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1

一塊宋磚


江西贛州「熙寧二年」銘文城磚

研究宋代文學,江西是令人心靈嚮往的地方。宋代江西人文匯萃,歐陽脩、晏殊、王安石、黃庭堅、姜夔、文天祥…都是江西人,就連理學家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也屬江西。南宋文學史上頗具影響力的「江西詩派」詩人,雖然未必皆為江西籍,但是詩派的盛名已經遠播韓國,形成「海東江西詩派」。
今日的江西和中國其他省份一樣富庶繁榮。在贛州開宋代文學會議,得償造訪江西的宿願。從贛州黃金機場乘車前往會場,沿江的高樓大廈裝飾了華麗的彩燈,點綴得夜景璀璨。才參拜過長崎興福寺,觀覽過寺內的「三江會所」,知道那是旅日的江西華僑,自稱歐陽脩後裔的歐陽雲台在17世紀捐地建寺,過不了幾天,我就來到章、貢二江匯注入贛江的三江城市,感受了三江之美。
參加宋代文學研討會十多年,此次我被邀請坐上主席台,在開幕儀式之後的「大會發言」發表論文,以電腦簡報向全場兩百多位學者專家介紹我的研究成果,覺得十分榮幸。
會議結束後,主辦單位贛南師範學院帶領與會學者們考察贛州文化,登上據說是中國現今唯一還在發揮實際功能的古城牆,遊覽「八境台 」和「鬰孤台」等名勝。八境台下的城牆角落,一方「熙寧二年」陽印銘文的城磚深深吸引了我,使我不忍離開。
北宋神宗熙寧二年,西元1069年,王安石擔任參知政事,開始施行變法改革。熙寧新政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遠離京師,當時稱為「虔州」的南方一隅,發生了什麼事呢?
宋磚旁邊有「乾隆伍拾壹年城磚」陰刻銘文的磚塊,還有人找到明代嘉靖十三年和「民國四年重修」等銘文的城磚,夾雜錯落於無文字的城磚之間,彼此堆砌相連,共同構組現在的城牆。熙寧宋磚的四個大字飽滿豐厚,和乾隆清磚的剛健勁挺大異其趣。
有遊客懷疑這宋磚是假的,說:「幾百千年了,怎麼還這麼完整?」
旁邊的人說:「假造一塊宋朝城磚幹啥咧?」
懷疑的人接著說:「哪可能宋朝的磚還留到現在?」
又有人說:「哪朝的磚不都一樣?卡在那裡搬不走的。」
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參觀的隊伍已經走進階梯上的八境台,我帶著疑惑,趕緊跟上。
贛州之行結束,遠赴加拿大開會,那一方宋磚好像始終在我心頭放不下。即使沒有祕密,我想,至少它是有故事的。
連一塊磚頭也想追根究底,這是我的「職業病」了。
我的博士學位論文是《蘇軾題畫文學研究》,我曉得「八境台」就是蘇軾為孔宗翰(?-1088)題寫「虔州八境圖」裡的第一景─「石樓」。「虔州八境圖」是孔宗翰治理虔州的繪畫紀錄。他任虔州太守,眼見城北章江和貢江合流之處水勢洶湧,經常成患,便「伐石為址,冶鐵錮之」,將不堪一擊的土城牆改建為穩固的石城牆,並加入熔化的鐵水強鑄,締造了今日贛州城牆的基本規模。
近年網絡和媒體討論城市水患問題,贛州至今仍在使用的宋代下水道─「福壽溝」,900多年來還在發揮有效的排水功能,這都要歸功於善於治水的知州劉彝。介紹劉彝與「福壽溝」,自然提及前任太守孔宗翰,沒有孔宗翰先建築鞏固的磚石城牆阻擋江洪,城裡的地下水便無法順利從水道排放。
史籍記載劉彝在「熙寧年間」(1068-1077)治理虔州,1074年劉彝改知桂州,依宋代地方官三年一任的制度,熙寧二年(1069)時的虔州太守應該就是孔宗翰。有些材料說孔宗翰在嘉祐年間(1056-1063) 任太守,這是不正確的,1062年孔宗翰任太常博士。嘉祐末年的虔州太守是趙抃(1061-1062年知虔州),趙抃與通判周敦頤振興學風,周敦頤著名的《愛蓮說》便是寫於虔州。
躋身於3000多米長的贛州城牆裡,這塊「熙寧二年」的宋磚,可能就是孔宗翰築的城牆,或是「八境台」前身「石樓」的一份子。城牆與八境台歷經多次重修,這塊宋磚縱使表面紋裂,青苔覆體,依然在八境台邊,與孔宗翰的塑像遙遙相望。

(2013年11月8日,新加坡《聯合早報》)