芬是全球中文学界最懂AI的人。”我听了,连忙说:“哪里,哪里。不敢,不敢。”并不是谦虚,而是我懂得的不是研发AI,是如何利用AI工具生成文本,并且从文图学的观点分析和评估AI生成文本的优劣,进而赋予意义和价值。
很多人都混淆了AI和AIGC。新闻报道说,台湾的人文学科学生选读AI课程的意愿不高。一些同学听了第一堂课,便纷纷打退堂鼓。一位在北京交换留学的同学和我分享大学为文科开设的AI课程,包括制作语料库、搭建大语言模型。同学说:“看了课表,不明白学了这些对我们有什么用?已经有了ChatGPT这种强大的大语言模型,我们何必还要自己搭建?”
是的,文科生和一般大众需要的AI素养和技术知识的确和专攻AI的训练不一样。如同我之前在书里谈过:我们不一定要看得懂乐谱、会弹奏乐器,只要懂得欣赏,并且感受音乐给予我们的心灵滋润和情绪抚慰。就像操作手机,我们是使用者,重要的是知道手机的功能。
再举一个日常生活的比喻。AI是厨师;AIGC是菜肴;数据是食材——没有好的食材,再好的厨师也做不出美味的菜。算法模型是厨具——有了先进的厨具,厨师能更快、更高效地做菜。
想象我们走进餐厅,点了一盘东坡肉。香喷喷的东坡肉端上来,我们首先品尝的是菜,然后可能想到:“这家餐厅的厨师手艺真不错。”我们未必会烹饪,但是基本能够品尝得出菜肴酸甜苦辣的滋味,以及是否合于我们个人的胃口。如果还能够知道一些这道菜的历史背景,比如东坡肉和苏东坡的关系(虽然我考证出“苏东坡没有吃过东坡肉”),至少,围绕东坡肉的文化氛围会让我们再增添一些饮食的乐趣。
AI是整体包罗工具和技能的统合;AIGC是使用工具以后,发挥技能生成的产品,是AI的效益之一。前者是基底,后者是输出。媒体往往简单称呼,把AIGC也叫做AI,于是一旦AIGC的内容出错,便全盘否定AI的可信度,这实在“冤枉”了AI。客人吃到味道不佳的菜肴就骂厨师,但是厨师拿手的也许是别的料理。在意大利餐厅想点葱油饼,认为和披萨差不多,其实
同中有异呢。
为什么区别AI和AIGC很重要?在学校里,可以明确针对不同专业需求的学生,设计适配的课程,培养相应的能力,将来学以致用。作为消费者,知道哪些应该提高警觉,例如AI的演算法向我们推送信息,根据的是我们在互联网平台留下的数据和习惯纪录,掌握我们的兴趣和交流网络,于是精准投放。如果这是网路商店,基于演算法生成的商品(AIGC)便可能激起我们的购买欲。
在医疗方面,AI已经可以辨识一些X光和CT扫描的图像,协助医生判断病情。目前我们还不能放心直接把治疗决策交给AI,某些所谓“AI医生”给的“诊断书”(AIGC)良窳不齐,只能视为建议参考,谨慎存疑为妙。
这么说来,好像AIGC很不靠谱,我们还学它干嘛?
我们吃了一次不合意的菜肴,顶多再不去那家餐厅。调教AI厨师学人类厨师,说不定会制造出随机创新的菜肴,给予我们意外的惊喜。我让ChatGPT帮我生成
“《南洋风华》迷你套餐”,它设计的是:主菜“班兰榴莲烤鸭卷”,饮品“香茅辣椒椰子冰沙”,你想试试吗?
2025年11月8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善若水”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