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4
一個"偽視頻"讓我做起了真節目
假冒的視頻被YouTube 停權 |
避疫在家整整兩個月足不出戶,我最大的突破,是開始做播客(Podcast),上傳YouTube。
動力來源,是一個"偽視頻"。
《陪你去看蘇東坡》出版以後,引起了大量的關注,熱銷萬本所帶來的讀者,擴大了我的網路社群範圍。從中學生到樂齡人士;從加拿大到印尼。有的說感動;有的說感謝;還有的說從我的書得到精神療癒…這些,都是我始料未及。
一位讀者告訴我,在網上看到一個《陪你去看蘇東坡》的視頻,問我是不是我做的?
不是啊。
我打開鏈接,機器朗讀,搭配網上擷取的蘇東坡圖像,內容是陳文茜小姐為我的書寫的新序文,粗糙,而且多處讀錯。
這是不是走在版權保護的邊緣? "助推"我的書,還是適得其反呢?
我琢磨了很久,要不要在那個視頻下留言,告訴製作者,這樣的"轉述"讓人聽了很不舒服?明明是一篇暖洋洋的文章,被"輸出"成冷冰冰的聲音,沒有意思呀!
想歸想,不能阻止別人不做。只能在面簿公告,說明這個視頻和我無關,也和出版社無關。
結果,點讚的人多了,反而增加了那個視頻的觀看次數。
好吧。與其讓劣質品充斥流傳,不如我自己來做作者獻聲的真節目。
我一邊摸索,同時也思考:人人都能做"自媒體"(We
Media)的時代,我們如何受到影響?我的職業能從其中學到什麼?接下來打算寫幾篇文章,談談自媒體的迷思和我梳理的產品思維、用戶思維和市場思維等等,或許有助於讀者回顧自己的工作,構想未來的發展。
只要在某種平台或場域公布訊息,就具有媒體的性質。面簿、微信、推特、微博、IG…電子媒介讓自媒體處處閃亮。可能你會想:我只是隨手拍照上傳,分享我今天晚餐吃什麼而已。哦哦,這就是"內容營銷"啊!你的食物圖像就是"內容",即使你沒有獲利,你賺取的點讚,就是所得。為了讓觀者喜歡,你重視擺盤,或者還設置了專門針對拍攝食物照片的APP。你剪裁、修飾圖像,本來很簡單的動機,加了一些工序,就有了"經營"的意味。如果你還想因此累積"粉絲"、為餐廳食品代言、顯示個人具有攝影技術,"銷售"便隨之而來。
以前由政府和財團等有權有錢的組織掌控出版和影音發布,現在有了互聯網和移動通信設備,大大降低了成本和技能的門檻,誰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訴求。不需要妙筆生花;不需要字正腔圓;不需要靚麗帥氣,只要你敢發表,只要有人閱讀/收聽/觀看,你就是作家/主播/網紅/KOL(Key
Opinion Leader)!然後,流量帶來的紅利就能轉成真金白銀…許多"自媒體人"的夢想由此起飛。
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認為"媒介即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圖文、聲音、影像各自有傳達訊息的強項。我寫博客,做播客,後製影音,證明了他的觀點,也逐漸發現"作品"向"產品"的傾斜。
"產品"的概念比"作品"還富有對象性和設計感。我們說"創造作品"、"製造產品",似乎"作品"比"產品"還具藝術價值。對一個作家說"你的作品很受歡迎",他必然高興;說"你的產品…",可能會被翻白眼吧?
不過,自媒體渴求被看見、被散布的天生性質,使得"作品"和"產品"的界線模糊了。一些寫作者會自稱做的是"文創"(文化創意),用廣告文案的形式書寫,接受"客製化"的邀稿,宛如"為情造文",但是並不妨礙內涵品質。
不想放在家裡孤芳自賞,就要敢於拋頭露臉。從前出版書,頂多在報章雜誌刊登廣告,上電台電視宣傳。如今,好像沒有"新書發布會"就不夠昭告天下,最好作者還能自帶流量,做產品經理呢。我不介意這樣的變化,我早已經把教授的課程當成產品來打磨交付。
被"逼出"我的"真節目",產品上線,那個"偽視頻"不知何時被You Tube停權刪除了。
2020年7月4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善若水"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